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高质量建设之路

2024-05-10 10:40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概论特色思政

王 寅

精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内涵式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关键一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意义。中央决定在高校开设“概论”课是基于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现状,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切入点,疏证“概论”课在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察论“概论”课的发展界域,释析推进“概论”课的价值意涵,就新时代如何“拓讲精读、讲深讲透讲活、活学活用”该课程的实践理路作一探赜,助推“概论”课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

一、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之发展界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概论”课程建设改革任务亦同步推进。其课程建设的界域范畴开始从全面设置聚焦于重点建设,从单向度规治跃迁为体系铺陈,从依托他设递归至单独开设的递进式转变。

(一)从全面设置聚焦于重点建设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逻辑递归性统一,“概论”课概莫能外。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试点到覆盖,经历了一个萌生与初创、形成与发展、成熟与完善的逻辑递归性阶段。当前,“概论”课实现了质的飞跃,已在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主要面向大学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等各领域的广覆盖、全接入的规模化运行,其界域范围已经从倡导在部分高校试点的做法推进至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调要坚持用思想铸魂育人、要用理论凝魂聚气。随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立体化推进,“概论”课的边界场域开始向全国重点省市推进,甚至教育部也强调要在不断进行试点推进的同时,大力启动北京、上海、黑龙江等省市新课程的开设工作,使“概论”课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场域拓展至省份场域,场域层次感实现了校际层域向省份层域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概论”课已经从“单一场域”上升至“多维场域”的牵引性转变。目前,全国各大省份和学校都积极稳妥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依托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专门的“概论”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等形式多样的教研中心。与其相对应的教学团队、师资配备、教学资源、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规范性操作、准入性上岗。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厅,先后就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出了一系列政策性规定、专门性批示等,这说明“概论”课的发展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应然规律。

目前,要全面推进“概论”课行稳致远,必须遵循“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逻辑生发规律,不断开创“概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第一,应在不断总结试点高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一场域内针对开设“概论”课所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重点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校一策方案”“一院一点对策”“一室一标样板”等基础建设工程,为今后开展全国性“概论”课重点建设做足基础、立好柱子。第二,应在不断总结重点省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上,努力打造符合本省特色的标杆性“概论”课程建设,使其“概论”课的界域上升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结构性转变,进而夯实“一域一标杆”“一省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概论”课程基地,真正打造重点之重点、核心之核心、精品之精品等样板工程。

(二)从单向度规治跃迁为体系铺陈

“概论”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层层推进和逻辑递归,意在说明其界域范畴开始实现局域性向广域性的集成式转变,凸显了其思想不是狭隘封闭的局域思想,而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性世界思想,其开设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逻辑统一,在促进人的思想向上向善发展,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和谐统一上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把握“概论”课的设置,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高校的一门思想理论课程予以单一化设置、理论性讲解,而应在精准把脉课程设置的学科规律同时,有步骤、合规律、循逻辑、依法治地促进“概论”课走向社会性多维建构。这就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主导部门应将“概论”的性质予以界定,充分发挥“概论”课的社会价值引领作用,高度把握本课程“为什么学”“怎样学”以及“学什么”“教什么”的基础性问题,扩充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强化教学重点难点,全面加强中央到地方的顶层设计,严格将“概论”课的受众体系、受众内容、价值目标等搞清楚,制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层次、宽领域、高标准的“概论”课发展体系,从而真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地生根、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全面提升“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门课程的开设、成长、壮大,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单线条向多维度、隐性默化到显性发力、理论升华到实践求真的体系化建构过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高校向基层(社区、卫生、中小学等科教文卫机构)延拓的过程中,必然出现思想的张力与兼容、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接榫的广度与深度等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坚守其思想的科学体系,始终创新其思想的理论体系,始终开掘其思想的人民能量,做到用其思想所蕴含的情感动能来铸魂育人,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实践。诚然,单纯依靠“概论”单向度课程来实现思政育人的崇高价值使命会失之偏颇,需要我们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兼施以相关课程的融合发展为依托,共促“概论”课行稳致远。这中间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融会贯通,挖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元素,牵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本面向,补充“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硬核力量,从而为全面推进“概论”课稳扎稳打提供学科动能。(1)秦慧,罗杰.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108—113.另外,意欲实现“概论”课由单向度的规治性发展到体系铺陈的立体化建构,还必须不断加强课程集群建设,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以及文化思想等课程模块化开设,实现专题讲解式的必修通关和立体推进。因此,建构“概论”课的知识体系,应不断整合单向度课程、碎片化专题、线条化素材,大力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交互性协同,使“概论”课体系与大思政课体系相互促进、互相贯通、谐融发展、有机互补。

