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顺县劳模群体研究

2024-05-11 13:49袁雨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平顺县

摘 要:山西省平顺县是革命老区,在山西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平顺县人民参加过百团大战、上党战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平顺县人民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从抗战时期到现代化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被称为“劳模之乡”。文章以1944年到2018年平顺县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为例,探讨平顺县劳模在群体人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行业分布等四个方面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平顺县 劳动模范 群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014-04

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绩卓著的劳动者,经民主评选,有关部门审核和政府审批后被授予的荣誉称号。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都属于劳动模范的范围。劳动模范按不同等级可分为全国劳动模范、省部级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和县劳动模范,最高荣誉为全国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分布于不同的行业,农业战线劳动模范、工业战线劳动模范、商业战线劳动模范等各条战线都有劳动模范的身影。关于平顺县劳模群体学界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本文以平顺县西沟展览馆劳模主题公开展览的资料为主,另参考中共平顺县委农村工作部、中共平顺县委农村经济委员会《平顺县农业劳模劳模传略》《平顺劳模故事》等,以1944—2018年间平顺县国家级和省部级劳动模范为例,分析平顺县劳模群体的结构特征。

平顺县是长治市的一个下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南端的上党盆地边缘地带。平顺县为典型的石灰岩干石地区,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地区属于石头山,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恶劣,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抗日战争时期,平顺是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朱德、杨秀峰、杨献珍、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居住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平顺县为可靠的后方,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从抗战时期至今,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因此平顺县被称为“劳模之乡”,有闻名全国的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等全国劳动模范和110余名省部级劳模。

一、劳动模范的起源和历届劳模会议

我国劳动模范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的“围剿”,中央苏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发展经济,为“反围剿”提供支持,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通过树立劳动模范典型,鼓励苏区群众开展生产,提高生产积极性。1933年8月,苏区开展了以“增加生产节省材料和参战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劳动竞赛。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首先召开了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毛泽东同志等党政军领导到会并接见代表,这是我国最早的劳模会议。随后太行区也召开了两届英雄会议,1944年11月,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及战争、生产展览同时在黎城县南委泉村举行,这是太行区召开的首届英雄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局邓小平同志等党政领导参加大会。1946年12月,在上党古城长治莲花池召开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杨秀青、李雪峰等党政领导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选出110名边区英雄。现在长治英雄街(原卫前街)、英雄台、英雄广场就是由此得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劳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50年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到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9次劳模表彰大会,1979年后零星表影全国劳模2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1989年以来,全国劳模大会基本形成了每5年召开1次,每次表彰3000名,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到2022年全国劳模大会共召开了16次,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30000人次。

二、不同时期平顺县劳模群体结构分析

抗战时期,平顺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自发组织起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太行区第一届英雄代表大会上,来自平顺县的8名代表受到了表彰,分别是李顺达、郭玉恩、郭双龙、牛日生、申进虎、武五牛、史联正、白汝林。第二届英雄大会共选出了110余名代表,其中平顺县代表8人,分别为李顺达、郭玉恩、张金城、王四妞、王朝喜、杨王俏、张廷秀、王寅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暨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顺达出席了会议,并入选主席团,获得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奖状。毛主席握着李顺达的手,亲切鼓励他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千万不敢落后......”。憨厚淳朴的李顺达手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奖状,郑重应允。从那以后,平顺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他们为探索新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和贫困山区的发展方向,为改变平顺“一穷二白”的面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英雄的平顺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奋力作为,为平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洒热血,流汗水。老劳模申纪兰勇当争先,在她的影响下,平顺涌现出了桑林虎、路爱平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模范,他们不怕困难,敢于担当,创新创造,引领平顺人民书写了改革开放新篇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他们以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成为平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领头羊。

(一)數量分析

从时间分布上看,新中国成立之前劳模人数最少,有14人,占比仅11.7%。这14名劳模是太行区两届英雄大会评选出来的。由于太行区劳模大会召开时已处于抗战后期,仅召开了两届,因此这一时期劳模人数较少。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了残酷的战争,国内经济凋零,形势严峻。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调动生产积极性,国家号召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开始在全国树立劳模典型,宣扬劳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平顺县劳模数量开始增多,并且出现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从数量上看,改革开放后,平顺县劳模人数也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上。

从等级分布上看,平顺县国家级劳模仅4位,分别为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仅占劳模总数的3.3%,省部级劳模116位,占比高达96.7%。4位全国劳模中,李顺达于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武侯梨1951年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郭玉恩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于195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都是20世纪50年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的号召下,平顺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恢复生产,李顺达、郭玉恩、武侯梨、申纪兰都曾创办过互助组、互助合作社,担任社长,带领本村村民发家致富,平顺县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全国农村发展中大放异彩,尤其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村,成了山区农村发展的先锋,李顺达也因此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一时期是平顺县劳模的辉煌时代,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称赞。特殊的时代背景,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平顺县劳模群体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共同造就了平顺县劳模。

