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团结的理论支撑

2024-05-10 11:03赵家豪张锦恒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赵家豪 张锦恒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民族团结理论的影响和贡献。采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研究途径,详细解析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团结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措施。研究发现,二十大精神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强化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民族团结理论在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挑战,为该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观点和深思。

【关键词】二十大精神|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二十大精神在推动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事务的核心任务,这一精神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也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全国各民族共同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调各民族平等,确保各少数民族权益合法受保护,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及和谐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体制,反映了国家尊重并保障少数民族自治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共繁荣的方针。

在二十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以西藏为例,作为我国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显著优越性。这不仅增强了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达成共同繁荣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一、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分析

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强调了深入推进全面改革与依法全面治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还重点突出了在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促进。

在民族团结方面,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出的措施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还强调了对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关系的重视,以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对比传统理论,二十大精神在民族团结上的新发展体现在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以及更加重视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关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创新与进步。

二、中国民族国情与民族团结的理论脉络

在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的发展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理论一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对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还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相通,即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类实现其生产、生活和发展。

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民族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的交往、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民族政策和理论发展贡献了丰富的内容和资料。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地区,如今天的陕北地区,曾是多个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的聚居地,这些地区的方言和地名中仍然保留着这些民族文化的痕迹。这种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为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它突破了以西方历史经验为标准的“现代化”思维框架,强调从中国的历史实际中寻找理论建构的新路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成功,根本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民族事务处理中,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指导,确保党委主导、政府执行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合作的工作格局。党对民族事务的中央集体指导,以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确保了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少数民族干部扮演了重要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角色。此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全力实施并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各项规定,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民族事务管理依法依规进行。

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并发展自民族历史深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为基础,持续创新民族发展所需的价值理念、思考模式及规章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为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本指导原则。他指出,中华民族与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喻为一大家族及其族内成员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在大家族各成员之间的互动与联系。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必然性。

三、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

二十大报告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是增进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即维护与优化民族区域自治体系,增强与提升党在民族事务中的工作,同时广泛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事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深化和提升民族事务处理的核心观点,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必须”中。这些必须包括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如庞大的人口基数、全民共享的繁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共存和平发展道路等,为民族团结理念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些特征强调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兼顾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报告中强调了将民族团结理论与实际国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这表明需深化民族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以及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中采取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的思想方法。

党的民族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导向,强调了党的民族工作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这表明,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结束语

文章全面回顾了二十大精神对民族团结理论的深刻影响和贡献,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我们详细分析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措施,以及这些理念如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本文强调,二十大精神不仅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也创新了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认识。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更有效地贯彻这些理念,特别是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郝亚明.从五个主题词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3,(02):5-15.

[2]齊百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6):10-16.

[3]刘伟,裴长洪,樊纲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下)[J].经济研究,2022,57(12):4-30.

[4]张研,董博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1-45.

[5]本刊编辑部.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11):7.

[6]本刊综合报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家民委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综述[J].中国民族,2022,(10):82-87.

(作者简介:赵家豪,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共党史;张锦恒,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