(三)从依托他设递归至单独开设

高质量建设“概论”课,课程设置是关键。传统上,一门新课程的诞生要依循理论场域的扩大、理论体系的成熟、理论人才的培育、理论效应的扩充,从课程设置上凸显理论的生命力、从效能显现上发挥理论的实践力、从价值旨归上彰显理论的人民性,从而有力开创“概论”课的时代向心力和人类共情力。诚然,实现“概论”课依托其他课程设置的历时性思维,要努力开创“概论”课的平行设置和共时性提领,既要“提出来”,更要“融进去”;既要“走进来”,更要“走出去”,适时开拓一条“概论”课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的新时代大思政课发展新路子。从加强顶层设计而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380.进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自此,全国各大高校和理论团体开始将其思想作为党的新思想主体予以制度性学习和全面性实践,相关部门单位也相继开展了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这一系列的实践确证,这一思想已经从全局理论体系中上升为当前党和国家的重要意志和价值行动,为下一步在高校单独开设“概论”课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党建基础和制度基础。从高校发展实际而言,从2019年高校探索设置“概论”课,到2023年秋学期“概论”课在全国本专科高校开设,其事实证明“概论”课实现了质的提升和新的飞跃,从依托其他思政课来实施本课程内容建设,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单独开设“概论”课,其意义非凡、价值巨大,边界域场实现了贯通性开放、联结式跃升,从而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普惠性延展和内构性升华的良性递推局面。

二、释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之价值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01).其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不断推进思政课走向历史深处,走进社会舞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意义。同时,践行习近平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一方面为大思政课的开拓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另一方面为“概论”课在大思政课既定范畴内的有力凸显,提供了理论依据,开拓了实践伟力。对此,推进“概论”课的精准释析,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性价值,权衡好学生理论接受与教师教学匡正的辩证关系。

(一)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世界中,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人类基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所形成的规律性认知。正如恩格斯所言:“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规律性认知和实践性真理,因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在其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由相对走向绝对,从而走向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同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新的道路。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形成是遵循规律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统一,在人类不断的实践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和学习,不是靠教条式的记诵,而是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需要掌握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对其进行理论考察和实践运思。正确认识和把握“概论”课的价值意涵,不是为了实现规模上的扩张行动、理论上的高大升华,而是要在精准把握思政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概论”课的内在力和外显力予以兼容认知,使大学生既能灵活掌握“概论” 课的内在精神本质,又能精准把握“概论”课的实践要义。这样对于思政课长久发展而言,既有利于推进“概论”融合大思政课发展的演进新路,又有利于实现“概论”课与人类思想教育规律的相生并进。因此,对新时代“概论”课的具体实践,要适时地抓住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性传播机遇,推动思想入脑入心;要规律地开展有利于真正开好高校“概论”课的实践阵地,使师生凝聚起思想政治规律的深层认知和德育行动。

