谢凌香 黎成才
摘 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两者共同朝向民族复兴的目标。高等教育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创新培养方式四条途径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引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聚能环”,为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案”,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逻辑;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6-0004-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2]。在跨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是支撑、推动、引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3]高等教育要肩负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所以,探究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建构理路与实践路径,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以高水平内涵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
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必将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目标指向,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的要求。
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广大人民。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基本需要,重点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高校要不断推动内涵式发展,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的期盼,同时致力于办好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实现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其次,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共同富裕。高等教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要以扩大受教育规模,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异等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与扩大受教育规模,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异,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向大多数人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突出社会责任,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生产力提高,贯彻共同富裕思想教育,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贡献力量。
再次,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概括。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既要进行知识教育,又要促进人的精神全面发展,注重培养独立人格、自主思想的人,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属性的人。高等教育教师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对全球的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师要深入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教育,让大学生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此外,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我国竭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高等教育教师在国际教育交流当中应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的国际事务专业人才,为消除文化隔阂贡献力量,为解决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提供方案,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从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办学经验建设高等教育体系,再到依据自身国情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中國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并成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亦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5]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战略意义、独特地位。
高等教育汇聚了教育、科技、创新三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科技创造、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是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直接责任主体,“学科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科技创新又会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6]只有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国家科技水平,才能共同支撑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承担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支撑点,进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创新驱动力,使得中国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与人才竞争中把握主导权,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把握话语权,助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塑造科技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朝向民族复兴的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解决道路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阶级局限性都没能寻找到使中国富强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且有中国特色,更有明确的民族复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驱动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而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才,而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同时高等教育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这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轨,共同朝向民族复兴目标。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引擎”
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有助于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7],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探索者、推进者。
其次,高等教育现代化有助于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伴随国际高端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同时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最后,高等教育现代化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随着重大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我国实施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与国家、地区建设深度融合。
(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聚能环”
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教育决定国家高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决定国家科技与社会文化的进步水平。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对社会劳动力的培养与再生产,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知识传承与创新,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创新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对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思想的传播。共同富裕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包含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是蕴含着一定差别的富裕,是要共同奋斗得来的富裕等多重内涵。高等教育通过多重育人方式,全方位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具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使共同富裕思想深入人心。
最后,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既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消灭社会剥削。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服务于人民大众的高等教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同时高等教育是实现人才阶层流动的重要环节,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与扩大受教育规模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向大多数人提供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缩小不同原生家庭社会群体的社会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为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案”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与西方一元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没有英美高等教育服务向外殖民的历程,又不像韩日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移植。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于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现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高等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指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育魂。这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有着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定的人民至上立场、明确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最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坚持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理念。中国高等教育一直以开放交流、合作进取的发展姿态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宣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教育广大青年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做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组织要切实肩负起领导高校治理的重要职责,强化顶层设计,做到统筹兼顾,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促使学校各项制度设定得更加合理,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作用。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各环节,增强高校党委的领导力,不断提升高校基層党委的治理水平。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开展教育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高校是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做好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基础,在教育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最后,坚持人民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光明的未来、拥有出彩的人生为目标。做到高等教育发展依靠人民,高等教育发展为了人民,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公平的高等教育成为每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
(二)坚持推进高校治理创新发展,促进管理制度现代化
首先,注重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管理与服务关系着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教育的正常开展。高校要坚持打造管理共同体,强调管理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相互配合、统一发力,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的目标。同时要实现管理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教育”“物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整合业务管理平台,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构建教育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推进网络平台和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
其次,深化评价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破除“五唯”评价体系,破解教育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体系固化等问题。对学生要建立过程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管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突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构建体现学科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术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引导教师回归育人本职,使学术研究回归本真。
最后,构建一贯到底的责任体系。高校是一个综合育人共同体,要构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引导管理和服务人员保持平等待人的工作态度、细心周到的服务作风,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品德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品德。高校还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示范机制,实现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监督的全覆盖,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建立多级联动的监督体系,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明确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責,促使岗位问责制度落地生根。
(三)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铸魂育德作用。高校要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开展,大力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推动思想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保证思政课的政治性,强化思政课的理论性,增强思政课的创新性,彰显思政课的时代性,运用思政课的故事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民至上情感,使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其次,建设心怀“国之大者”的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是高校宝贵的财富,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8]高校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既要有道术、学术、技术,更要有仁心、爱心、关心。同时高校要设置完善的教师选拔、培养、评价、考核、晋升机制,注重强化教师过程性评价素养,建设一体化人文管理制度,打造一支学习型、责任型、奉献型的教师队伍。
最后,着力构建高校协同育人共同体。高校要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多主体参与,凝聚育人合力,把育人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要坚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准确把握好学生成长要素,建立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择业就业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价值引导链,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开展,打通课上课下衔接通道,创新培养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全校力量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育人大格局。
(四)坚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培养人才提质增效
首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在思想教育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青年相关的专题报告和座谈。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调动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唯物史观中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运用正确科学的工作方法。高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实践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社会成果,打通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的互联互通,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最后,专业学习与综合培养相结合。高校要设定包含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综合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在促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其他能力素质,例如交际能力、认识社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设立学生助理、教学助教、科研助研等岗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要充分发挥班委、团委、社团组织等平台的锻炼作用。同时改变以学科成绩为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要注重专业技能与其他技能的合理占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富强始于教育、兴于人才、盛于科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支撑地位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9]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征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必然要承担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心怀“国之大者”,用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不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吴岩.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22-11-15(1).
[3]马小洁.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J].中国高等教育,2022(22):7-10.
[4]卓泽林.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选择向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4):105-111.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6]严纯华.推动大学教育和科技创新联动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16(10).
[7]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N].人民日报,2022-10-26(6).
[8]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激励高校师生砥砺前行[EB/OL].(2021-04-25).[2023-02-28].http:/ / e d u .p e o p l e . c o m . c n / n 1 / 2 0 2 1 / 0 4 2 5 / c 1 0 0 6 - 3 2 0 8 6 9 8 8 . h t m l .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