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产融合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齐阁探索

2024-05-10 23:09李玲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新业态实践探索

李玲

摘要:丰县范楼镇齐阁村通过立足特色资源,聚焦优势产业,依靠科技创新等实践探索,有效地促进了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齐阁新实践提供坚强保障,但在产业基础、应对风险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齐阁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齐阁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产融合;新业态;实践探索

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党中央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广大农村如何践行中央决策,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丰县范楼镇齐阁村积极探索乡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齐阁新实践提供坚强保障。

1 齐阁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范楼镇齐阁村位于江苏省丰县东南部,紧邻322省道,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越,素有“牛蒡之乡”之美誉,种植牛蒡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近年来,齐阁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特色种植业带动加工业,推动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乡村旅游等业态的有机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1 壮大特色产业,夯实“一产”根基

1.1.1 利用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特色化

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齐阁村拥有大量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土,特别适合牛蒡等根茎类作物的种植。截至2023年底,在本村及周边形成了近万亩的牛蒡、山药、西蓝花等特种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村1 20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特色蔬菜,户均约增收9 000元,帮助100余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增收脱贫,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特种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 借助科学技术,推进种植现代化

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齐阁村不断推进种植业机械化,以牛蒡为例,从包种、打钩、播种到收获,现已实现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全覆盖,种植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依托标准化种植基地、牛蒡龙头企业等积累相关数据,制定牛蒡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示范推广更为科学高效的种植生产方法[2]。

1.1.3 发展订单农业,确保收益稳定化

齐阁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村内企业徐州满春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山崎公司联合发展“订单农业”,与村民签订了牛蒡、山药等农产品的合同保护价。2018年,齐阁村成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与日本、韩国签订了长期销售订单,稳定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从事特色种植产业的积极性。

1.2 聚焦主导产业,强化“二产”运行

1.2.1 依托平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化

良好的平台载体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丰县以范楼镇齐阁村为核心规划建设牛蒡产业园,牛蒡产业园规划建设用地666.66hm2,其中牛蒡现代化种植示范区433.33hm2,创建目标是形成“牛蒡产业园、牛蒡产业研究所、牛蒡特色文化小镇”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格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23年底,牛蒡产业园已入驻二十二城(江苏)中央厨房、同福食品、倪锦记食品等11家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厨房、主食、烘焙、糕点等高端食品产业为主的新业态体系,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1.2.2 注重研发创新,推进产品精深加工专业化

研发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近年来,齐阁村把研发创新融入牛蒡产业提档升级中,加大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力度,专注牛蒡产品的研发,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牛蒡深加工上做文章。通过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创新,相继推出茶饮、酱菜、酵素、食品、洗护用品等带有“丰县牛蒡”特色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实现了牛蒡品质向高端提升、市场向高端拓展、深加工产品向高端转型的目标。

1.2.3 加强营销宣传,推进产品品牌化

品牌化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丰县创新营销方式,借助网络直播和销售平台,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品牌推广活动。与天猫战略合作开展“丰县牛蒡(蔬菜)天猫正宗原产地项目”推广活动,拓宽牛蒡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品牌影响力。注册“丰县牛蒡”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举办首届牛蒡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举办丰县牛蒡LOGO设计大赛、央视财经栏目走进齐阁等系列推介活动,通过全方位宣传,让更多消费者认识牛蒡,了解齐阁。

1.3 促进文旅融合,激发“三产”动能

1.3.1 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

位于齐阁村的牛蒡产业园按照既有规划,围绕现代化、智慧化、景区化农业高新产业园区定位,致力打造集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中国牛蒡养生文化小镇”,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生态格局。

1.3.2 紧扣主题,提升乡村颜值

紧扣农耕、綠色两个主题,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完善村级道路、卫生保洁、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注重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在保留全村老树的基础上,打造与之相配的新盆景,保持四季常青,时时有花,并在沿路建设22处“农耕互动”人文景观,打造美丽生态宜居新乡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1.3.3 业态创新,激发消费活力

依托“牛蒡之乡”金字招牌和区位优势,大力培育民宿、餐饮、国学等新业态,开发牛蒡菜、青山羊、驴肉宴等地方风味农家宴、乡土菜,推动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激发消费新活力。

2 齐阁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齐阁村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的困难。

2.1 乡村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齐阁村以种植业生产和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精深加工品种较少,产业链较短,当前牛蒡、毛豆、青刀豆,西蓝花等农产品多以供应原料为主或初次加工为主,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齐阁村现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20余家,其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居多,经营规模偏小,具备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创新发展模式能力的经营主体较少,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强;三是新业态发展缓慢。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刚刚起步,农旅产业、文旅产业内部融合力度不够,农业中的文化元素、旅游元素仍需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

2.2 园区集聚效应尚未凸显

一是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19年开始规划建设牛蒡产业园,截至2023年底,园区内新招引的企业部分仍处于在建状态或运营投产时间较短且整体数量偏少,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二是园区配套保障仍需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时间较短,软硬件条件都尚待完善。

