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莲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人民医院 平罗 753400)
剖宫产为产科重要术式,是挽救产妇难产、妊娠合并症及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母婴发病率及病死率,在临床应用率呈优势流行趋势。由于剖宫产属于入侵性操作方法,在辅助胎儿娩出的同时也会对产妇机体造成一定损伤,主要表现为术后切口疼痛[1]。剖宫产术后切口若未得到良好的恢复,会严重影响产妇生活质量。由于女性对切口美观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剖宫产术后施以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红外线照射属于物理疗法,主要通过局部照射,并利用热量促进组织代谢,从而达到加快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杀菌等作用[2]。但由于该方式治疗时间较短,且无法长期应用,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临床中多采取其他方式联合治疗。中药贴敷在促进切口愈合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主要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敷于创口处。芒硝在中医属于泻下药物,具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已被广泛用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治疗中,且具有良好的效果[3]。本研究纳入100 例剖宫产产妇观察芒硝贴敷对切口愈合、炎症反应等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平罗县人民医院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100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年龄23~37 岁,平均(28.42±3.57)岁;孕周37~39 周,平均(38.11±0.43)周;初产妇20 例,经产妇30 例;切口形状:横切口33 例,纵切口17 例;体质量指数(BMI)23~27 kg/m2,平均(25.10±1.02)kg/m2;身高154~172 cm,平均(160.25±4.58)cm。观察组年龄23~39 岁,平均(28.02±3.47)岁;孕周37~41 周,平均(38.26±0.44)周;初产妇23 例,经产妇27 例;切口形状:横切口35 例,纵切口15 例;BMI23~27kg/m2,平均(25.01±1.08)kg/m2;身高155~171 cm,平均(160.84±4.09)cm。两组一般资料(年龄、孕周、产次、切口形状、BMI、身高)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经宁夏平罗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00108)。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后3 d 切口有痛、红、肿或淡黄色分泌物;经病理检查切口处见炎症细胞浸润或分泌物存在细菌感染[4];手术缝合材料与方法相同;单胎妊娠;无其他疾病引起疼痛症状;凝血功能无异常;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多种妊娠合并症;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瘢痕体质;切口脂肪液化。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红外线照射治疗:应用HP3631 型红外线照射仪,把仪器放置在切口上方,距离皮肤30~50 cm,频率30~50 kHz,照射时间为2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1 周,照射期间密切观察皮肤有无不良反应,若有立即停止照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芒硝贴敷治疗:采取300 g 芒硝研磨成粉末状,放入专用药袋中,在切口处绑置两层无菌纱布,把药袋贴在纱布表面,确保不会移动或松动。药袋湿硬后进行更换,1~2 次/d,连续贴敷1 周。
1.4 观察指标 (1)切口愈合率:治疗1 周后,评估两组切口愈合状况。完全愈合:切口处不存在感染,受损组织已全面修复;部分愈合:切口仍存在部分积液、硬节等症状,受损组织修复面积>50%;未愈合:切口明显肿胀,有脓液,需实施切开引流。总愈合=完全愈合+部分愈合。(2)疼痛程度。治疗前与治疗1 周后,两组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总分为10 分,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 分、1~3 分、4~6 分、7~10 分,得分与疼痛呈正比[5]。(3)切口肿胀程度:治疗前于治疗1 周后,分别评估两组切口肿胀状况。轻度:相比周围正常肌肤有皮纹表现;中度:切口及周围皮肤温度轻微上升,但未出现水泡;重度:切口及周围肌肤肿胀发亮,且温度明显上升,有水泡出现。按照轻、中、重分别计分1~3 分、4~6 分、7~10 分,得分与肿胀程度为正比。(4)炎症反应。各抽取两组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WBC)。(5)微循环指标。治疗前与治疗1 周后,分别使用彩色微循环检测仪检测切口处血流速度及毛细血管管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切口愈合 治疗1 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结束后切口愈合率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愈合率对比[例(%)]
2.2 疼痛与肿胀程度 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1 周后VAS 评分及肿胀评分均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与肿胀程度对比(分,)
表2 两组疼痛与肿胀程度对比(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VAS 评分治疗前治疗1 周后肿胀评分治疗前治疗1 周后对照组观察组50 50 tP 7.26±1.25 7.67±1.08 1.755 0.082 2.89±0.40*2.57±0.68*2.868 0.005 6.98±1.47 7.06±1.28 0.290 0.772 3.26±1.22*2.15±0.47*6.003 0.000
2.3 微循环状况 两组治疗1 周后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毛细血管管径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微循环状况对比()