(二)有利于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性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统领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对其精准掌握,有利于全社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体系铸魂育人、凝心聚气。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是指导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武器。推动“概论”课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讲清楚其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意蕴、主要内容、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坚持、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深走实的逻辑性规律,自觉将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时代飞跃、理论升华、实践创新、历史主动的表征形式烘托出来,真正了解隐藏其背后的理论面向和价值旨归。具体而言,深化对“概论”课的活学活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四史”等历史发展脉络的精准理解和贯通掌握;坚持对其思想的人民立场的精准挖掘,有利于真正培植大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至上理论品格;把脉其思想的时代性和世界性,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宏大叙事观,自觉将自信自立作为践行其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柱;强化对其思想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我们不断将守正创新和“两个结合”作为推进其思想驰而不息的重大理论要义和价值升华;坚持对其思想的实践引领,有利于我们恪守问题导向探赜其思想的重大理论实质;透视对其思想全局性的生动把控,有利于我们更为主动地将系统观念作为全面把握其思想的根本理论思维;坚持对其思想前瞻性的考量,有利于我们不断将胸怀天下作为理解其思想的根本理论视野。因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正掌握,不仅从铸魂育人的深邃性价值层面深化了其思想的时代伟力,而且从价值规律层面延拓了其思想的有效布展和非凡实践,最终铸就了“概论”课所映照的思想伟力,并不断绽放时代光芒、观照社会现实、引领人类未来。

(三)有利于权衡好学生理论接受与教师教学匡正的辩证关系

立德之要,在于树人。高校作为培养国之栋梁的专业理论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其根本价值就是立德树人,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当然,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不断推进“概论”课内涵式发展,可以使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好其思想“域”的界限,把控好理论边界、道德界域以及实践场域之间的规律和逻辑,实现好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权衡好学生理论接受与教师教育匡正的边界界定;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概论”课与实践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有着更加精准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可以使学生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榫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对“概论”课的边界性认知与界定更加深化。毕竟,“概论”课与传统的中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迥异之处,并非思想性的巨大殊异,而是“理论性”“学理性”的高度差异、意涵差异。为此,在深化高校大思政课既定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强对“概论”课的理论认知,加大对“概论”课理论专题讲授力度,实施对“概论”课分模块、有界域、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思想剖析、价值牵引,可以使学生将其思想所蕴含的“理论标识”更加明晰化、“理论内容”更加学理化、“理论价值”更加实践化,从而真正学懂弄通思政“金课”的理论真谛。总之,精准释析“概论”课之价值意涵,有利于权衡好学生理论接受与教师教学匡正的边界性范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政课的育人逻辑、实践逻辑;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领悟“概论”课的政治思想,做到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党性认同,实现自身思维与党和国家意志相向而行、同频共振;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论”课的理论学习,自觉做到思想不滑坡、不出轨、不僭越;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积极消灭不良思想,积极匡正道德伦理失范等不正行为;有利于帮助师生全面领会“概论”课理论伟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间的逻辑统一关系,使教师的理论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使学生思想认知接榫具体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概论”课的思想性、道德性与实践性和谐统一、兼容并用。

三、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之实践理路

走一条什么样的思政课发展之路,既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命运,也关乎中国共产党之命运。作为新时代大力建设的体系课程,“概论”课建设潜蕴着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实践理路,需要在“上”与“下”的承接中把控好贯穿其中的重大内在机理、学理阐释、主导作用,做足教师“拓讲”的有的放矢、学生“精读”的情感凝结;在“内”与“外”的接榫中把控好联结课堂内外的重大时代命题、体系架构、实践理路,做好教师“讲深”的兼收并蓄、“讲透”的理论功底、“讲活”的精神气派;在“守”与“变”的交互中把控好撬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合密钥、实践运思、创新应用,做大师生“活学”的理论域场,做强师生“活用”的实践旨归。

(一)拓讲精读:在“上”与“下”的承接中把控好“概论”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思政课“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81.“概论”课建设是协同一体的联动呼应和合力共构,应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实现“概论”课建设联动发展、和合呼应。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协调部署,真正使“概论”课具备“大而一”的统领作用。这里所明确的“一”,是根本遵循,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的重要论述。从这一点来讲,坚持根本遵循就是坚持“概论”课建设之“大”的统摄力,将“立德树人”作为推进“概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从而构建改革创新主渠道的“大教学”、善用社会大学的“大课堂”、搭建人人出彩的“大平台”、建设融生一体的“大师资”体系。为此,植根于系统性生发的“概论”课构建格局,我们必须在“上”与“下”的承接中有效把控“概论”课建设的意蕴。

