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精神与库伦旗水泉村的振兴研究

2024-05-10 23:09都兰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都兰

摘要:蒙古马精神属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已深深浸透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内蒙古库伦旗水泉村弘扬蒙古马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吃苦耐劳”精神,奠定发展的基础、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探寻发展的路径、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实现库伦旗水泉的乡村振兴,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特色美丽乡村。

关键词:蒙古马精神;库伦旗水泉村;乡村振兴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期间勉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蒙古马精神”[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和在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到了弘扬“蒙古马精神”,要求内蒙古的同志认真贯彻党中央要求,弘扬“蒙古马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2]。

1 蒙古马精神概述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蒙古马精神的源泉;一往无前的精神,是蒙古马精神时代强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是蒙古马精神的重要精神品格;蒙古马精神也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奋斗精神的真实彰显,蒙古马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共性的品格,蒙古马精神是指导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之一。内蒙古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多民族聚居地,蒙古马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媒介。蒙古马精神中蕴含的守望相助、开拓进取的品质,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蒙古马精神是鼓励内蒙古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是“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2]。蒙古马精神已经融入幅员辽阔的内蒙古大地,已经融入内蒙古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库伦旗的水泉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正在发扬蒙古马精神,策马扬鞭,一往无前,探寻振兴之路。

2 水泉村的概况

水泉村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西南部、地处燕山山脉延伸地带,地貌浅山连亘,丘陵起伏,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全村总土地面积1 466.67h㎡,其中耕地面积426.67h㎡,林地面积为388.27h㎡,草牧场面积为359h㎡。主要农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绿豆为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水泉村村领导与村民齐心协力,带领全村共272户701口人,以“户脱贫、村出列”的目标,于2020年底实现脱贫致富,助力水泉村迈入新征程。2021年通过嘎查村光伏发电分红、集体大棚发包、扶贫项目收益金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并获得了库伦旗集体经济五面红旗称号、先进集体党组织称号。2022年在林下试种苦荞、红小豆等农作物,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2023年起,水泉村大力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推广羊肚、赤松茸等高端菌类,引进内蒙古茹状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强技术支撑,种植面积稳定在3.33h㎡以上,全力打造食用菌特色小村。先后被上级党组织授予旗级文明村、优秀嘎查村、先进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

3 蒙古马精神融入水泉村振兴的实践

库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所辖旗,位于通辽市西南部,地处燕山北部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带,“库伦”蒙古语家园或圈起来的占地领域,1633年,西藏高僧阿升希日巴喇嘛传教至此,称曼殊希利库伦,库伦因而得名。2021年库伦旗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水泉村位于库伦旗西南部,也是库伦旗乡村振兴重点实践区域。

3.1 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奠定水泉村发展的基础

1991年,水泉村村民对水泉村的自然地貌特征进行了形象描述:“山多草木稀、地多产粮低、沟多无清水、雨急地扒皮。”[3]生活环境的严酷、自然灾害的冲击以及村民们对水土利用的科学认识不足并未让顽强的水泉村村民屈服[4],他们发扬“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精神进行水土治理,修护好每一寸土地,做到生态宜居绿色发展,让水泉村的一条条荒沟成为农村经济“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2023年,9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得到综合治理,昔日的荒山荒沟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蒙古马精神的吃苦耐劳也积淀在水泉村人民的血脉中,塑造了生活在这片土地民众的精神世界。水泉村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村,村干部与老百姓在一起摸爬滚打,切实发现和解决贫困群眾的实际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庭院经济、公益性岗位、资金信贷、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于2020年底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2 弘扬“一往无前”的精神,探寻水泉村的发展路径

发扬一往无前精神,领导干部带领群众,探寻振兴之路。2022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在外地考察时,了解到羊肚菌栽培项目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项目。为此,水泉村引进内蒙古如状元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科学技术种植栽培“羊肚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此外,水泉村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工作中积极发扬“蒙古马精神”,探寻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羊肚菌产业”,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水泉村以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日光温室大棚项目”,效果显著。据前期调查统计,水泉村通过转型种植“羊肚菌”3.33hm2,解决了村部劳动力就业4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余人,人均月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集体经济年底分红增收达8万元[5]。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菌产业链,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为水泉村的老百姓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领导干部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探寻振兴之路,创造出水泉村振兴的特色品牌产业。

4 水泉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蒙古马精神一直激励着水泉人民,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乡村振兴之路并不平坦,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短板,回眸审视来路,查找不足,不断夯实发展之路。

4.1 自然条件的弱势依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懈怠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水泉村农业生产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这里到处是沟壑,虽然经过多年的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和植被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和保护,但仍有大片裸露的土地。由于丘陵地貌的自然条件,土质差、产量低,粮食亩产在600斤左右;这里水资源严重缺乏,真正的“水泉没水”,地下水位在150m以下,全村没有一眼农用机电井,不具备井浇条件,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全村现有耕地状况过于零散,没有大块平整的连片土地,面积超过百亩的土地基本没有,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生产,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升潜力。