2.3 人才竞争优势缺乏

一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齐阁村人口仅有3千余人,人口规模整体偏小,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选择留在发展空间和机会较大的城市,只有极少部分愿意回到农村发展,教育人才外流严重,导致乡村人才出多进少;二是人才培养缺乏规划。目前对于乡村人才的培训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较多,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人才培育的缺乏,使得人才致富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三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乡镇企业因受地理位置、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很难引进到高层次人才,即使拿出优惠政策,也很难招到人才。

2.4 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

一是自然风险。齐阁村以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为主,自然因素对其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加上农业保险的覆盖仍不够全面,造成农产品种植风险较高;二是市场风险。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农民需要面对的一个常见风险,市场价格的波动时常会使种植户陷入“丰产不丰收”甚至“入不敷出”的经营困局。齐阁村的主导产业以牛蒡种植和加工为主,当前牛蒡产品主要是满足国外需求,村内多家蒡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近两年受疫情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从整体上看牛蒡加工业是比较脆弱的。

3 推进齐阁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发展模式,开辟产业融合“新路径”

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在巩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

3.1.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土地流转,持续放大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股份,参股特色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方式,不断壮大特色产品加工企业,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1.2 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利用好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形成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批链主企业带动,把农户的生产经营吸附在链主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条上,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3.1.3 培育乡村新业态

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要大力挖掘乡村农耕文化,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依托特色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特色种植、自摘、食品制作等相关的参与体验型活动,打造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商普及、直播带货、社区运营等培训,助力农产品畅销全国[3]。

3.2 发挥园区效应,聚集产业升级“新引擎”

产业园区是乡村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4],对于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抢抓园区建设机遇,发挥园区集聚优势,为产业发展增加新引擎。

3.2.1 培强优势产业

依托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突出以牛蒡为特色,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五大优势产业,包括传统牛蒡加工产业、农副产品精细加工业、高端食品制造产业、自动化食品装备制造业、生物健康产业以及冷链物流等一系列关联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牛蒡产品精加工及衍生品的研发,不断增加牛蒡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扩大以牛蒡为原材料的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塑造有竞争力的牛蒡知名品牌,培育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2 激发创新活力

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5]。特别对于传统牛蒡产业,要以天利、康汇百年等优势企业为核心,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引导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集聚牛蒡特色产业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耦合,激发发展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运营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让企业成为产业園建设的主力军,使园区集约效应得到凸显。

3.2.3 集聚优势动能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持续招引大项目入驻园区。同时,牛蒡产业园不能仅仅局限于牛蒡产业,更要着力于招引环境友好、发展质态和税收贡献相对较好的项目。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整合商贸、物流资源,建设产业园区现代化仓储物流集配中心,配套餐饮、住宿、办公功能,提供货物集散分拨、运输、货运代理、仓储、配送、货物状态全程监控等多种物流服务,打造徐州西部区域的现代物流枢纽。进一步提升对已入园企业的服务水平,重点依托二十二城中央厨房项目强支撑、塑品牌、优服务,推动产业全面提档升级。

3.3 注重人才培育,激活产业转型“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3.3.1 培养本地土专家

就地取材,从村民中选拔一批种养能手,对这类人才,将之纳入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坚持分层次分类培养,组织专家、科技特派员,为他们定制培训菜单。要把“土专家”培训出来,聚集起来,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让真正有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带领群众推进乡村振兴。

3.3.2 吸引返乡大学生

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大专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等科研课题合作,推动院校师生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发展平台,并提供补贴或资金等方面的多项扶持,通过“事业、感情、待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3.3.3 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政府要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以提升技術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积极帮助乡村企业加强人才平台建设,靶向引育高层次专业人才,助力乡村企业转型升级。

3.4 整合多方资源,凝聚产业发展“新合力”

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抢抓机遇、加强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3.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齐阁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加快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在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投入,并按投入比例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农业部门要做好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气象及市场行情等有关信息。税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创新、优化涉农金融服务,积极开展涉农特色产品保险、涉农资产质押等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金融保障体系,有效化解产业风险支持农业发展。

3.4.2 加强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促进龙头企业、经纪人和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抱团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4.3 用好“牛蒡之乡”金字招牌

深挖牛蒡文化资源,整合丰县牛蒡的文史资料、物件、产品,印发宣传册、立馆陈列,供游客参观、购买。充分利用牛蒡之乡金字招牌,积极打造文化推广平台,承办国际牛蒡养生文化节,举办牛蒡大健康产业研讨会,推广牛蒡美食节,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拓展宣传销售渠道,将商品品牌推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进文旅深入融合发展。

4 结束语

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任重道远,虽然各地有不少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可以借鉴,但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齐阁村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格局,以“三产融合”作为构建本地现代产业图谱的目标。齐阁村的探索还在路上,这种实践是基于中国农村实际的现代化探索,值得持续观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史恒恒.丰县牛蒡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7):100-102.

[3]吴磊,周玲,唐书清.上海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与实施路径[J].科学发展,2023(03):98-106.

[4]曾诗阳,李治国,魏永刚.创新生态激发绿色集约潜能[N].经济日报,2023-05-15(2).

[5]虞清萍,殷昌盛,孙本源,等.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N].东莞日报,2022-03-31(A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23XSZ-087)。

作者简介:李 玲(1976—),女,汉族,江苏丰县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新业态实践探索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研究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新常态下港口加快转型升级刍议
宿州市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