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活运动作为民国时期一场重大的社会风俗改良运动,其内容不仅涵盖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也影响到当时艺术刊物的内容与设定。《美术生活》作为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知名画报,不仅艺术形式上极富创新,且艺术观念上提倡美术生活化,很好地调和了其作为专业期刊和大众画报的双重特性。
关键词:艺术大众化;新生活运动;美术生活;民国期刊
一、新生活运动的兴起
新生活运动是由国民政府主导的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生活改良运动,这场运动将“新生活”阐释为恢复“礼义廉耻”的传统固有道德,以达到建设现代化国家,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1]。新生活运动以儒家传统“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民众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整洁、干净、确实、朴实”为具体标准,推行生活军事化、生活生产化、生活艺术化的目标,被誉为“复兴中华民族的运动”载入史册。
新生活运动作为晚清封建帝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步尝试,是带有现代属性的。鲍曼曾提到,对秩序的追求和对偶然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厌恶是现代意识形态的核心。新生活运动的第一步便是改造民众的日常生活行为,要求创立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第二步便是推行“三化”,生活军事化即要求遵守组织准则、遵守纪律,一改往日散漫之习性;生活生产化即崇尚节俭,推崇国货的使用;生活艺术化即注意个人面貌与卫生清洁等。其中生活艺术化是要求最多的纲目,分为四大类近120条,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具体内容上又以西方文明为借镜。民国时期,欧洲文明在国内获得了极大的关注,所以在当时国民的意识中,只有学习关注欧洲文明才能获得进入现代化的“钥匙”。新生活运动作为一场改良社会生活、移风易俗的工作,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重建一套属于当代国民的社会价值体系,这场运动以西方生活秩序为借镜来改造国民,试图创造和塑造适合本国的现代性方案,以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
如果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态度”和“气质”,那么“理性”就是现代性精神中最为坚硬的内核。新生活运动从创设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到对于群众生活习性的改造与社会秩序的规训,以及对大众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影响,种种行为准则的背后实则是理性的最高体现。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它不仅是社会现代化核心和动因,也是现代化的本质。而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就是“科学化”与“理性化”的过程,其内在精神实质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其外在的形态特征是工业化与都市化[2]。外国的“现代文明”正是中国“固有道德”的镜像,两者是一体两面[3]。民国时期,国人通过利用西方的秩序文明来改组中国传统旧道德,从而实现由旧生活向新生活的转变,这种顺着他者的目光来反观自身的模式也成为中国现代性意识生成的渠道[4]。
二、《美术生活》概述
《美术生活》的创刊时间为1934年,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知名的画报类期刊,总共发行了41期,以艺术与工艺为经,以政治经济社会诸生活为纬,博采取材,力求其富,而选材力求精简、言简意赅,以期耗时少而获益多,取价低廉以期购置易而传播广。该刊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中西艺术作品介绍、中西艺术理论文献、金石收藏、现代家具、装饰、摄影、中国工艺美术、文学月刊、战时轶事、外国风俗、广告、医疗科学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一)商业定位
《美术生活》期刊创办人为金有成(1886-1988),金有成作为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先驱人物,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新颖先进的印刷器材,对于期刊编辑与团队也是精挑细选。他不仅聘请了当时留法归国的柳溥庆担任照相平板部长兼技师长,还让其总管公司的印刷业务。金有成通过创办《美术生活》杂志,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高质量的内容产出,不仅宣传了三一印刷公司精益求精的印刷水平,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美誉度[5]。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发展和现代印刷出版行业紧密相关。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出版印刷体制正是雏形时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商业体系的逐步成熟与发展,以及现代艺术运动的高潮迭起,美术出版印刷行业蔚为壮观。1934年,金有成认为,三一印刷公司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制版工艺,倘若“仅用以承印画片、未能尽量为艺术上作贡献,未免有所辜负”[6]39,从而增设出版印刷部,聘请各界名家,编辑出版《美术生活》画刊[6]39。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期刊内容呈现出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发展的趋势,由此将现代出版印刷作为推行美術大众化的重要媒介。作为印刷行业繁荣兴盛的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印刷和出版业中心。1930年左右,上海印刷企业就有100多家,占据了全国印刷行业的80%,其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型印刷企业技术资金力量雄厚,而且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印刷设备。