(二)年龄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平顺县不同时期劳模年龄分布跨度大且分布不均匀。其中年龄最小的为段金元,1957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时年仅19岁,因其工作出色,《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曾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中共平顺县委、团地委、团县委也作出决定,号召向段金元同志学习。年龄最长者为郭玉锁,2009年被评为全国离休干部个人时已78岁,二者年龄相差59岁。总的来看,平顺县劳模集中分布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数为65人,占比60.2%,超過一半。其次为中年时期,人数41人,占比38%,达1/3。老年时期人数仅2人,占比低至1.9%。可见,国家对于劳模评选虽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但平顺县劳模群体在青少年、中年时期占比高达98.1%,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一年龄阶段是人一生奋斗的黄金阶段,也较符合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不同时期来看,特征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是青少年人数最多,占比高达76.6%,中年人数较少,占比仅达23.4%,且两者占比悬殊较大,在社会上发挥主要作用的主要是正当壮年的青少年;而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年人数占比52.8%,青少年人数占比43.4%,中年人口占比超过青少年,且两个年龄段人数占比相差缩小,年龄分布更加均衡。可见这一时期,不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都在不同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平顺县没有60岁以上的劳模,改革开放后才有两人被评选为省劳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革开放以后老年人社会作用更能发挥并且得到认可。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劳模数量都在增长,但是推动不同时期劳模人数增长的因素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参加到新中国建设中来,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年)朝鲜停战,土地改革结束,国内工作的重点正在转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就要学习。青年团要学会领导青年,和成年人一道,在农村把农业搞好,在城市把工业搞好,在学校把学习搞好,在机关把工作做好,在军队把国防军练好,成为现代化军队。”这一时期主要是大量有抱负青少年加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来。改革开放以后,平顺县劳模更多到了中年,经过建国后近30年的经济建设,国家经济已恢复,这一时期更多的需要在全新的领域探索,需要更高的技术,更多的锻炼,更长的周期,因此更需要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年劳模,所以这一时期青少年群体发挥作用的空间稍稍受阻,从而导致平顺县青少年劳模比例有所下降,而成年劳模占据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地位。

(三)性别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统计的整个时期内,平顺县女性劳模15人,占比12.6%,仅达一成。从不同时期来看,新中国成立前有女性劳模3人,占比17.6%;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有女性劳模5人,占比10.2%;改革开放以后有女性劳模7人,占比15.2%。女性劳模占比都不达两成,这一方面体现出男女分工不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妇女解放还需进一步深入。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国家的一项政治任务,女性得到国家重视,在一些政策、法律文件中进行规定,不断进行宣传,刘少奇同志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们的党一贯地关怀和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把妇女的彻底解放看作我们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外,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需要着重提倡女性劳模的作用,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女性被视做新中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被喻为经济建设的“半边天”,因此这时女性劳模是劳模群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男女身体素质的差别,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本身就处于劣势,会比男性吃力很多。再加上对于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不公平对待,比如在合作化时期记工分方面的差别,同样的劳动,男性劳动的工分却比女性高得多,沉重打击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封建思想中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思想也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全国劳模申纪兰为妇女解放作出了最要贡献,申纪兰在1950年被选为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入社后主动把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重担挑在肩上,她发动西沟村妇女与男性进行了劳动竞赛,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实施男女同工同酬,提高了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她还带领女社员学习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给合作社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当时给全国妇女的解放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综上,在各个时期都有女性劳模的身影,她们始终奋斗在生产一线,靠着自己的努力克服性别歧视,在生产条件不足中为女性闯出了一条道路。但妇女解放并不会短时间一举成功,时至今日,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仍需继续深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女性劳模尤其是底层妇女的表彰以及对妇女政策性的倾斜仍值得今天借鉴。

(四)行业分布

平顺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平顺县劳模大多出身农业,几乎所有的平顺县劳模都被划分为农业劳模,但在整理平顺县劳模资料的时候发现平顺县劳模群体在纺织、水利、工业、林业、司法、教育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均有贡献。在研究行业分布状况时,仅以农业这一单一领域进行分析不免太过于简单,因此在进行劳模群体的行业分析时,根据统计对象的实际情况,重新把平顺县劳模分为了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农林牧副渔业、科教文卫、部队公安六个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所示。

