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2024-05-11 01:01张聪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椎管比重低剂量

张聪

髋关节置换术常见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1,2], 患者多为老年。由于手术创伤大及出血风险高等, 可能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故对麻醉要求较高, 需选适宜的麻醉方式以提高麻醉效果,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以往髋关节置换术麻醉中常用神经阻滞麻醉、轻比重椎管内麻醉两种麻醉方式, 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愈发广泛。鉴于此, 本文以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的130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例, 探究神经阻滞麻醉、轻比重椎管内麻醉两种麻醉的麻醉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30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N 组和C 组, 各65 例。N 组:男34 例,女31 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15 例, 意外摔倒16 例,交通事故34 例。C 组:男33 例, 女32 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17 例, 意外摔倒15 例, 交通事故33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可比较。纳入标准:①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②无神经阻滞麻醉、轻比重椎管内麻醉禁忌证;③55~76 岁;④资料完整, 依从性良好;⑤患者对研究知情, 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冠心病、高血压及呼吸功能不全;③肝肾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④凝血功能异常;⑤免疫缺陷;⑥严重精神疾病;⑦资料不全, 中途退出研究等。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面罩给氧(5 L/min)。患者术前禁食禁饮, 建立静脉通路, 并予0.015 mg/kg 咪达唑仑+0.1 μg/kg 舒芬太尼静脉滴注。N 组术中行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呈侧卧位(患侧上),麻醉方法为患侧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 经超声引导下, 进行腰丛定位, 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下, 用21G 穿刺针开展腰丛穿刺,待穿刺针抵达目标穿刺点后进行回抽。确认无出血后,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随后, 髋部屈曲45°、膝部屈曲70°。在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仪下, 用骶骨旁入路开展坐骨神经穿刺, 待抵达穿刺点后, 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针刺法确认感觉平面分布后, 术中依据患者、手术情况, 适当追加镇痛、镇静药物, 维持麻醉平面在T6~10。C 组术中行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患者呈侧卧位(患侧上), 穿刺点于L3~4间隙, 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麻醉。待穿刺针抵达蛛网膜下腔后,将12 mg 轻比重罗哌卡因(0.5%)缓慢注入, 总量为2.4 ml。具体调配方法:1.2 ml 的1%罗哌卡因+1.2 ml的生理盐水。维持麻醉平面在T6~10, 术中依据麻醉平面需求, 对用量进行合理增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指标包括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出血/感染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前、术毕、术后30 min 的MAP、H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C 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N 组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x-±s, %)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麻醉前、术后30 min MAP、HR 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N 组术毕MAP、HR 与C 组相比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N 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MAP(mm Hg)HR(次/min)麻醉前术闭术后30 min麻醉前术闭术后30 min N 组6595.51±10.8589.25±10.7695.15±10.5580.35±5.6776.34±5.6479.56±5.65 C 组6596.79±10.40 93.45±11.02a93.34±10.5979.54±5.89 78.91±5.82a78.95±5.64 t 0.6872.1990.9760.7992.5570.616 P 0.4940.0300.3310.4260.0120.539

3 讨论

目前, 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操作复杂、创伤大、出血量多等特点, 所以需要采取有效麻醉方式以促进手术顺利进行[6]。此外, 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 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并且患者存在差异性器官功能退化等情况, 进而降低机体代谢速度, 降低麻醉耐受力, 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7,8]。因此, 除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外, 麻醉也会给患者带来明显损伤, 进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随着年龄增长, 患者机体免疫力也随之发生改变, 进而降低免疫细胞功能[9,10]。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神经麻醉阻滞是将麻醉药物注入神经干、神经丛及周围结, 将其冲动传导阻滞, 进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11,12]。椎管内麻醉是经腰间隙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脊椎管内, 对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产生阻断作用, 进而使相应区域的麻醉效果发挥。

研究显示[13,14], 神经阻滞麻醉有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适合危重、高龄患者使用, 但因为神经解剖结构异常, 所以神经阻滞麻醉有阻滞不全的几率。而轻比重脊椎麻醉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麻醉效果好且对循环及呼吸功能影响轻微等优势。本研究显示, C 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N 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并且两组麻醉前、术后30 min MAP、HR 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N 组术毕MAP、HR 与C 组相比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指出, 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均有明确的麻醉效果, 但各有优势和不足, 其中神经阻滞麻醉持续时间长, 但因为髋关节手术范围有时会超过腰椎神经阻滞平面, 所以部分患者在神经麻醉阻滞期间, 宜适当佐以静脉辅助药物, 以提升麻醉效果,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15]。而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比神经阻滞麻醉的见效快, 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此外, 本研究还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均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证明两种麻醉方式均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

综上所述, 髋关节置换术中行低剂量轻比重椎管内麻醉效果比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好, 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平稳, 且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管比重低剂量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