4.2 乡村振兴的起步阶段,砥砺前行的精神不能懈怠

全村没有注册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创新生产底气不足,怕投入血本无归,还在观望之中;专业化生产刚刚起步,现有的养殖大户是自发形成的,没有对市场的预测,受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当严重;利用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不成熟,还未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模式;庭院经济“库伦红”在22个村已经落户,但是果子成熟后的销售、存储、加工等还未形成体系,2022年有大量果子烂掉。引进的“羊肚菌”加工项目,由于产量、市场、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还需发扬砥砺前行精神,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4.3 发展方案的摸索阶段,开拓进取的精神不能懈怠

自然地理位置的闭塞、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对外面振兴乡村的大气候和农村发生的变化了解的不够;内引外联、合作社运行、产业链形成不足;坚持“互联网+三农”模式的发展理念,构建一二三产业与农旅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发展体系等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水泉村需从上到下齐心协力,不断加强开拓进取的精神。

5 弘扬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实现库伦旗水泉村的乡村振兴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6]。水泉村作为通辽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小村,1982年开始列入全国水土保持八片重点治理区。

5.1 自然环境方面:生态生产生活要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方面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活幸福的保障。水泉村人民经过10多年吃苦耐劳、齐心协力的不懈奋斗下,保持了水土,控制了水土流失,在治理与防护的双管结合中,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成果。

生态治理方面,首先,水泉村应依据黄土丘陵分水岭的地貌特征,营造乔灌混交林;依据坡耕地地貌特征,修建大面积水平梯田;依据田埂和沟坑地貌,进行坑内造林,沟道内修筑塘坝、水库,拦泥蓄水,植树种草恢复生态[7]。其次,应从山顶到山脚布设鱼鳞坑,用草、灌、乔等植物进行配合,为生物的生长奠定基础。通过综合治理,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有效发挥保土作用,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得基本问题得以解决。

生产方面,水泉村需针对地形地貌复杂、生产条件落后的现状,进行大力开展荒山荒沟生态治理。首先,水泉村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带领村民进行开发治理,把荒沟区域形成“绿意盎然”的发展之路。其次,山坡上修筑梯田、营造高林带,控制坡面径流,防范自然灾害。最后,在村屯和水源近的地方建设基本农业田地,山脚、沟内条件好的地方,建设果园、蔬菜基地等,形成“供、销、商”一体化发展模式,销往国内市场,为村民致富。水泉村以荒沟治理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应,以“经济林+果林”种植的模式利用潜在的资源,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生活方面,应将生态、生产和生活融合起来,通过提高生产空间的密集度,提高生活空间的舒适性,提升生态空间的易悦性,加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水泉村的乡村振兴。

5.2 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发展要形成全产业链新格局

乡村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农村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县域为基础,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依托,构建起以农村为现代化系统[8],该定义为农村工业的发展依据及发展情景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说明。从水泉村的产业发展来看,目前该村有产业发展的意识,并结合实际引进产业,但属于实验阶段,从发展规模和发展延伸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还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因此,水泉村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加工+市场+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新格局,同时,合作社和农户承担起种植环节的生产管理,推动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收益共同体。

5.3 规划设计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抓好鄉村振兴顶层设计,才能有序推进乡村发展。首先,盘活利用土地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队伍,创新与发展有效结合,建立健全水泉村发展体系。其次,立足于当地资源,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继续做强有机绿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的融合一体化发展,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加速融合,加快水泉村振兴步伐。最后,要大力推进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要强化基层组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推进“依法治村”,以德治润物无声、以自治化解矛盾,使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6 结束语

新时代需要新的精神动力。水泉村人民共同奋战在水土治理生态建设战场,发扬“蒙古马精神”,在治理与防护的双管结合中,有效发挥了保土作用,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在产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不懈探索,不断回眸审视来路,查找不足,找出一条适合水泉的致富路。水泉村民也深深地自我反思,振兴的路途是坎坷的,仍需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海红.蒙古马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佳木斯职业学院报,2021,37(05):27-28.

[2]新华社新媒体.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EB/OL].(2023-01-30)[2024-0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438213332692395&wfr=spider&for=pc.

[3]傅锁根.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J].红旗文稿,2020(24):38-39.

[4]尹学香,包海.小流域治理让库伦旗再现秀美山川[N].通辽日报,2006-09-07(2).

[5]李海江.让流沙止步 叫瘠地生金[N].内蒙古日报(汉),2012-08-21(5).

[6]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

[EB/OL].(2023-06-06)[2023-12-0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930.htm?device=app&eqid=e4a6c11500032a18000000066498f601.

[7]李海江.山川秀美新生活[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9(02):37.

[8]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7)[2024-01-12].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eqid=e3e5eefd003ac3d6000000036457470f.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内蒙古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互融共进研究及实践探索”(ESDZX2023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都 兰(200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