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抚养负担、收入冗余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关系研究

2024-05-11 13:49谢作叙朱植散
经济师 2024年4期

谢作叙 朱植散

摘 要:运用CHFS2019数据和Probit模型,研究老龄抚养负担对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以及收入冗余的调节作用。文章探讨影响居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社会因素,为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抚养负担 商业养老保险 收入冗余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050-02

一、引言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受到居民参与度严重不足的困扰。考虑到商业养老保险能减轻子女抚养负担和补充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随着老龄化加速,我国需要更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尽管教育水平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和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可能改变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然而目前微观数据讨论老龄抚养负担与商业养老保险关系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文探讨老龄抚养负担是否影响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老龄抚养负担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

保险的特点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障,但早年人们生活条件较差,生活压力也大,只能顾及当下的需要,少有对未来养老的考虑。同时,早期我国保险行业刚刚萌芽,人们的保险观念薄弱,仅有极少数人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行为。另一方面,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得老年人通常没有资格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这就造成我国大部分老年人既没有养老金收入,也没有充分的医疗保障,只能依赖子女的供养。对于家庭中老龄撫养负担较重的家庭,其在老人身上的吃住、医疗开销会挤压个人在金融资产上的配置,进而减少对人身保险的投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老龄抚养负担越重,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低。

(二)收入冗余、老龄抚养负担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

收入冗余,亦称收入储备,主要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支出和债务支出后的剩余部分(Holló和Papp,2007),可以用于应对风险支付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当居民工资收入增加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是顾及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而选择增加储蓄;二是顾及当前生活质量的提升及未来福利的保障而选择贷款买房或购买商业保险等。在这两难中,我国城镇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增加预防性储蓄(龙志和周浩明,2000;王策和周博,2016),这主要基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对购房的执念。鉴于我国居民传统的购房执念与自我养老观念,本文推断收入冗余的逆向调节会强化老龄抚养负担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收入冗余会抑制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

H3 收入冗余会强化老龄抚养负担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负向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因我国法定劳动年龄为16周岁至60周岁,故本文剔除了16周岁以下及60周岁以上的个体数据,同时删除信息缺失或不可用数据,最终保留32799个信息较为完整的居民样本。

(二)统计模型

1.基准模型。为验证老龄抚养负担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本文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Insurance=αOld_Burden+δX+μ(1)

其中,Insurance是虚拟变量,表示是否参与商业养老保险,Insurance=1表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Insurance=0表示未参与商业养老保险;Old_Burden为解释变量,表示老龄抚养负担;X为控制变量;μ为残差项。

2.调节效应模型。考察老龄抚养负担在影响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受到收入冗余的调节作用,本文基于温忠麟等(2005)给出调节效应检验机制构建如下调节效应模型:

Insurance=αOld_Burden+βIncome_Red+δX+μ(2)

Insurance=αOld_Burden+βIncome_Red+εOld_Burden×Income_Red+δX+μ(3)

其中,Income_Red为调节变量收入冗余;其余变量与式(1)一致。

(三)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1.因变量。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CHFS2019年调查问卷中有关于商业保险的提问“您有下列哪些商业保险?包括境外购买商业保险(多选)”,四个选项分别为“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其他商业保险”和“都没有”,由于该题为多选,故本文将回答中选有商业人寿保险的样本标记为1,表示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其余标记为0,表示未参与。

2.自变量。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为老龄抚养负担,考虑到男性为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且我国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周岁,同时对于有养老金的老人会大大减轻子女的抚养压力,故本文选取家庭中60周岁以上未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数占家庭劳动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老龄抚养负担。

3.调节变量。收入冗余,亦称收入储备,主要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支出和债务支出后的剩余部分(Holló和Papp,2007)。根据CHFS2019提供的数据,居民可能会因为经营亏损或信用贷款等原因,导致最终计算的收入冗余为负值。为此,本文参考(Busse和Hefeker,2007)的做法,使用式(4)进行对数转换,转换后该值越大表示收入冗余越高。

4.控制变量。本文所涉及的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程度、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工作性质、家庭人数、家庭资产、城市层次、区域GDP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表1中模型1和模型2报告了老龄抚养负担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1的结果显示,老龄抚养负担会抑制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家庭中老龄抚养压力越重,赡养老人的开销会挤占个人金融资产的配置,进而削弱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假设H1得到支持。模型2为稳健性检验结果,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保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并采用OLS模型对式(1)进行检验,结果同样表明,老龄抚养负担会抑制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

(二)作用机制分析:收入冗余调节效应

表1中的模型3和模型4检验了收入冗余的调节效应。在模型3中,收入冗余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表现出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收入冗余增加不仅不能带来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增加,反而抑制了人们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2。模型4报告了式(3)的回归结果,老龄抚养负担与收入冗余的交互项系数为-0.0060,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高收入冗余加剧了老龄抚养负担对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负向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三)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

隨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中可能会有老人逝世,进而影响个体商业养老保险的配置;然而商业养老保险的配置却不能反向影响家庭中老年人口的数量,因为家庭中老年人口数量无法随着个体的经济行为而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定义的老龄抚养负担不存在内生性问题。

稳健性检验方面,上文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各项估计均较为稳健。此外,本文选用商业养老保险保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更换老龄抚养负担的测量方式,以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数作为衡量标准。基准回归和调节效应回归结果中,式(1)、式(2)和式(3)中α、β和ε的估计结果均与上文保持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稳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老龄抚养负担对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具有挤出效应,老龄抚养负担越重,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低。并且收入冗余在抚养负担与商业养老保险参与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高收入冗余下,老龄抚养负担抑制商业养老保险购买的负向影响增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居民老龄抚养负担增加,会抑制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不利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社会职能,延长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减轻家庭老龄抚养负担。二是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后,出台配套措施,完善生育休假与保险制度,促进人们的生育意愿,实现人口结构平衡。三是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等新型保险产品,强化商业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和市场建设,提高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份额。

此外,收入冗余的调节作用要求政府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并普及金融保险知识来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储蓄养老”观念,借助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Holló,D.and M. Papp, 2007, "Assessing Household Credit Risk: Evidence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Central Bank of Hungary (MNB), Occasional Papers, No.70.

[2]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33-38.

[3] 王策,周博.房价上涨、涟漪效应与预防性储蓄[J].经济学动态,2016(08):71-81.

[4]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02):268-274.

[5] Busse M , Hefeker C . Political Risk,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23(2):397-415.

[作者简介:谢作叙,温州医科大学人事处,研究方向:薪酬管理与社会保障;朱植散(通讯作者),温州医科大学人事处,研究方向:薪酬管理与社会保障。]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