从理论上来讲,劳模在各个领域的分布应该均衡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浮动应该也不会很大。但从表4来看,平顺县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平顺县劳模在不同行业分布并不均衡,农业领域劳模人数最多。从平顺县地理情况来看,平顺县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全境地形崎岖,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历史以来就属于贫困县。比如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就是一个“山秃岭乱石沟,旱涝风雹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衣食住行样样愁”的穷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战争年代,平顺县群众几乎家家揭不开锅。战争时期平顺县人民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決粮食短缺问题,比如以李顺达、郭玉恩为首的早期劳模就开始了生产自救,互助渡荒运动,在李顺达等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平顺县涌现出了大批农业劳模,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带领平顺县群众在荒山播种,向穷山恶水开战,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以后平顺县甚至中国贫穷山区的发展开创了道路。地理气候的限制再加上历史传统的影响,在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革命战争时期和大力发展农业的国内建设时期,平顺县群众奋斗在农业一线,因此涌现出了大量农业领域的劳模代表。而相较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工业领域,平顺县劳模代表数量就少得多,新中国成立之前0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大力发展工业的背景下也仅有5人,改革开放以后增长到7人。农业领域劳模大放异彩,而在工业就逊色很多,这也是平顺县劳模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表4来看,平顺县劳模在不同行业分布并不均衡,农业领域劳模人数最多,有34人,占比28.6%;部队公安系统人数最少,4人仅占比3.4%。农林牧副渔业、科教文卫系统、商业服务业三个行业人数分布相差不大,占比分别为21%、19.3%、17.6%,工业领域人数相较人数少,有12人,占比10.1%。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随着平顺县的全面发展,劳模在不同行业分布越来越趋于均衡化,分布最为不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仅在农业领域和农林牧副渔业有分布,工业、商业服务业、科教文卫、部队公安系统均无人分布。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设全方位展开,平顺县劳模在农业领域继续发光发彩,起到了带头作用,尤其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村,成了当时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西沟精神”声贯华夏。同时在工业、商业领域也开始起步,均出现了代表性的劳模,如“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郭丙义、“全国商业系统模范个人”桑成锁。这一时期,平顺县科教文卫工作发展较好,科教文卫领域涌现的劳模数量仅次于农业领域,与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扫盲运动”息息相关,比如有荣获扫除文盲金质奖章的张改苗,被群众推选为文教主任,办起了第一所“青年夜校”的许新科,担任村里的扫盲教员,创办了农民文化技术夜校的段金元。改革开放以后,平顺县各个行业持续发展,劳模人数分布也比国内建设时期更加均衡化。农业领域劳模在这一时期首次低于其他领域,仅6人,占比11.3%,低于平均水平。商业服务业、农林牧副渔业劳模数量在这一时期持续增长,两者相加占比52.8%,超过半数。科教文卫领域人数基本保持不变,占比20.8%,超过了平均水平。总之,从农业领域遥遥领先到各个领域均衡发展,是平顺县劳模发展的一个特点。

三、结语

平顺,是名副其实的“劳模之乡”。自1944年太行区第一届英雄大会平顺县8人受到表彰以来,平顺县劳模便不断涌现,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是平顺人民的榜样。本文通过对从1944年到2018年74年间平顺县劳模群体的分析统计,使得人们对平顺县劳模群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其群体形象和整体特点也逐渐清晰。

从数量上来看,1944年到2018年间,平顺县共产生了4位全国劳模和110多名省部级劳模,劳模数量在不同的时期呈现递增趋势;从年龄结构来看,不同时期特点不同,改革开放之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劳模群体是平顺县建设的主要力量,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经验更为丰富的中年劳模超过青少年劳模群体成了推动平顺县改革的主要力量,而老年劳模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随着时间的发展,平顺县劳模群体年龄分布跨度在不断缩小,社会的发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从性别构成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国家鼓励妇女参加到生产运动中去,全国劳模申纪兰适时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促进了平顺县妇女解放,女性劳模代表也为平顺县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男女分工的差别,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劳模的数量还是远低于男性劳模,这也说明妇女解放还需进一步深入;从行业分布来看,平顺县劳模广泛分布于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等各个行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革命传统,农业劳模群体数量最多且在全国范围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发展,劳模数量在不同领域的人数也逐渐趋于均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劳模精神显然已经延伸为一种最具特色的平顺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激励一代代平顺人民不断奋进,不断改变这片土地的贫穷落后面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如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尽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原盘明.平顺县农业劳模传略(1944—1994)[M].中共平顺县委农村工作部,中共平顺县委农村经济委员会,1996.

[3] 吴小华.平顺劳模故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4] 李中元,刘晓丽.口述申纪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李中元,杨茂林.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1938—2014)口述史(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行龙.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7] 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以全国劳模申纪兰为中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8] 徐大慰.影像、性别与革命意识形态——大跃进时期上海女劳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9] 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袁雨(1995—),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明清方向。]

(责编:李雪)

猜你喜欢
平顺县
平顺县历代地方志编修述略(连载)
平顺县历代地方志编修述略(连载)
平顺县与怀柔区共同举办领导干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
更正
1945年平顺县德珩村的冬学运动
山西省平顺县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探寻未来新能源
中药材种出好风景——山西省平顺县大力发展药茶产业为发展增添新动能
巧打道地药材牌
基地示范推广 质量引领发展——平顺县潞党参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