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维度的历史映射

2024-05-12 11:33陈明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造物学术维度

陈明

氐族与羌族是历史上活跃于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两个重要族群,他们曾作为“合体”活跃于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数千年的历史时空之中,“氐羌”之辨也因此成为学术命题。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犇所著的《中国氐羌造物艺术研究》,是当前对于氐羌造物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在开篇即对氐羌之族源关系进行了严谨的界定,并以“近源异派”厘清了二者的关系,为氐羌造物艺术的研究确立了前提。他认为,氐羌活动区域由于地处西陲,促使其大量汲取和吸收中原先进文化,而这恰恰成为其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级表现。也就是说,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和发轫,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成为各族群的自觉意识。

张犇对于氐羌造物艺术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基于丰富的一手资料和深入的文献检索而形成的学术观点,成为本书的显著特色,但在具体研究中,所遭遇的难度极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氐羌造物艺术在历史文献中的涉及极为零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其的爬梳和整理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第二,历史上的氐羌流动性极大,如古羌最早的活动地区在青海河湟地带,后来却遍布甘肃、四川、青海多地,文化生态带来的造物观变化,使古羌造物一直呈现出动态性特点。而古氐造物则几乎无人提及,特别是至唐以后,古氐几乎全部融入中原社会之中,只余陇南部分区域尚可窥见些许古氐的痕迹。这种客观事实对于当下研究者来说,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而早在20年前,张犇即已涉足岷江上游的藏羌聚居区,并深入羌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正是长期以来不间断的考察与研究,为张犇连续获得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将氐羌造物作为一个明确的学术研究领域和今后研究的依据,而且还通过对于氐羌造物艺术特色的研究,在提出氐羌造物观“近源异派”的同时,从造物的维度探寻族源关系,并由此佐证自古以来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被中华各族人民自觉遵循和构建的事实。

概而言之,张犇对于氐羌造物艺术的关注,因循着从“现象文本”(表层范式)到“生成文本”(深层范式)的向度,将氐羌造物与各时期的历史背景形成关联,使之成为各时期的“现代性在场文本”。

张犇依托其丰沃的学术积累,见微知著,可谓精准精彩。从纯学术角度探讨,笔者认为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三:第一,系统梳理了历史文献中有关氐羌造物的記载,有助于为当下了解“氐羌—番—藏羌”的历史沿革和族源关系提供佐证;第二,明确了“陇南—川西北文化走廊”的实际存在,并将之融入“藏彝走廊”(费孝通语),还与南方丝绸之路的早期开发进行关联,提升了氐羌造物艺术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第三,基于造物观的异同提出了氐羌之间“近源异派”的关系,为学术上的“氐羌”或“氐与羌”之辩提供了实际依据,是作者力图通过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学术立场的凸显。

张犇以20年之学术积淀,聚焦氐羌造物艺术,在将氐羌的造物维度置于历史时空之中形成映射的同时,也有效地完善了当前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艺术研究的学术体系,这正是本书当代学术价值的最大彰显。■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造物学术维度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