第一,拓讲具有“内在机理”标识的学科范畴。在对“概论”课教材吃透挖透的基础上,对应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逐个进行延拓性讲解。对每一章节中的体系架构与术语内涵延展性讲解、拓展性深化,做到精准把控、仔细推敲。针对其思想所涵盖的方方面面内容,要统筹兼顾,做好学理阐释,全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精读“概论”课中前人没有说过的“原创话语”“名言警句”。针对不熟悉的原创概念、经典原理、新型术语等,教师要带领学生精读。同样,作为受众群体的学生更要在经典话语中选择经典段落、经典章节、经典语句,逐字逐句地予以精读。当然,对“概论”教材中的案例部分可以泛读。第三,坚持上下联动,谐融共进,有序促进“概论”课建设向上向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的线性工作,而是全方位的齐抓共管,应积极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不断加强全局意识,从“上下一盘棋,全国一条心”的联动局面出发,做大做强“概论”课,真正凸显教师“精讲”的有的放矢、学生“精读”的情感凝结,从而夯实“概论”课这一情感基础设施结构。

由此可见,“概论”课建设新路子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性演进、联动性发展、阶段性超越的过程,其单独开设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升华出来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之下探索出来的,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体的合力中众创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演绎出来的,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传承和接续中守正创新出来的。为此,推动新时代“概论”课建设,其一,要时刻牢记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主张,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形成中央决策贯彻到底、中央政令畅通无阻的生动局面;其二,要不断强化家校、社校、家社间谐融共进、联动发展,构建“人人思政”的良性发展体系,使大思政实现“大而精”“效而透”“全而活”;其三,要竭力挖掘中华古代文明中的“元思政”,有序促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准结合,实现“概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情感汇融、生命交映。

(二)讲深讲透讲活:在“上”与“下”的承接中把控好“概论”课建设

在中国各大高校开设“概论”课具有重大的政治导向、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引作用。“概论”课作为灌注社会生气、反映时代精神、把握实践脉动的一种理论演进和价值指向,其单独开设、体系化建设模式遵循了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规律。我们应依循学生的理论接受能力,在“内”与“外”的接榫中把控好牵引“概论”课堂内外的重大时代命题、体系架构、实践理路,做好教师“讲深”的兼收并蓄、“讲透”的理论功底、“讲活”的精神气质,不断使“概论”课呈现出循环联动性和内外兼容性。传统的思政课建设,凸显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作用,使其陷入理论上的线性灌入、精神上的单向植入、实践上的理论困乏等诸多困境。而作为新时代的“概论”课建设,则突破传统思政课建设路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相结合,坚持课堂内外相互补充、有机衔接相统一,坚持人的内修与外化相促进,在推动思政课建设长足进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不断发挥“概论”课建设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品格陶冶等方面的精神能动作用,不断推动“概论”课建设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内修传承作用,从而有效规避与传统思政课建设相伴随的理论乏陈和内外困境。

其一,讲深联结“概论”课堂内外的重大时代命题、体系架构和实践理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关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在“概论”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讲深这门课程,就需要我们仔细研判、制定对策。一方面,要将反映时代重大命题的思想内容,以专题形式予以讲解,这样不仅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加深思想认知,从中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的重大命题进行整体性观照,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包含的“总纲”中结合具体世界观和方法论予以穿插式、结合式讲授。针对其思想中所蕴含的逻辑体系,我们要从总体视阈上讲深理论内核,凸显思想的理论深度、历史跨度、实践维度。针对其思想中所潜蕴的实践理路,重点讲深其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凝练正确思想价值的内驱力,从实践上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伟力。其二,讲透贯穿于“概论”课堂内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为论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供理论根据。但如何实现从讲深到讲透的浸润性转变,就需要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回应时代重大课题和哲学社会科学命题的理论领悟力、理论践行力。一方面,要不断深耕其思想的道理哲理学理,学懂弄透悟明其核心价值、精神要义和逻辑理路;另一方面,要不断讲透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实践本质问题,切实做到问题导向与自主思考相融合、结构整合与启智润心相契合、理论自觉与知识生产相结合。其三,讲活潜融于“概论”课堂内外所形塑的无形精神力量和情感动能,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感交融,真正彰显“概论”课的思想性、价值性、情感性、精神性。一方面,在讲“道理”中不断凝练“概论”课之“情感效能”,积极阐释其思想所蕴含的人民立场,生动展现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密码,努力推进情感教学,以精神力量的无形触发来实现社会的“无为而治”,从而提升师生对“中国之治”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必须以“理”化“情”、以“情”促“理”、“情”“理”结合、“情”“理”交融,不断挖掘潜藏于思想背后的强大精神力量、精神境界、精神气质和精神气派。

