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资博,申恩慧
(上海体育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凝练出场,缘于经验之升华、理性之凝结、历史之淬炼,其生成理路是一个融贯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系统。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于漪、卫兴华、高铭暄等就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最好的代言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密钥之一,是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建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师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后,教育部强调强化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2]。理论界和实务界已有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弘扬路径”及“时代价值”等方面的宣传阐释,相关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态势。首先是主要内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王苏平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回答的是“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根本性问题[3]。陕西师范大学董辉、孙少帅认为其蕴含着服务家国、慎独律己、铸魂育人、躬耕实践、仁爱高尚、弘文传道的科学内涵[4]。北京科技大学李紫娟从政治灵魂、鲜明品格、本质要求、动力源泉、崇高情怀、国际格局等层面进行了内涵阐释[5]。其次是生成逻辑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岳潇、卢黎歌认为教育家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6]。陕西师范大学李森强调要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教育家精神[7]。再次是弘扬路径探讨。江苏大学陈泽雄、王宝玺强调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对少数教育家群体的肯定和鼓励,更是要让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每一个教师身上[8]。东北师范大学庞立生、李铁铮认为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营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氛围环境[9]。最后是时代价值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史新茹从教育的价值观、主体观、方法论、认识论、伦理观、实践哲学等层面揭示了其时代价值[10]。中国人民大学张东刚强调其从更高站位为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目标方向,以更高标准为我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供了精神号召[11]。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突出表明这一伟大精神指导和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关探究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弘扬和培育、践行具有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研究投入了热情和关注,为本研究提供了新鲜的素材和良好的基础。课题组将在现有成果基石之上,着力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内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开展研究。其一,在理论逻辑研究上,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关系,思考“第二个结合”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容呈现,并且分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质,构成有机有序整体,从而具有深化学理阐释、强化理论话语建设的意义。其二,在历史逻辑研究上,旨在将历史演进、时代特征、精神风貌、经验例证等四者融为一体,从而对梳理总结经验、深化相关规律性认识有所帮助。其三,在实践逻辑研究上,紧扣“魂”字,提出塑魂、凝魂、铸魂、立魂等一揽子思路和对策建议,从而对优化实践路径、推动相关工作有所裨益。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内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母体殷实禀赋、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实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凝练提出教育家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增添光谱,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质,贯穿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大业,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精神升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领和激励我们锲而不舍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视角去把握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时代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与践行者,致力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繁荣发展,孕育和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是党铸魂及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强大支柱。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作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12],那么,教育家精神有如其“母体”生发的“茁壮旺盛枝叶”。教育家精神在实践中孕育诞生,在奋斗中成长成熟,在新时代闪耀光芒。一方面,从源流关系来看,教育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创造的又一生动展现,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教育领域、教育战线的具体呈现。价值内核即教育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其具有契合历史与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凸显出巨大人格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精神之源,其作为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自信自强史,以其模范实践培育铸就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成为可听、可视、可感、可实践复现的精神文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成为高扬的旗帜,成为值得尊敬与追随的榜样,成为教育家精神的现实承载。基于此,教育家精神内涵要义的提炼和阐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充实和新拓展,是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叙事和新表达,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新开掘和新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的典型化精神传递、人格化文明弘扬。“第二个结合”揭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厚意蕴与内生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得以塑造和生成的厚实土壤。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命脉。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而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家精神激活了中华尊师重教文明传统的强大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深处,增强了行动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从特有的精神文化渊源来看,教育家精神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发展了时代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契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可谓绵延数千年的家国情怀的代代相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契合知行合一、见贤思齐的美德,反映了人格品质上的鲜明表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本身就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契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职责。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契合“学而时习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思想,持续得以从观念转化为行动,并育成社会文化认同。孔子曰:“仁者爱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契合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反映了崇高向善的教育态度。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契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话语范式。他们皆是“第二个结合”的结晶,共同构筑起了伟大的精神图景。精神引领、价值支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是守正创新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转化发展,其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灵魂受到洗礼。
马克思主义是肩负使命与时俱进的理论,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从“经验”的凝练到“精神”的概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内涵拓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来丰富发展自己的内蕴要义。其培育践行表达了我们党的教育初心使命,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使命性与实践性、科学性、发展性、人民性、开放性,品格特质不断提升显现。教育家精神有着辩证统一的严密的理论逻辑结构。一方面,从6大核心要义来看,他们是各有侧重、有机统一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凸显了使命性,肩负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3]。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展现了实践性,是人民教师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14]。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彰显了科学性,涵养大国良师的躬耕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5]。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表征了发展性,是教师与时俱进的修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16]。这也标识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体现了人民性,凝聚了教师队伍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17]。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反映了开放性,体现了内外联动的辩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阐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8]。另一方面,这6个层面是紧密关联、有序衔接的。正是由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目标方向,才有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准则。同时由于要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准则,故而需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过程。而通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过程,才产生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效果。这一效果的保持和提升,需要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强化“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支持。归结起来,这些构成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与生动诠释。注重历史本源的深入挖掘,厘清其内蕴的历史逻辑,是重要的、带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教育、教师、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有机融合,攸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是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有机统一历程的精神结晶,承载了特殊使命任务,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大历史观来看,教育家精神形成的过程,是重教救国筑基、重教兴国培元、重教富国固本、重教强国圆梦的过程。其始终把握正确的大方向,助力谱写了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壮丽史诗。
