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灿,陈华成,龚 梦,李 晨
(1.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3.大悟县农业农村局,湖北 大悟 432800)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茶产业作为中国传统农业领域的重要产业之一,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湖北大悟县茶产业的现状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链的发展路径。
大悟县位于鄂东北,居鄂豫两省交界处,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县境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的相接地带,森林覆盖率达52.5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0%以上,大悟是山区农业大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也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
近年来,大悟县茶园面积达到30多万亩,采摘面积达22.1万亩,茶园规模位居孝感市第一,全省第三,综合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茶叶产量11200吨,其中绿茶产量占84%左右,茶叶产值占大悟县农业总产值24%,形成了茶叶高中低档、春夏秋茶全覆盖的产业格局。全县各类茶叶经营主体达260多家,其中涉茶行业人员10余万人,2021年全县农业人口因茶增收占农村人口平均收入20%[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产业已成为大悟县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摇钱树”,茶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帮助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改变了原先挣钱出远门局面,使老弱妇女都能在家创收,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推动大悟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全县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五化”要求,每年茶园面积不断增加,从2018年28.6万亩增加到2022年30余万亩,茶园可采摘受益面积达22.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3.7%。全县茶叶生产建立了“从三里城至芳畈镇的西部澴河流域产业带;从河口至宣化店镇的东部S108产业带;从阳平至夏店镇的G346产业带;以彭店为核心的中部产业带”。“四大茶叶生产产业带”为全县茶叶基地建设和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从茶园管理入手,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行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实现茶叶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茶园病虫害防治,保证茶树健康生长。严格控制茶叶采摘标准和加工过程,采用科学的种植和培育方法。全县现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厂)260余家,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和抹茶。各类设备4000余台套,年加工绿茶5000吨、红茶4000吨茶和抹茶300吨,其他小型加工厂加工能力3000余吨,生产过程中注重茶叶品质,全县年产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茶叶近40万斤,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产品研发,提升品牌形象,完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市场份额,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全县年产1000万元企业有14家,组织多家企业形成了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共同打造茶叶品牌,开始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大悟绿茶”先后获得中国茶叶协会“中绿茶”金奖和“中茶杯”特等奖、“湖北省首届十佳文化旅游名茶”、“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等。“大悟绿茶”入选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开发生产经茶,出口销往香港、英国、俄罗斯等国,全县现有50余家茶企在县城中心地带建立自已的品牌专卖店和形象店,自主推动品牌建设,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深入推进茶叶种植、加工、观光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茶叶生产基地和自然景观优势,扶持发展了一批集茶叶生产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家庭农场、茶叶观光体验园、大悟红色旅游结合体,茶叶特色小镇以及茶叶公园。大悟问茶寻春之旅入选“全国茶乡精品线路—春季踏青到茶乡”,茶叶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县部分企业茶产业仍以传统的茶叶生产和销售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品种单一,大悟县主要以生产绿茶为主,其次生产红茶,缺乏品种多样性。加工方式相似,以传统的炒青毛尖和扁形茶为主的制作工艺,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而对茶叶的新产品开发、深加工和精加工等环节涉及较少。市场销售渠道还是传统的茶叶市场、超市和批发市场等地,而对当前新型销售渠道如网络销售、跨境电商等运用不足,限制了茶产业的市场开拓和发展。大部分茶企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限制了茶产业的发展潜力。缺乏创新,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茶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使得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产业的效率和发展。
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茶企上中下游环节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上游农业——茶树种植、茶叶采摘;中间工业——茶叶加工、茶产品生产;下游——产品销售与服务),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高。采茶期间,全手工采摘用工紧张,采茶难导致茶叶成本上升。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如茶叶种植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农业生产标准、采摘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品质控制标准、加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工艺流程等,导致茶叶质量不稳定,产品品质难以保证,导致茶产业链条中的附加值较低,茶农和茶企的收益受限,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茶产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茶叶品种改良不足,缺乏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工工艺创新不足,茶叶贮存和保鲜技术不完善,影响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茶产业中知名品牌不多,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有限。品牌形象宣传不足,品牌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和追求新鲜感的心理[3]。
茶企的销售渠道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多元化和广泛覆盖的销售网络,茶企在品牌推广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手段,产品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和口味偏好。
合理规划茶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三里城镇“茶叶公园”,改造高龄茶树和低产茶园,大力推广鄂茶1号,中茶108等优良品种,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茶园集约化程度,引进现代化的茶园机械设备采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茶园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安全优质高效茶叶生产示范基地[4]。
确立以“大悟绿茶”为主的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质量和信誉,增强品牌创新能力,树立品牌形象,从种植、采摘、加工和包装等环节加强品质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和优质,做好“打造品牌、点亮品牌、展示品牌、培育品牌”文章。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线上线下推广、茶文化传播等方式,加强“大悟绿茶”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茶叶市场竞争力[5]。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实施“巩固绿茶、拓展红茶、开发抹茶等特色茶和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战略,提升“大悟绿茶”加工水平,完善“大悟茶”不同形态和不同等级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提取物等,推动茶叶精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得用率,大力发展茶包装、茶具及茶文化艺术品等相关配套茶产业集群,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产业发展体系,延伸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6]。
依托大悟自然资源,加强茶旅融合,讲好“茶文化故事”,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中原突围”第一枪红色文化;大悟峰山十八潭“一红一绿”两个4A级旅游景区。宣传好美丽金岭、北山红叶、九女潭、铁寨等自然风光;挖掘好全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子花鼓戏、大悟织锦带、高腔皮影、钢镰大鼓等民俗文化。让人们领略中国乌桕之乡、名茶之乡、板栗之乡、国家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花生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油茶重点县自然资源,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通过多样化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多元营销,线上线下渠道的推广、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手段,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叶专卖店、超市、电商平台等,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茶产业的发展。拓展国内外市场,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创建“孝感红”公共品牌,发挥好现有的俄罗斯、迪拜 “中国茶海外展销中心”,做强抹茶出口,打造抹茶品牌,让茶农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领导重视、政府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鼓励农民将传统种植方式升级为现代化的茶叶种植技术,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应注重农民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及时解决农民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打造“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资金推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实现产业共建、协同发展。政府要为茶叶龙头企业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龙头企业也应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茶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引领、带动、指导为一体的为茶农户、农村合作社搞好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总之,乡村振兴与“茶产业链”有着紧密的关系,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通过提高茶叶品质、推动茶叶加工与品牌建设、加强茶旅融合和引导茶企和农民合作,可以推动大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山区经济的繁荣,将为大悟山区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