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改款”触刑记

2024-05-10 08:54方益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4年9期
关键词:皮包正品

方益 张宏羽

近日,“皮包改款”在网络社交媒体“走红”,在一些直播间里,师傅手法娴熟地切割下旧包的表皮,重新打版、配上五金、再度缝合……几番操作过后,原本品相不佳的旧包一下子变成了光丽如新的“当季新品”。

在商家的宣传语中,“仅需花点小钱,就能将积灰已久的老旧皮包改制成品牌在售新款”,与专柜高昂的价格相比,着实看了让人心动。

其中,谢女士就是冲动下单的一位。可收到货后,她彻底傻了眼——在网络店铺改款的皮包与原先约定好的样式并不相符。本是正品的老旧皮包,经过一番改造,非但没有重获“新生”,反而变得手感粗糙,甚至旁人看了都觉得“一眼假”。

最终,她选择报警处理。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事情似乎并不简单,顺着相关线索不断爬梳,竟查出一处生产假冒国际知名品牌皮包的窝点……

饮鸩止渴,乱请“财神爷”

时间追溯到2019年,章强与妻子徐娜在上海共同创立A公司,并在普陀区开了以高端鞋履维修、养护为主营业务的第一家实体店。此后,夫妻二人的商业版图逐渐扩张至黄浦日月光、普陀环球港在内的多个大型商圈,并逐步将买卖二手奢侈品、奢侈品养护等高端服务囊括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在各种不利因素的交织下,A公司多家线下门店业绩大幅下滑,低谷时只能勉强发放员工工资,远远不能盈利。内外交困之际,2021年上半年,夫妻俩开始想方设法“自救”。

或许是病急乱投医,当听到职业经理人董鹏的高谈阔论后,夫妻俩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天,董鹏带来了一个“新商机”:网络社交平台上“皮包改款”大受欢迎,而A公司又有现成的中央工厂、实体门店与线上渠道,以及一群技术过硬的鞋包修复匠人师傅,不主动迎合市场需求,难道要坐以待毙吗?

夫妻俩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许顾虑。董鹏猜到他们大概是担心转型成本,便接着说:“我们向客户推荐的款式可以是当下流行的,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不会因为款式太多而导致打版成本大幅增加。这还可以为我们的传统的奢侈品养护等业务引流,何乐而不为?”

这番话说在了夫妻俩的心坎上,他们将董鹏视作能救公司于水火的“财神爷”。殊不知,这将是一条凶险且疯狂的歧路……

铤而走险,转型“魔术师”

章强虽然对这个“商机”格外青睐,但或许是曾因敲诈勒索罪入狱,在一开始,他就对其中的法律风险尚怀隐忧。

章强四处找懂法律的朋友咨询此事的可行性。“皮包改款”在市场上属于新鲜事物,就连律师也拿不准,只好回答“目前还算是游走在法律边缘”。

显然,律师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但章强的心中似乎已经有了答案:富贵险中求!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他打算“赌一把”。就算赌输了,无非“二进宫”。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2021年夏,A公司开始经营奢侈品皮包的“改款”业务,并打造出名为“魔术师”的品牌,主要在网络社交平台以发布短视频、线上直播等形式,针对不特定群体公开宣传,以此招揽潜在客户。

10余名“魔术师”师傅根据客户需求,拆解原有皮包,并根据官网上的图样或市面的流行款式打版,通过对原皮进行切割后添加假冒五金件等方式,改制成在售的新款皮包。根据改制难度,店铺向顾客收取2000至4000元不等的费用。倘若顾客不能提供正品旧包,可以向商家以1999元起的价格购买料包,随后再进行加工“改款”。

值得一提的是,正品售价远远高于改包的服务费价格,其中有悬殊将近5倍的差价。截至案发,该公司通过上述手段,非法制造假冒LV品牌商标皮包经营数额共计150余万元,峰值时,经营数额一月可达20余万元。

入了歧途,错念“生意经”

案件前期,辩护律师以“权利用尽原则”据理力争。

的确,当下“皮包改款”行为能否认定构成刑法意义上的假冒注册商标,还是依据民法中的“权利用尽原则”排除商标侵权,存在较大争议。

该案移交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后,该院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申请调用了熟悉商标法、具备省级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商标执法丰富履历的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审查工作,从相关法律立法本意以及商标侵权执法实践经验出发,明确了“权利用尽原则”的本意是解决商标权人商标权与消费者所有权的冲突,允许合法购得商品的主体将商品再次销售,前提是商标与商品的结合以其原始形态在市场中流通。

就该案而言,“皮包改款”在本质上制造出了新款皮包并进入市场,已非原本产品,侵害了权利人对自己商标的市场控制、质量保障功能,故“权利用尽原则”在此并不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哪怕仅使用LV品牌皮包原皮,未添加采购的假冒五金件,仍构成犯罪。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听取特邀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后认为,“LV”字母及棋盘格花纹均为品牌权利方注册的商标,均具有商标的标识功能。相关行为也应当认定为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

最终,长宁区人民检察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对该案被告人提起公诉,相关人员获有罪判决,且判决已生效。专业人士表示,此次对被告人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典型性。记者还注意到,改装正品产品的行为在市场上并非个例,由此引发的商标侵权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

改装的形式较为多样。敦和(上海)律师事务所的资深知识产权律师齐振凯向记者介绍了当下常见几种改装形式——改造正品的物理外观,如在打火机的外壳面雕刻图案;替换正品的零部件,如将正品手表的表带进行替换;增加正品的功能用途,如将家用洗衣机改装为商用洗衣机;更改正品的内部参数,如常见的“刷机”。当然,上述几种改装形式也有可能叠加出现。

改装后的再次销售是否侵害商标权呢?

通常可以根据改装程度是否足以实质性影响商品性质以及消費者的选择来判断,该种改装后再次出售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如改装行为实质性改变了商品的原有品质,同时对消费者选择产生了显著影响,则实质性影响了商标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容易造成相关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或者混淆的可能,那么就构成商标侵权。

齐振凯举例称,有的改装产品上附着正品原有的商标,但改装后的产品很可能已属于一种“新产品”,此时若改装产品上仍然标注着原品牌的商标,则很有可能构成侵权。此类行为不但会割裂特定商品与特定来源之间的联系,即损害其识别来源的功能,还会导致改装产品无法享受原装正品的质保服务,从而损害商标的质量保障功能和商标权人的商誉。

建议消费者尽量购买原装正品(图文无关)

针对商品改装,敦和(上海)律师事务所时简律师建议,商家在追求创意和个性的同时,更要注意区分自身行为的性质,在改装及销售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避原品牌的商标,并以显著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改装信息。在告知消费者改装情况时,若必要时不得不提到原品牌的商标,也要注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不要突出使用,以便最大限度避免侵权发生。

鉴于大部分品牌对非原装正品都不提供质保服务,故建议消费者尽量选择拥有品牌官方授权的商家,购买原装正品,以便享受品牌的售后质保服务。如果基于个性化需求而购买改装产品时,一定要向商家了解清楚相关改装信息、改装后是否存在潜在风险等,并谨慎购买。

(文中涉案人名、公司名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皮包正品
“赣鄱正品”第二批100个认证品牌名单
物奴
物奴
冬虫夏草鉴别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浸润“正品”课程文化培育学生自信人格
皮包的颜色
物 奴
唯品会发布六大“正”行动引领正品电商风向标
皮包壳的树栖蜗牛
藁本药材的市场调查及正品与习用品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