表3 两组微循环状况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毛细血管管径(μm)治疗前治疗1 周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血流速度(mm/s)治疗前治疗1 周后50 50 tP 0.49±0.05 0.50±0.08 0.750 0.455 0.60±0.07*0.73±0.05*10.686 0.000 5.85±0.36 5.90±0.33 0.724 0.471 7.10±0.72*8.22±1.10*6.024 0.000
2.4 炎症反应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 周后CRP、IL-6、WBC 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反应对比()
表4 两组炎症反应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CRP(mg/L)治疗前治疗1 周后WBC(×109/L)治疗前治疗1 周后对照组观察组IL-6(μg/L)治疗前治疗1 周后50 50 tP 28.68±3.58 27.70±3.61 1.363 0.176 8.01±2.34*3.02±1.29*13.205 0.000 20.46±3.28 20.53±3.14 0.109 0.913 15.30±4.20*10.26±2.71*7.130 0.000 13.53±1.17 13.64±1.25 0.454 0.651 7.36±1.54*5.89±0.40*6.533 0.000
近年来,剖宫产数量逐渐上升,而剖宫产术后切口有关并发症也逐渐凸显,已成为外科医学领域最复杂的难题之一。剖宫产术后切口属于Ⅱ类切口,具有一定感染风险,切口愈合不良为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主要因感染诱发,还可能与自身免疫力、营养不良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不仅会对产后身体恢复造成负面影响,还会降低切口愈合率,严重者甚至导致宫腔破裂、大出血、脂肪液化等,危及产妇生命健康[6~7]。相关研究指出,术后切口导致皮肤损伤,可能会导致其周围正常组织发生病理学改变,剖宫产术后切口主要表现为遗留凹凸不平、不规则的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伴有疼痛感、瘙痒感、异物感[8]。因此,选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对产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线在临床治疗手术切口及烧伤疾病中广泛应用,获得良好的认可度。红外线属于一种电磁波,通过照射能够对皮肤产生较强的穿透力,并产生一定辐射,进而达成加速皮肤、皮下组织血液循环及改善新生代谢的目的[9]。但该方法单一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效果欠佳。中医学认为,手术切口瘢痕及感染主要是因外伤导致局部气滞血瘀,故认为术后干预应以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主[10]。中药贴敷属于外治疗法,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且给药安全,在治疗外科术后切口中具有较高价值。芒硝作为中医常用药物,可内服也可外敷,具有行血破血、清火消肿等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周后,观察组切口愈合率(96.00%)比对照组(78.00%)高,两组治疗1 周后VAS 评分、肿胀评分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提示芒硝贴敷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中有助于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术后疼痛,促进切口快速消肿,这一结果与阮丽玲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1)中药贴敷在患处表面,具有渗透作用,能够促进皮肤快速吸收,从而传输至各个经络,发挥药效。(2)芒硝属于矿物药,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外用可显著促进组织水分外渗,起到消肿作用,以往多被用于治疗痔疮、乳痈等病症中[12]。(3)将芒硝研成粉末装进药包进行贴敷,利于药物直接接触皮肤,发挥更高的药效,且对切口刺激微小,及时更换利于创口保持干燥,促进其快速愈合[13]。(4)另外,加之红外线照射作用,两者发挥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止痛消肿,最终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CRP、IL-6、WBC 均为临床衡量炎症反应的常用指标,CRP 与IL-6 均属于促炎细胞因子,其中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常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程度及组织损伤状况,当机体发生感染时,其水平会显著增加;IL-6 功能较为广泛,具有急性期反应、调节免疫应答及多种细胞生长与分化作用,可在感染过程中大量释放;WBC 较高表明机体存在潜在问题,多为感染、外伤、炎症等[14]。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两组治疗1 周后CRP、IL-6、WB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表明剖宫产术后应用芒硝贴敷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同时改善切口周围皮肤微循环状况。究其原因可能与芒硝现代药理作用有关,该药物成分中含有的硫酸钠具有消炎、抗菌、消除水肿等作用,并且还可促进淋巴循环,加强细胞吞噬功能,从而降低白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15]。此外,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治疗1 周后血流速度比治疗前高,毛细血管管径比治疗前大,且观察组变化更明显,提示芒硝贴敷后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切口周围皮肤微循环状况。其原因主要与应用芒硝贴敷后切口肿胀得到显著改善有关。加之红外线照射产生的热效应,可有效提升血流速度,扩张毛细血管,为组织修复建立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芒硝贴敷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中可有效提高切口愈合率,减轻疼痛与肿胀程度,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改善微循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