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飒
(河南省人民医院 过敏反应科,河南 郑州 453000)
脱敏治疗是临床根治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通过皮下注射、舌下含服等方式使患儿对过敏原产生免疫耐受,从而达到再次接触时不再发生过敏反应的效果[1-2]。但该治疗方式周期较长,且见效慢,多数患儿在治疗期间易出现负面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不高,影响治疗效果。责任制护理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方式,以患儿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实际病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可提高变应性鼻炎患儿脱敏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儿脱敏治疗效果[3]。但责任制护理更重视对患儿病情的护理,对改善患儿负面情绪效果不大,需联合其他护理措施。行为转变理论是在患儿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个体进行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逐渐形成积极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进行为改变的发生的护理方式,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变应性鼻炎患儿脱敏治疗中采用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对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脱敏治疗的87例变应性鼻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责任制护理的43例变应性鼻炎患儿纳入对照组,将接受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的44例变应性鼻炎患儿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女21例,男22例;年龄6~12(9.21±1.99)岁;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5例,中度16例,重度12例。观察组女20例,男24例;年龄6~12(9.39±2.00)岁;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认知正常;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年龄>5岁;尘螨导致的变应性鼻炎;接受皮下注射免疫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病变;合并严重原发病种;不耐受脱敏治疗;合并恶性肿瘤;合并支气管哮喘;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所有患儿均采用脱敏治疗。在无菌条件下,于患儿三角肌下缘皮下深部注射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疫苗(丹麦ALK-Abello公司),其应变原制剂起始阶段浓度分别为:100、1 000、10 000、100 000 SQ-U·mL-1,维持阶段浓度为100 000 SQ-U·mL-1。起始阶段每周注射疫苗1次,连续治疗15周,维持阶段从第17周开始4周注射疫苗1次,维持治疗2~3 a。
对照组在脱敏治疗期间接受责任制护理。(1)责任护士分配。护士长根据科室人员情况对于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分配,每位责任护士分配4~5例患儿,分配前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心理状况、治疗进展和护理难度进行评估,按责任护士的学历、职称、年资进行分配,对专科工作年资<5 a、护师及护士职称、专科以下学历的护士,分配护理难度低、病情轻的患儿;对专科工作年资≥5 a、主管护师职称、专科以上学历的护士,分配护理难度大、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2)定岗定责+灵活调适。明确细化每个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计划,在排班基础上,以患儿护理需求、实际病情为主进行人员灵活调配。(3)护理方案。①建立管理档案:责任护士为每个患儿建立个体化管理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患儿基本信息与实际病情,与医生、护士长联合讨论具体的护理方案。②护理效果评估:于患儿每次治疗、护理前,责任护士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包括患儿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硬结红肿、病情有无好转、治疗的耐受情况,并做相应记录。③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对患儿进行定期心理疏导,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强患儿治疗信心。④饮食护理:责任护士联合营养科为患儿制定个性化食谱,在保持患儿饮食均衡的基础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防止黏膜受到刺激。⑤运动指导:责任护士指导患儿日常进行运动锻炼,可采用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提高患儿免疫力。⑥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向家长说明疾病发生机制和反复发作的原因,并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针对性补漏与强化。以上护理方案均在患儿每次门诊就诊进行脱敏治疗时实施,均持续护理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1)建立行为转变理论小组。小组成员由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6名责任护士组成,开展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前,小组成员均统一完成行为转变理论培训并完成考核。(2)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①前意向阶段。小组成员评估患儿及家长对疾病及脱敏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以促进患儿及家长认知提高,同时引导其发现自身生活方式对疾病存在一定影响,唤醒患儿行为转变意识。患儿对自身不良行为对疾病的危害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他们开始意识到改变行为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并且有些患儿已经产生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行为改变的意愿。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患儿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小组成员通过环境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评估影响患者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的内外因素,针对性强化护理。②准备阶段。此阶段患儿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逐步进行行为转变,并更加重视疾病的治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患儿正在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然而,也需要注意到,此时患儿的行为改变尚未形成规律,这可能会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小组成员针对患者病情发展,建立健康转变计划,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自护能力,督促家长进行监督。③行动阶段。在此阶段,患儿的行为转变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治疗正在取得预期的效果。当行为转变趋于稳定时,小组成员需要更加深入地帮助患儿挖掘自身潜力,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小组成员对患儿健康行为和饮食结构改善率等护理现存问题与改善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对表现良好患儿进行鼓励和表扬。④维持阶段。小组成员每周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微信方式进行1次随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督促患儿坚持行为改变。以上护理方案均在患儿每次门诊就诊进行脱敏治疗时实施,均持续护理3个月。
(1)临床疗效。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兰州)》[6]评估变应性鼻炎患儿临床疗效,根据两组缓患儿喷嚏、流涕、鼻痒等症状评估。每日打喷嚏<10个记2分,≥11个记3分;每日擤鼻≤5次记1分,5~9次记2分,≥10次记3分;鼻塞吸气时有感觉记1分,间歇或交互性记1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记3分;间断痒感记1分,蚁行感且可忍受记2分,蚁行感且难忍记3分。通过治疗前总分与治疗后总分的差占治疗前总分的百分比评估效果,≥66%为显效,26%~65%为有效,≤25%为无效。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2)治疗依从性。采用Morisky问卷8条目版本(MMAS 8-item version,MMAS-8)[7]评价。问卷共8个问题,所有患儿均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问卷填写,问卷满分8分,分数越高表示治疗依从性越高。(3)生活质量。采用儿童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8]评估。量表包含5个领域共23个条目,所有患儿均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问卷填写,总分0~3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护理3个月时,两组患儿MMAS-8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护理3个月时,两组患儿RQLQ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目前临床多采用脱敏治疗减轻变应性鼻炎患儿症状,治疗方法的疗程过长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或者抵触情绪,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最终影响治疗效果[9]。在变应性鼻炎患者抗敏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手段,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其治疗效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护理3个月时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变应性鼻炎患儿采用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可提高患儿脱敏治疗效果和治疗依从性。分析原因,责任制护理是以患儿为中心,由专人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施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其以整体的观念对患儿进行护理分工制度,通过责任护士与患儿的密切接触,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相互信任,在整个治疗过程充分调动患儿和家长的治疗积极性,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11]。但单采用责任制护理对改善患儿负面情绪效果不大,需联合其他护理方案。行为转变理论可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循序渐进促进变应性鼻炎患儿完成行为改变,做出有利于疾病恢复的努力[12]。在此基础下小组成员通过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使患儿了解疾病知识,将相关知识上升为康复信念,从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治疗,从而提高患儿治疗效果;且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可通过分析患儿心理变化情况,不断给予患儿支持和肯定,使患儿感受到行为转变后对身体恢复的益处,使患儿坚持改变的信念更加强烈,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3个月时RQLQ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中采用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可提高脱敏治疗患儿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行为转变理论和责任制护理相结合可为患儿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使变应性鼻炎患儿做出有效的健康行为改变,使患儿及时改正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减少变应性鼻炎反复的发生[14]。此外,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在患儿出院后每周进行1次随访,督促患儿坚持行为改变,有利于患儿长期保持健康行为方式,避免变应性鼻炎出现季节性发作,从而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15]。
行为转变理论下的责任制护理在变应性鼻炎患儿脱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