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姗,曹瑄钰,庄涵棋
(1.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1]。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2021 年3 月20 日,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外语教育要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高等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体现之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将为国家的人才储备提供重要支持和有力保障。高校外语教育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尺,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历史悠长、发展迅速,对中国的对外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随时代、格局和形势不断调整和变化,以适应国家发展之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坐标定位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3]。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尤其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也要积极应变,主动改变,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明德惟馨才能形成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向上力和向心力,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日益兴盛,归根结底是对“德”的重视。人才道德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层层教化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才能最终形成。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敏捷,思想更为活跃,对周围事物看法也更加独特,此时是学生道德培养的关键时刻。通过高质量的高校德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水平提升,促进学生素养综合发展。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施教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道德教育的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效,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一,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向善、激励学生向上;其二,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德育方法,帮助学生塑造高尚品德,发展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增强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同时,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外语教学与实践之中,其中特别强调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理论和实践上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机构与社会团体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在复杂环境中不断试误,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在道德教育的同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方针[4]。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高校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牢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5]。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利用传统文化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能促进高校德育水平的提升。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中西方文化比较等环节,拓展学生文化接触范围,为外语教学开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借助高校中的“文化节”“传统文化教育日”等活动,让学生修身养性的同时为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汉文化”在网络上不断流行,激发了大众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探索。高校教师可利用网络流行“事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之中,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高校德育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人才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外语专业要培养既了解西方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必须以德为先,德育先行。道德自古便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无论是“选贤举能”还是“德才兼备”,无不体现着对人才“品德”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众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益多元,但道德修养依旧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唯有坚持道德教育为先的原则才能加快提高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重要元素,是思维表达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发展水平代表着思维的发展水平。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是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训练过程,强调学生获取、消化信息的能力,提倡学生设计更多学习方案,积极寻找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社会的能力[6],真正做到智慧教学、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路径包括:(1)坚持创新理念。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适当转换角色,在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和理念,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思维的创新过程,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坚持创新理念,有助于提升外语学习者散发性思维。(2)革新外语教学方式。教师应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促进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案例式、问题式、课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外语原著的翻译,不同的译者对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索然无味的翻译对读者必然没有吸引力。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用更加生动、现代、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译著才会受到大众的喜欢。不管口译还是笔译都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习者创新思维,用发现的眼光去对待翻译,则会收获颇多。(3)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听、说、读、写、译的全面提高,进而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文字处理、办公实习、网站建设和管理等实际操作均可作为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文字处理和办公实习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而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力。网站的设计、规划、建设和使用效果,需要学习者发挥个性和特长,灵活运用所学外语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特别是网站的设计要新颖有特色,能够体现设计者的设计初衷和理念以及实际应用的效果。类似训练能促进学习者灵活思考,充分发挥学习者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通过语言表达,语言反应思维的能力,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必然激发出精彩的语言。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新发展格局下外语人才既需要敏捷的思维又需要缜密的语言表达,两者相互融合同步发展。高校外语教育把语言教学过程视作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把思维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评价标准之一,既要在外语教学整体目标中强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要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落细落实到单元学习、章节学习、课时学习中,进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7]。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专业型”转变为“复合型”“应用型”。无论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创新,还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都对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一带一路”170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合作协议,据统计,共建国家和地区官方语言涉及语种包括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老挝语等50 余种,非通用语种有95 种[8]。我国高校外语语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开设时间短、语种少,部分高校仅有英语单一语种。“一带一路”倡议对非通用语专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我国外语教育也是一次挑战和革新。高校应基于投资国与被投资国在双方语言战略上的相互性,对口培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所需的语言人才,及时增设紧缺外语语种专业,做好人才储备战略。同时,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帮助被投资国培养懂汉语、会中文的人才[8]。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懂外语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跨境电商、大数据管理、互联网+、国际法律等专业与外语结合,这就需要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积极改变课程体系设置,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从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研究转变到语言专业学习与技能学习结合、应用型研究为主,真正让外语人才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加大通识教育的关键要打破严格意义的专业划分,进行多学科平行发展,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广博的知识体系、正确的判断及理解能力、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这是新发展格局下外语教育的使命,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需坚持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构筑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突破表面意义上的创新,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才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及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已遍及各大高校,知识的获取方式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资源共享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国外语教育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整合境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打造国际课程平台,拓展更加广阔、多元的教学路径,增加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我国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既是我国高校外语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丰富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机制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外语教育要守住政治底线,把握正确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外语学习者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民族伟大气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国高校可通过国际课程平台开设相关课程。此外,为保障国际课程有效、有序、平稳地推进,发挥国际课程平台的最大优势,需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三个方面监管[9]。制度建设是课程平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际课程平台的建设更需要制度的约束,通过课程内容审查制度、教学活动与教学岗位责任制、学生学分和学位管理制度等提升国际课程平台的严谨性与规范性。组织管理是国际课程平台建设的核心,统一的组织管理有利于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组织管理包括平台运行与监管、课程经费管理、教学考核管理、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等。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保障课程顺利进行和资源共享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技术得到保障才能有利于课程顺利、稳定进行和资源的安全共享。
面对国内外形势,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在“外语+X”模式下,进一步推动热门专业、紧缺专业与外语学科的融合,从外语人才需求、外语人才类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外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和提升[10]。同时通过国际课程平台的资源补充,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优质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根据社会需要对人进行培养的活动,而高等外语教育为国家对外开放服务、为国内外交流出现的新发展服务。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从多样化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教育方法、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优化高校德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质量,促进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新发展格局下,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做出新的发展策略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外语专业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融入新文科建设的大军,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外语教学应以语言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展知识深度、广度,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兼具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通晓经济、贸易、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