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

2024-05-10 05:18张美娜高梓杰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张美娜 高梓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谈到“中国式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有哪些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中国特色?探究其理论架构,有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特色

“现代化”一词起源于16-18世纪的西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各国在发展历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其展现出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选择,以史为鉴,深刻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是被事实证明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起步于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晚清时期,成长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奠基于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大跨步于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时期,腾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分步骤、分阶段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理论成果和创新,是从各方面都落后的状态奋起直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尝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各式各样救国方案,但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伟大先行者们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工商业,割除旧俗的制度与规范,尽管孙中山先生一生都未使用“现代化”这个词语,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业计划》里早已渗透现代化思想,如“高原铁路系统、三峡大坝、浦东开发及大港建设”等[1],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孙中山等人的思想渗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

中国共产党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新的道路,最早可追溯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即:革命胜利后要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稳步地变为先进工业国,用以激发全党同志朝着现代化目标前行。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囿于当时复杂多变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人试图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2]。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需进行“两步走”,第一步是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较为完善;第二步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毛泽东的这些表述,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方向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集中精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和说明。邓小平在走访多个国家后,结合中国国情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3]。而后邓小平又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把“温饱”“小康”等目标划入到现代化战略体系中。由此可见,邓小平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极大扩充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现代化”的定义是高于之前的“四个现代化”——单纯工业化思想的。

以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为基础和模型,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把中国式现代化往更深层次推进了一步。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党的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方向、人民根本利益结合起来,这就明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江泽民还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在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基础上进行了细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建国一百年”等务实目标。进入21新世纪后,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聚焦“发展”二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原本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增添了“和谐”,并将其纳入现代化建设体系,这是对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文化不断繁荣昌盛,社会治理和谐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创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变的是党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举措和政策,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党的十九大刻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两步走”战略目标,吹响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号角。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誓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此,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已逐步达到成熟,成为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这五大特色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新模式,打破了固有的“现代化即西化”的惯性思维,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全球提供了14亿人口样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迈入现代化,又想保持自身独立,不愿陷入这样或那样“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带去了全新的选择,向全世界证明除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之外,还有一种崭新的文明的道路。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飞速发展,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从十六世纪就开始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史上既经济飞速发展又社会和谐稳定这两大奇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述从“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自信。2020年底,我国近1亿人口实现脱贫,800多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创举!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总人口没有超过10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口共14.1亿,因此,我们这种超大规模国家若实现了现代化,总人口将超过了现阶段所有现代化国家的人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将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版图。

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总结性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让某些人富裕,不是搞区别对待,而是所有人的现代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一个都不能少。“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是党的毕生追求,同时也是中西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区别所在。西方现代化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财富、资源愈来愈向占极少数的权势精英阶层倾斜,致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动荡时有发生。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使人民更好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重视物质忽略精神,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文化繁荣。西方常以人均GDP、个人收入水平等量化数据来判定一个国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而没有精神世界是否充盈的数据标准,因而常常伴随着人们思想道德滑坡、审美畸形、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使得两者共同协调发展。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在物质世界极大充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空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污染防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一起列为三打攻坚战,构筑起最严密的生态保护红线。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我国绝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近代遭遇的磨难使我们深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中国始终是和平发展的倡导者、维护者和践行者。西方的现代化伴随着对他国的侵略和掠夺,是以其他国家的落后为代价的,它在深刻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带去了灾难。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互利共赢的现代化,超越了民族、语言、文化、宗教等界限,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新的选择。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如上文所谈,现代化是各国在发展历程中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均是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然而发达国家均为资本主义制度,均以“资本”为中心,这就逃不过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端及其歷史局限性。早期现代化道路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开辟的,它伴随着殖民掠夺、三角贸易等,是充满肮脏的、血腥的道路。二战后,西方国家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对他国进行压榨,明面上是和平友好平等的方式,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经济捆绑,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越发展越落后。西方现代化道路只注重物质增长忽略精神发展,造成世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由于早期现代化道路是西方开辟,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部分学者把“现代化”与“西化”划上了等号,认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就是西方所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国家急于发展而选择“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这种脱离本国具体国情、忽略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盲目跟风崇拜的做法,最终陷入发展的“怪圈”,这无外乎本末倒置,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党和国家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社会生产不再落后,人民的需要也不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而是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方方面面都有所期盼的需要。以主要矛盾作为出发点,调整“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展现出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事实证明:中国已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已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人类解决的共同问题带去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新路,是前人从未踏足的路,前行道路必定充满艰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来之不易,因此必须立足国情,做到“两个结合”,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定力,以昂扬姿态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不懈奋斗。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廖大伟.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22(2):194-199.

[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1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1.

(作者简介:张美娜,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梓杰,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周恩来对推动大别山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