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杨梅
如今,世界各地在高温中“呻吟”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好在大自然已为我们备好了最好的降温方式,那就是绿化,而我们只需为此开辟更多的花园——在城市的屋顶。
小花园里,万物生长,美不胜收。西红柿丛中,已经能看到许多绿色的果实。旁边一棵小树的枝头上,挂着一个小小的无花果。梨树和苹果树结满了果实,葡萄藤上挂满了还未成熟的葡萄。花朵引来众多的蜜蜂飞来飞去。然而,最令人惊叹的并非这座花园的多样性,而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转过身,你就可以从25米的高处俯瞰汉堡城。护栏上一堵长长的玻璃墙,为这座花园挡住了盛行的西风——在这座港口城市,刮风是一年四季的常态。为表感谢,植物们奉献出了它们的鲜花与果实。正因如此,2022年,71号码头的这一屋顶绿化景观为其所在的大楼赢得了“汉堡绿色建筑奖”的殊荣。
对于大楼里的居民来说,在汉堡这座建筑工地丛生的城市里,这350平方米的花园无疑是一片绿洲。当然,这座屋顶花园造价不菲,包括花园地基在内,共花费了23萬欧元。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世界的城市都将不得不加快步伐大量建造这样的绿地。
| 城市热岛 |
现代人的居所被混凝土和沥青包围,城市与其说是人类栖息地,倒不如说是成片的沙漠:白天,太阳将城市晒得滚烫;到了晚上,街道、房屋墙壁和屋顶又将白天吸收的热量辐射到城市空间;就这样,城市一刻也无法降温。例如,在雅典7月的某些夜晚,气温始终高于30摄氏度;而在7月的巴塞罗那,通常没有一个夜晚的气温低于25摄氏度。高温让许多人无法安然入睡。热浪日益加剧,在城市大烤箱中生活几个星期甚至可能夺走老年人的生命。过去的数个夏天,已经有数千人因此死亡。
气象学家把气温无法降至20摄氏度以下的夜晚称为“热带之夜”。几十年来,世界上所有大都市的热带之夜数量都在增加。而在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这种增长尤为明显。以东京为例,20世纪初,平均每年只有一个热带之夜。如今,东京的城市人口高达3800万,平均每年的热带之夜高达40天。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德国的许多大城市。就连汉堡这个以湿冷气候闻名的城市,也出现了热带之夜。
在气候研究中,城市中热量积聚而无法散发的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中道路和建筑物不断增多,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挤。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与此同时,欧洲和北美地区对居住面积的需求也在增长,如今人均居住面积约为半个世纪前的三倍。而为了跟上这一变化的步伐,过去和现在,人们都在尽可能多地建造房屋——无论是在城郊,还是在市中心的空地。
在欧洲,自二战结束以来,哥本哈根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不到50%增至75%,慕尼黑从不到70%增至90%,波尔图则从约50%剧增到了90%。而在非洲的新兴特大城市,城市化进程更为迅猛。因此,城市正在成为巨大的热量存储库,平均气温要高于周边地区,而且夜间更为明显。汉堡大学气候研究员大卫·格拉韦正在研究本地的城市气候,他表示,“中欧和北欧城市目前还拥有气候上的优势,但即便如此,它们现在也必须开始为不断发展的气候变化作好准备。”汉堡的年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出1摄氏度,而在夏季夜晚,平均气温甚至比周边高出2.5摄氏度。要知道,汉堡还是一座拥有众多公园和行道树的绿色城市。
| 屋顶绿化 |
然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仅靠传统的城市绿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目光投向屋顶。与传统的沥青板或砾石铺成的屋顶相比,如果在屋顶种上植物,到了晚上,它们可以使周围的空气至少降温1摄氏度。而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甚至可以降温好几摄氏度。原因在于,树叶在夜间会释放水分,水分蒸发时,会从周围空气中汲取能量,从而带来空气温度的下降。在植被众多的森林和公园里,入夜后,凉爽湿润的空气尤其令人感受明显,这种效应被称为“蒸散作用”。屋顶上方变冷的空气会慢慢沉入街道,将积聚在那里的暖空气置换出来。
斯图加特是很早就认识到屋顶绿化好处的城市之一。斯图加特地处盆地,其居民在夏季一直饱受闷热之苦。因此,早在1986年,斯图加特就通过了一项关于绿化屋顶的系统工程计划。从那时起,斯图加特开辟了30万平方米的屋顶绿化区域,其中很多都得益于市政府的补贴。如今,斯图加特被认为是“欧洲屋顶绿化之都”。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纷纷效仿斯图加特,有些城市甚至提供了互动地图,可以根据卫星图像来评估屋顶的倾斜度、邻近建筑的遮挡情况以及风力和日照情况,以此显示某个建筑屋顶的绿化潜力。根据这些情况,房主就可以初步评估是否有可能对屋顶进行绿化。
据德国绿色建筑协会估计,德国现有屋顶绿化面积约为1.2亿到1.5亿平方米。仅在2021年,就新增870万平方米。然而,这一年新建的平面屋顶中,没有植被覆盖的仍然占到90%以上。
而且,目前屋顶绿化的绝大部分还是所谓的粗放型:屋顶上生长的都是野草或低矮的灌木型景天属植物。这些植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1到15厘米的土层就足以让它们茁壮成长。这样的好处是,屋顶所承受的负荷不会太高,大约为每平方米80至100公斤的重量压在屋顶,大致相当于五箱啤酒的重量。一般来说,即使是老式建筑的平顶也足以承受这样的负荷。但缺点是,在长时间的热浪下,屋顶绿化的降温作用不再明显。经过三天的高温之后,这些低矮的植物就会因为缺少水分而停止蒸散作用。