据统计,上海地区的报刊、图书出版占据了全国的80~90%,由此,印刷行业的繁荣为艺术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美术生活》创刊于印刷繁荣和文艺兴盛的民国30年代,其创办人金有成集股成立三一印刷公司,那个时期上海的印刷行业已经从石印技术转为胶印技术,所以金有成在创办之初就购置了两台全张胶印机,后续又添购了双全张自动胶印机、全张照相制版设备以及照相凹版(写影版)等,更聘请留法回国的柳溥庆担任技术管理,印制质量在当时可谓执牛耳者[7]。其印制业务以各种画片、烟画(香烟牌)、股票债券、包装以及图书杂志封面等,1933年再与素绚斋合作,在上海福州路开设了三一画片发行所,扩大到月份牌、风景画、仕女画等业务。金有成在日商工作多年,掌握了先进的印刷技术,于是视振兴中国民族印刷业为己任,立志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印刷公司。关于期刊的商业价值,以杂志售卖和广告版面费为主,《美术生活》尺寸为八开本,41期共刊登396则广告,多为图彩版。杂志中广告的内容文字选取与设计都极为考究,可以看出广告也能作为一种美学向大众读者传递美的观念。杂志广告内容多为香烟、服饰、日用品、医药、纺织等。刊登一整页广告的费用为280元,半页140元,平均每期广告篇目4~10页不等,在当时来看广告价格不菲。每本杂志售价为五角大洋,邮费另算。关于酬例,图片或照片每幅二元至五元,珍贵者另议,文字则是每千字三元至五元。《美术生活》每期图片为110~160张不等,有文字6万字左右,再加上高昂的印刷机器成本,可见金有成对该刊倾注的诸多心血。《美术生活》第4期《编后》提道:“三一印刷公司是中国一个制印彩图的专厂,被誉为‘中国第一印刷公司,他之所以不惜成本来办这部杂志,一来是为发扬他的印刷技能,和增进他的印刷事业。二来是借此宣扬艺术以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况且他已经拥了数十万的资本来做这个于己有益,于社会有补,一举两得的事业,他又何乐而不为?”[8]也就是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于民众的文化事业教育。
(二)艺术大众化与救亡图存
美术作为艺术门类,一旦被组织到现代化社会生产中,就会沦为商品,不得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众审美趣味便成为印刷出版中的重要一环。纵观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期刊,其办刊模式都逐渐向大众出版模式靠拢,并由此获得强大的物质动力。面对画报的激烈竞争,《艺术生活》走上艺术传播之路,致力于向大众推广艺术,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将艺术图像与日常生活、科学知识、摄影知识做了趣味的嫁接,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学术风尚和审美意趣,于是乎《美术生活》杂志在商业价值和学术价值之间找到了新的定位[9]。
时局动荡的年代,列强对我国经济文化的侵略越发严重,“经济破坏,工业不振,民生凋敝,是诚危机存亡之秋也,我人际此时自当以救亡图存为己任。”[5]在当时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美术生活》作为传播媒介的艺术期刊,企图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促进民族生产文化建设,宣扬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唤醒萎靡麻木的国人,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战乱中精良的工艺制品被破坏,社会环境也逐日愈发颓靡,所以《美术生活》创刊目的“一是为了表彰我国固有之灿烂文物,使国人知所眷顾,二是介绍世界之新兴艺术,使国人有所借鉴,三则为影写现今之社会生活,使国人知所警惕与勉励”[10]。期刊的内容不仅有对传统文化和工艺传统的继承与宣扬,也有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引介,整部杂志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本刊中对中西艺术的介绍与印制占据了整部杂志很大的篇幅,内容和印刷效果可谓是精彩绝伦。《美术生活》杂志在34期、39期、41期的版面设置上选择了用月份牌的艺术形式作为封面,可以看出流行文化已并非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而文化艺术的通俗性也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唐隽在创刊号《我们的路线》中提道:“中国艺术运动偏向象牙塔的建造,走向了特权阶级的死塔,忘记了实用的功能,忘记了社会的大众的生活。”[11]因此,《美术生活》要走的便是艺术生活化这条道路。从唐隽的这段话可知,《美术生活》杂志的创刊理念是以大众化的路线为主要诉求,以艺术为利器,并且希望以图说杂志的方式来读解“美术”和“生活”,使大众拥有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于审美意识的积累与陶冶,来“廓清萎靡之颓风,振作强旺之元气,自来谋社会之精神”,从而达到用艺术来振兴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复兴的效用。
促进艺术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也是《美术生活》最为闪耀的理念。以往的艺术“唯是我国过去之艺术悉供特殊阶级之娱乐赏玩,为少数人所垄断,与民众相隔绝,以故其真正之效用不显也”。为促进艺术大众化,从而达到救亡图存观念的普遍化。也就是梁启超所提倡的艺术走进大众,将艺术品的欣赏从私人珍藏转移到能为大众所欣赏的公共领域,从而打破精英阶层与大众艺术的壁垒,使得艺术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用艺术之美去丰富原本沉闷、枯寂、平淡的生活。梁启超认为,美术并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如同布帛菽粟一般的生活必需品[12]。让艺术具有高度的“大众性”,从而打破传统精英阶层的审美品位,使艺术更贴近民间固有的生活形态,以通俗的画报代替含蓄高雅的文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颇为闲暇自在的民众生活娱乐方式。以期刊为媒介,从而在艺术传播和受众接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新生活运动背景下的《美术生活》
新生活运动现代化的思想影响了《美术生活》创刊时的底色,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守旧与新规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期刊的内容里。这种现代化观念一方面让中国的民众了解西方社会风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对西方艺术的客观而深入的了解。新生活运动所追求的现代化主潮,同时也是中国美术追求发展变革的主要潮流。
