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倩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立足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坚持理论的守正创新。分析阐释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有助于把握理论创新探索进程,领悟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并在新征程上最大程度发挥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与本本主义的空洞说教,而是不断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及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性这一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党的理论创新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革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迁,化解多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变质不偏航。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依据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中国内涵、时代内涵,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状况,毛泽东同志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反对一切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1938 年10 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切从实际出发”“三大法宝”“实事求是”等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根本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客观条件、政治保证、总体布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世纪之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期,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新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眼界观察世界,牢牢把握理论创新这一应对世界变局和国内问题的重要武器,开创性的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新解。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当前“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科学规律的认识,形成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理论架构,为新世纪的中国如何发展提供科学指南与系统方法论,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难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理论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扎根基层回应实践需求,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理论基础,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理论指引,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生动实践。
一方面,党的理论创新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正是满足了党治国理政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探索,没有直接可照搬照抄的方法原则,也没有可直接复制的他国经验。中国共产党立足具体国情,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接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都贯穿着党的理论的持续升华。这个过程中,用党的理论武装群众头脑,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投身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涌现的创新理论又极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另一方面,党的理论创新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这一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则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发挥理论价值需要结合中华文化特色与民族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辨析中华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程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主体、社会作用与当代价值。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在党的理论发展中,我们党始终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色与精神追求,结合时代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独特的精神内涵。因此,党的创新理论是符合中华文化的叙事方式、被人民大众接受认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
善于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发展中要善于从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与失败的反复比较、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既要研究一般规律,也要掌握特殊规律,研究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规律,运用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的关键方法,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理论发展、引领社会革命;要善于在改革实践中精准把握“三大规律”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表征,着眼社会发展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要善于在国际比较中总结规律,不断加强国际间相互交流,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分享贡献中国经验,主动回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世界秩序作出新的理论智慧。总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规律中掌握方向,才能充分把握历史主动,明确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大程度激发理论创新的生命力,赢得新的伟大斗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践,用党的理论回应和解决国际国内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深刻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进入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创新理论的正确指引,在回应时代关切、全球变局、人民所向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诞育新的理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面临着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日渐复杂的国内环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变革趋势明显加快、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国际政治格局重置,以及国内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都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党需要直面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要应对这些风险和考验,就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用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和实践思维探寻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把党的理论推向新境界,实现党的理论新飞跃,才能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胜利前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推进理论创新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立场,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生活智慧和精神养分,善于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中急难愁盼的问题,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并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推进理论创新与发展,彰显人民价值的主体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进行理论创新,也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创新理论。新征程中,在回答人民群众切身关心、现实需求的问题中仍要将党的创新理论真切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理论自信是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重点强调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并指出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认同和自觉信仰。坚定理论自信,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由个体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奋斗前进。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交织、多元文化交锋,要坚定理论信念,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实践养成及制度保障,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征程新实践中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以更坚定的信心谱写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