在革命斗争的锤炼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展现的精神生发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雏形。中国共产党坚持厚植红色精神沃土,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革命文化滋养中生发、成长。基于时代使命的担当,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我们党革命性发展中育成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传承着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风骨、红色基因。在峥嵘岁月中,李大钊、何叔衡等,用生命和热血铸就铁肩担道义,显现的是崇高信仰的价值追求,表现出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专门强调李大钊是一代名师。李大钊坚持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理想,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奋进,其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的党、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历史丰碑上。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陶行知积极宣传抗日,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新安小学由陶行知创办,该校“新安旅行团”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指导下,“新安旅行团”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历时17年,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努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作贡献[19]。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李伯钊等挺起了精神脊梁,贡献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成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朴诚勇毅”是董必武任武汉中学校长时制定的校训。徐特立坚持为革命办教育,用革命精神办教育。革命时期教育家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演进,救国兴邦、化人育民。知识分子纷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壮大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师队伍。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以文艺教育人,振奋了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的育人实践予以了充分肯定。特别是抗日军政大学,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越抗越大,其高歌“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师生员工中激情燃烧[20]。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育英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21]。这说明,教育家精神的育成和实践历程也是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过程。人民教师队伍完全是为着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其启示我们,夯实国家强盛之基,永远不能忘记革命理想与革命宗旨,永远不能忘记革命先辈和教育先贤。
在新中国教育事业建设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展现的精神促进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逐步形成。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知,重教兴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题中之义。教育事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创造了人类扫盲史上的“中国奇迹”,坚持教育兴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重教兴国培元的鲜明表征,蕴含着深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它阐明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是我们筚路蓝缕、创业兴国的必备条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和涵化外显。吴玉章、刘伯承、陈赓、茅以升、蒋南翔和交通大学西迁教师群体等在磨砺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为新中国教育事业进步作出了贡献,展现了建设新中国新世界的立国兴邦、经世济民新气象。吴玉章始终坚持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其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有力证明。刘伯承、陈赓等是我军院校建设的重要奠基人。我们需要传承弘扬宝贵历史经验。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22]。茅以升用一生践行科学报国的誓言,思想认知内化与行动担当外化相统一。蒋南翔为发展我国国防事业与和平利用原子能做出了贡献。交通大学西迁教师群体,内蕴了非凡的报国情怀,体现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髓,用实际行动丰富了党和人民的精神宝库。他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让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得千千万万学子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教育家精神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生动体现。要始终坚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立新功。北京体育大学钟师统、上海体育大学张汇兰等为新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工作数十年,其言行与事迹寄寓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及崇高品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其启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不能忘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要甘当人梯、铺路石。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展现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发展壮大。时代主题的变化与社会潮流的进步,造就新坐标。改革开放掀开了崭新而恢弘的时代篇章,培育和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激励舍我其谁报国行的现实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重教富国固本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凝结和彰显的精神品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符合广大人民期待科教兴国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是党的宗旨的真实缩影,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担当的勇气、决心构成了我们党担当的魄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和培育的教育家精神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生机勃勃、浸润神州。苏步青、李国豪、卫兴华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凸现出崇高思想境界。他们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擦亮教书育人、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底色,成为行业的标杆、人民的楷模,是实现继往开来、改革创新、铸就辉煌的重要推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体现前沿意识、世界眼光,其契合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重大论断。卫兴华紧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脉搏,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数十年,始终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秉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生动践行了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跨世纪(从20世纪推向21世纪)、跨领域(产学研日益协同)叙事既是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转化与强化过程,也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这一历史记忆不断演绎和重教富国空间不断刷新拓展的“复调”过程。其启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奋进。
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展现的精神标志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成熟定型。回应时代的召唤,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由“四有好老师”标准至“四个引路人”期望,再至“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要求,师德内涵日益彰显,及至教育家精神的凝练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熟定型于当今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凝结熔铸成了“师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把握历史主动必须牢牢抓住根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持久精神动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入践行,聚焦于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锚定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历史主动性推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事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通过人民教育家等“典型模范”的示范力量感染众人,助推我们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于漪、高铭暄、黄大年、张伯礼、张桂梅、李保国等作为重教强国圆梦楷模,尽展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富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了“师者为师亦为范”的境界。于漪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高铭暄把青春热血倾注给法学教育事业。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张伯礼致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张桂梅为大山女孩点亮梦想。