格拉韦说:“为了大幅降低城市温度,我们需要建造精细化的绿色屋顶。”精细化的绿色屋顶就像一个真正的花园:花卉、灌木和小型树木紧密地生长在一起,就像汉堡71号屋顶的部分景观一样。这些植物的叶子为蒸散作用提供了充足的表面積,因此也比草类和景天属植物更能在夜间降低环境温度。不过,这些植物的根部需要更多的土壤,腐殖质层必须至少有半米厚,才能保证植物茁壮成长。这样一来,屋顶的负载量就增加了许多倍。如果是一个郁郁葱葱的屋顶花园,那么每平方米的负载量可重达一吨。倘若不进行加固,并非所有屋顶都能承受这样的重量。另外,屋顶还必须安装根系屏障系统,才能防止树木在几年后将根系蔓延到屋顶下面的起居室或办公室。因此,精细化屋顶绿化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粗放型的屋顶绿化。
当然,精细化的屋顶绿化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它们能过滤空气中的微尘,植物的花朵还能吸引昆虫,有利于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它们是有效的临时雨水蓄水池,尤其是在暴雨期间,可以减轻城市下水道系统的负担。否则,当雨水肆无忌惮地从屋顶通过排水管流入地下深处时,下水道系统就很有可能因为容量不足而反水。据气候研究人员预测,未来几年暴雨天气将更加频繁,这也是气候变化加剧的结果。
| 屋顶植物多样化 |
不过,要打造气候友好型的屋顶花园,该种植什么样的植物现在还不能一概而论。来自斯图加特市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的沃尔夫冈·霍夫鲍尔说:“目前,关于绿色屋顶生态系统性能的具体数据仍然很少。”2021年,他与德国绿色建筑协会共同启动了一项研究项目,目标是系统研究绿化植物的生态系统性能。在这个研究的数据库中包含900种植物样本。研究人员发现,椴树不太适合绿化平屋顶,因为它们的根扎得特别深。树木长得太高反而不是问题。霍夫鲍尔说:“树木会根据有限的根部空间调整自身的生长,或者人们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修剪。”这种情况类似盆景树的种植。
汉堡71号码头屋顶花园的多样性其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克里斯蒂娜·索特曼从一开始就负责照看花园。她说:“我们作了很多尝试。”2017年,这里的居民们第一次开辟花园时,尝试种植了沙丘草。他们觉得,沙丘草足够强壮,应该适合多风的港口地区,毕竟它们在北海边的沙丘上生长茂盛。结果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第一年之后,我们不得不重新补种了很多植物。”索特曼说。现在,屋顶花园有250平方米的粗放型绿化和100平方米的密集型绿化——包括约80种植物,其中有薰衣草、金雀花、月桂和贝壳柏,丛丛的玫瑰也长势喜人。
| 新型城市农业 |
屋顶绿化对城市降温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准确量化。如果对汉堡市内所有合适的屋顶进行绿化,会给汉堡带来什么样的降温效果?格拉韦的工作小组通过模型估算得出,考虑到汉堡每年10万新增加人口以及城市建筑的密集化,全市屋顶绿化能让城市平均气温下降0.25摄氏度。不过,这个平均温度指的是建筑物上方空气层的温度。对城市居民来说,更重要的是靠近地面的空气层,也就是街道水平面和建筑物平均屋檐高度之间的空气层,即地平面以上20米内。格拉韦估计,地面附近的过热现象可减少1/4。如果真能达到,降温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屋顶绿化不可或缺还有另一个原因:如果设计得当,屋顶绿化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农业形式。位于奥伯豪森的弗劳恩霍夫环境、安全和能源技术研究所十年来一直在开发屋顶蔬菜种植的温室模型。与传统的屋顶花园不同,该温室采用水培法种植植物:植物悬挂在支撑网上,根系伸入盛有营养液的浅容器中。与铺设厚厚一层腐殖土的大面积绿化相比,这种结构更轻。此外,植物还可以利用从楼下散发出的建筑废热,如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废热。弗劳恩霍夫的研究人员估计,德国约有3.6万公顷的屋顶适合发展这种城市农业。
当然,粗放型的绿色屋顶也并非多余,它们可以与光伏系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当草地和平坦的灌木冷却了太阳能电池板下的空气,电池板的效率就会提高数个百分点。原理在于,太阳能电池周围的空气温度越高,半导体材料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就越弱。而在沥青铺设的屋顶上,炎炎夏日里,空气温度很快就会超过40摄氏度。因此,德国绿色建筑协会发出警告称,不要将绿色屋顶和太阳能屋顶视为竞争关系,实际上二者并不冲突。2022年,该协会呼吁政治家们为“太阳能绿色屋顶”提供补贴,以支持在城市中推广太阳能。
气候友好型城市的理念既体现在马路上,比如尽量减少马路上的私家车,增加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又存在于每栋居民楼里,比如让居民更节约地使用能源、更有节制地消费。它还延伸到了我们头顶上空的屋顶:这些屋顶为城市降温,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为城市提供能源和可食用的植物,并通过新颖的花园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编辑: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