(三)活学活用:在“守”与“变”的交互中把控好“概论”课创新

“概论”课自开设以来,就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创新和完善。从发展基础来看,“概论”课建设实现了从守住“思政小课堂”到日益走近“大思政课”国家层面的转变;从发展内容来看,“概论”课建设实现了从聚焦相对单一的“课堂思政”到聚焦“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协调发展格局的拓展;从发展目标来看,“概论”课建设实现了从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从学校层面主抓课程思政,从家庭层面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社会层面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思想道德修养的跃升。从一定意义上讲,“概论”课建设要凸显受众的主体作用,体现“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和“思想”的内外交互性,将“大中小幼”分阶段、分目标、分重难点式推进,做到课程教材下沉式编排、学理性步步升华、思想性渗透其中,从而为开掘交互性“守”“变”动能,实现全社会共建“思政基础设施”、共创“思政情感动能结构”、共享“思政命运共同体”提供最强大的“思政钥匙”。

其一,撬动“概论”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良性互动。众所周知,“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二次飞跃。正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中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争取历史主动,将“概论”课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贯通,追根溯源,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灵活掌握、活学活用、创新应用。其二,不断做大“概论”课师生“活学”的理论域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3—16.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拓讲精读思政课专业教材,而且要时刻准备讲深讲透讲活“概论”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将所思所想所教充分挖掘出来,创造性活学思想、活学理论,从而增强做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底气、精神志气和精神骨气。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主动学、思索学、享受学。总之,要做大师生共同“活学”的理论域场,就要不断凝聚师生活学的理论氛围,扩充师生共促“活学”的精神自觉,延展师生“活学”的理论通道,创造师生“活学”的理论频道。其三,不断做强师生“活用”的实践旨归。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活用”理论或思想,是检验理论或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强调“概论”课能否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招就是加强思想的实践化,使主观更好地符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对应“概论”课生发的逻辑研判规律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在“活用”中深化理论认识,在人民实践中检验“活学”的精神底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4).,我们应时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活用”理论或思想中培植自我、感化他者,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递归性建构和实践性发力。

“概论”课建设是“守”与“变”的有机统一,其“守”中潜藏着“变”的基因,“变”中暗含有“守”的责任,其“变”中有“守”,“守”中有“变”,是曰“守正创新”。尽管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思政元素的基因和灵魂从未改变,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没有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始终没有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没有变,扎根中华大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没有变,兼修内外的基本态度没有变,服从中央的坚定立场没有变,恪守思政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没有变,致力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没有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始终没有变。以上“不变”印证了“概论”课建设的根本目的,确立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核,升华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人文底蕴,创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要义,明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改革之路。

总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一体的“大思政课”建设之“守正”绝不是单纯的“守土”,而是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负责”的基本准则,在“守”住思政基本盘不脱靶的基础上,虚实联动,求同存异,共谋发展;“大思政课”建设之“创新”,绝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相反,“大思政课”之“创新”是在破立中开新局、谋新篇、求新法的系统思维中运筹帷幄、承古启今、接续发展。当然,“概论”课建设之“创新”绝不是单纯地对思政内容予以创新,而是在坚持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轨道上,有序推动“概论”课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技术装备创新、教育场域领域创新、教育思维理念创新等。守正才能坚定方向和目标,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守正才能匡正道德秩序,不越雷池一步。创新才能激发思政活力,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必浚其泉源。上好“概论”课,用好“概论”课,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推动“概论”课建设走向灵魂深处、走向实践场域,从而开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概论特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