李保国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彰显了“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23]。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激扬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抒写了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他们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了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燃烧自己、点亮梦想。他们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土中,树立起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精神丰碑,其承载的教育家精神可歌可泣,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与精神营养。2021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24]深学细照笃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启示我们,精神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创新性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贯通,扎根当代中国实践,聚变为新的精神文明优势,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体现。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做好师德表率、文明示范。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是高尚品格、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弘道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对知、情、意的提取与凝练。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取向、根本遵循和保障支撑,要内化于心、融化于境、具化于行、固化于制,要遵循其实践逻辑,彰显其实践特性,实现从外化到内化的塑魂、从感性到理性的凝魂、从单向到双向的铸魂、从倡导到常态的立魂。要注重理想引领,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牢固内塑为师魂;注重载体运用,把教育家精神传播弘扬为能量;注重动力激发,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产出为成效;注重机制保障,把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为规范。
注重理想引领、内化于心,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牢固内塑为信念,实现从外化到内化的塑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典范,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25]教育家精神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教育领域彰显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是精神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高度统一,成为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象征,是我们坚定步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是一般的责任,而是事关“国之大者”的重大责任,要让“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支撑。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也“引领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2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7]”。精神文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本质规定性。为此,要注重信念引领,实施“信仰铸魂”工程,把教育家精神牢固内塑为师魂。习近平总书记寄望从教者,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28]。我们要不断从教育家精神中读出理想信念,学到责任担当,树牢“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之志向抱负,由此实现从外化到内化的塑魂。
注重载体运用、融化于境,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传播弘扬为能量,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凝魂。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这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归属于思想、意识、文化领域,展现了大中小幼教师队伍精神状态,成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崇高思想与优秀品质的结晶。依托西南联大、抗大等纪念场所和新安小学、北京育英、杨浦高中、人大交大、清华北大等教育阵地,以及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所在的学校,其作为载体,从不同层面逐渐生发、累积、淬炼了教育家精神鲜明品格,共同呈现了教育家精神高尚价值追求,对涵育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建构立体式传播范式,以现身说法、实体传播等为基本依托,同时呈现出数字化、新媒体化等多种载体形式,讲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故事。要运用智慧展陈、智慧教室、馆课融合等载体践行好教育家精神、传递好教育家精神。通过展陈语言将教育家精神内涵表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实现馆课融合式沉浸体悟,把教学相长与思政育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29]。师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引导学生学以成人、求真向善、孜孜以求。新时代要善用“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创新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30],帮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以教育家精神的传扬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家精神始终贯穿着人民性这一本质社会属性,尤其体现在对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示范感召机制。要注重全媒体载体运用,创新传播,使得教育家精神不仅通过个人特质实现价值引领,更融入日常、铸魂育人,感染人、影响人,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31]。要结合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影视与舞台剧的阐释和形塑,通过纪念品、文创产品设计,把至诚报国、求是创新、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等精神精髓推广到全社会,从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到提升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由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根凝魂、凝心聚力、汇集动能。
注重动力激发、具化于行,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转化产出为成效,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铸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动力。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现着学与思、知与行统一的时代叙事,有植根固核、强筋壮骨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从中国社会内部生发起来的文化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32]。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挥教育的多维职能,呼唤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走进公共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始终与时俱进,承继光荣与梦想,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党和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笃行,方能坚定信仰、行稳致远,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逐步从理想变为现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使命,要充分发挥其行为激励与力量凝聚等功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精神光芒。要顺应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方向,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产出为成效,不断奉献无愧于时代的新成果,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33]。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强调,“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4]。要在身体力行中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智慧。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35]。教育家精神内蕴团结奋斗、踔厉奋发,有着穿越时空的伟大力量。
注重机制保障、固化于制,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为规范,实现从倡导到常态的立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和涵化有其逻辑必然性,要以完善实践保障机制为重。它是不断得到传承弘扬的一种时代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了“四个自信”,深刻印证并诠释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丰富意涵与内在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36]。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接续奋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传播文明、启智润心,他们用事业情怀、青春年华,甚至用血肉生命抒写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建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教师队伍是目前单一从业人群中最大的队伍之一,同时其社会影响、时代作用广泛而深远。追求教育家精神的境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文明,是广大教师躬耕教坛的“终身课题”,也是教师队伍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永恒课题”。“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7],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注重机制保障。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38],让大国良师竞相涌现。要一年接着一年干,谱写教育对外开放新篇[3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40]。这就要求固化于制,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包括完善荣誉表彰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为规范,实现从倡导到常态的立魂。
总而言之,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化有效的学术供给与学理支持,可谓前沿性和系统性的课题。因此,专题研究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内蕴的逻辑理路,具抛砖引玉的预期意义。彰显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把握其本质内涵,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扬语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视域中考察。彰显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的底蕴和成效,完整把握其演进脉络,需要将其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教育事业历程中深入认识。彰显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师魂”的功能和价值,系统把握其实践路径,需要建构“内化于心、融化于境、具化于行、固化于制”的运行体系和实践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