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培养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思考

2024-05-10 21:30张锦朱小梅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文明

张锦 朱小梅

素质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一体化培养。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的体现。现代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外延,从根本上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生态意识的培养要结合课程教学性质和内容,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课程本质及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统筹协调与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 绪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受过中等教育之后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最初提出的“人文素养”培育到“人文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的多素养目标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思想意识和理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和内涵。1987年S·拉塞克等人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力量已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尤其在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提高民族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是对世界每个民族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主旋律。现阶段的大学生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基础知识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能力,既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同时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更要具备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不仅适应专业的需求,同时能够在未来的专业研究领域不断协同创新、开拓发展(如表)。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素质教育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并走向创新创业阶段。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社会的结构关系和需求不断发生发展并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标准逐渐发生变化。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具有广义的知识和能力及素质,更要求具有全局发展的世界观和具有整个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充分认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辩证地思维。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构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出的文明发展与建设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指出,“深化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教育是我国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深化教育的本质意义和内涵相同,二者站在相同的高度,基于相同的思想基础、遵循相同的发展理念,都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殊途同归。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纳入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推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2 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注重资源、環境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等学科密切联系。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对人才的素质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人文、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培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素质培养的体现,生态文明教育要纳入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不仅要作为理论教育的体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生态文明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发展源于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重点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及基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育逐渐提上日程,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育人的全过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了解生态文明,认识生态文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观从人文关怀扩展到对人文、资源与环境及社会的协同发展观,深化理解生态文明系统建设的内涵,不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实现“价值”的塑造和深化。

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协调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充分体现和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实践发展经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具备了丰富的教育体系内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包括丰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观点的理论知识,同时包括物质文化教育的理念及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意识,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人文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自发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方向,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及创新能力,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强化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推动下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自身不断地努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为实现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目标而自觉奋斗。

可以发现,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发展,是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所在。现代高等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践行生态文明教育,体现贯彻立德树人全方位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基于素质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及途径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基于坚实的素质培养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和现代社会人才素质培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素质培养的教育思想,更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现代生态文明观体现了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改革发展而不断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同向同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发展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要将生态文明教育很好地纳入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育人体系,与教书育人的各环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方位培养以及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基于素质培养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培养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现代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基于素质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如图)。生态文明意识的全过程全方位融合式培养,要从现阶段人才教育培养的基础目标定位出发,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更要体现在教学环节各过程中,切合有效途径,做到全面全过程综合,做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从根本目标到教学形式到内容全方位交融渗透,潜移默化,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1)培养目标的定位引领。目标是航向、是指引,“目标导向”在高等教育教学及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引领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包括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包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中,素质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最基本层面,体系了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本发展方向。通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人才培养定位将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教育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生态素质的加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充分体现,应将生态素质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素质本质上即包含道德素质又包括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是道德素质和文化能力素质的双向结合及扩展和外延。在大学生培养中关注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和加强,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自觉加强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的关注及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必然会提升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关注,同时会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创新意识和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相应提升了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与内容的统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反映教学目标的定位方向,是达成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的直接体现。为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中应有充分的体现和反映。生态文明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其教学内容需要与学生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充分体现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但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不同,其课程及教学安排应有各自的特色,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很难也无须做到必须单独列出具体的课程,而是要结合专业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不同的课程环节中,如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实现生态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与紧密融合。

(3)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方面影响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性质及课程性质和内容不同,针对不同课程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多样化结合的。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可以借助不同的多媒体渠道采取理论讲授法、案例研讨法、角色代入法、情景模拟法、问题讨论法、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更能与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相贴合,一方面扩展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好地与社会发展前沿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直面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辩证地了解社会发展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同发展规律的理解,同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思考与问题分析的能力,切实锻炼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自主利用课外丰富的资源条件,让学生调研学习并及时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现代生态文明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协同培养。

(4)考核评价与信息反馈。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对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考核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督促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的有力保障,更是评价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为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变化而调整,考核的内容应基于课程的教学基础,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应考核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效果。因此,课程考核应与课程平时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建立课程考核的动态时间轴,把课程考核在时间上分散化,这样有利于教师及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及能力的提升情况并相应进行调整和改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步伐的调整和改进,同时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节奏的调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及反馈体系,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整个课程的教学情况及效果,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课程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建立课程教学改进的闭路循环,更好地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4 结语

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反映了现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内涵的丰富和外延,对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地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充分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对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态文明教育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充分体现,基于素质培养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很好地實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生态文明教育与研究实践”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研究成果,No.21ZSSTWMYB04;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师生共同体的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与实施——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社会责任与工程伦理》课程思政研究”研究成果,No.21ZSSTWMYB07。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对不文明说“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文明歌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