生活艺术化是新生活运动前期“礼义廉耻”的衍生,所以为继续坚持这一准则,新生活运动的重心便从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改造转为塑造理想的国民。意图通过规范文明秩序来整个改造大众道德、习俗、价值观甚至审美情趣[13]。期刊内容中附有关于日用品百货、家具装饰等相关生活产品广告,包含了民国时期关于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生活细节:干净、整洁、规矩、健康……可见,对于个人日常生活的规训已然成为一种生活准则。生活艺术化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效仿骚人墨客、画家乐师之所为,而是要求当时的群众艺术地、感性地生活,让民众了解并掌握衣食住行的具体技能,使之更为合理[14]。其中,《美术生活》在连载的41期中有将近390则广告,广告多为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由于视觉与现代性紧密相关,对于观看的欲望和能力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现代程度的标准,所以《美术生活》在版面和廣告设计方面极为精心细致。广告的内容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于养生保健的维他命、妇女美容相关的日用百货、上海纺织公司的印花布料、南洋兄弟和华成烟草公司的香烟等,种种富有设计感的广告产品遍及人们的生活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选择和生活趣味。
“一般国民奢靡成风,服用什物,几非洋货不能洽意,以致国产事业日趋衰落……”[15]为了遏制洋货的盛行,推动民族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行新生活运动,蒋介石开始提倡使用国货,倡导群众无论贫富都应当支持、购买国货,这一行动指示体现在《美术生活》的第4期、34期、39期、41期。正如第4期中,以“妇女国货”为主题的封面刊印在《美术生活》的首幅版面,在版面的题材和图案的选取上,编辑们也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美术生活》对于画报封面中题材的采取和收集,同样也十分精心细致,图中的材料源于民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封面人物也是提倡使用并且热爱国货的陈燕燕女士,图中的女士身穿三友实业社的服装,桌子上摆放着美与木器公司的木器以及华丰搪瓷公司的厨房用具,还有森林帘柳厂所出品的精美地毯[16],《美术生活》以提倡国货为宗旨,来促进大众的生产生活,从而让群众浸染在美与生活的环境氛围之中。另外,为推动国货的兴盛,《美术生活》在其艺术立场上提出实用主义美术应用于工艺的制造。另外就国货的艺术设计提出建议,柳霖提到我国工艺美术制品之所以落后于欧美国家,原因在于国内的工艺美术家与实业制造并未将工艺美术作为市场商品竞争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家与学院教师要么忽视艺术和手工艺教育的必要性,要么认识到其必要性,但却没有足够的决心对工艺美术进行推广和实施[17]。《美术生活》的主要创刊理念还是美术生活化,所以对于工艺美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也十分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期刊杂志对于工艺美术的宣传不应是故作高深的理论文字,而应是直观且优质的美术图片作为宣传的美术材料,所以《美术生活》每期均刊载国内外经典工艺美术理论文章与清晰的美术图片。《美术生活》中提倡工艺美术以及各国的工艺美术品作为我国工艺美术设计家与工艺美术制造家的参考资料,但在提倡国货的立场上着想,当应以国产工艺美术品为主[17]。因此《美术生活》致力于搜集国内外名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参考资料,在最大的能力范围内填补中国工艺美术的空白。
总览《美术生活》杂志内容与艺术设计,不仅涉及群众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包含对大众艺术情趣的改造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引进西方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仍具有启蒙意义。
四、结语
通过新生活运动,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对于现代化转型的矛盾与盲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见证。我们通过模仿或想象他者的文化观念也许会有偏离“本体性”的风险,但是如果忽视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那我们便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期刊杂志在现代艺术发展历史中矛盾复杂而又微妙的一面。
参考文献:
[1]班忠玉.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5.
[2]郑工.演进与运动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1.
[3]刘文楠.以“外国”为鉴: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的外国想象[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51-59,199.
[4]吴靖.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8.
[5]卢培钊.《美术生活》:民国时期美术大众画报之范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5-178.
[6]柳百琪.上海《美术生活》究竟由谁建议创刊的[J].印刷雜志,1998(3):49.
[7]金有成.忆“三一”的月份牌与《美术生活》[J].朵云,1982(4):136.
[8]编辑部.编后[J].美术生活,1934(4).
[9]卢培钊.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与美术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22:68.
[10]钱瘦铁.发刊词[J].美术生活,1934(1).
[11]唐隽.我们的路线[J].美术生活,1934(1).
[12]梁启超.美术与生活[N].晨报副刊,1922-08-20.
[13]刘文楠.规训日常生活:新生活运动与现代国家的治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89-102,159-160.
[14]张锐,张红.莫里斯“生活艺术化”思想在民国的流变[J].美育学刊,2022(6):82-89.
[15]蒋会长指示首都厉行新运各点.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会刊[J].1935(14):13.
[16]林卓.《美术生活》办刊理念与编辑特色[J].美术文献,2021(2):27-30.
[17]柳霖.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J].美术生活,1934(4).
作者简介:王冬青,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