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智囊》编辑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多项新突破,在火星探测、大飞机制造、光量子计算、核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证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还为人类未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贡献中国力量。
2023年5月28日,由C919大型客机执飞的东方航空MU9191航班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该机型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大飞机事业已经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
2023年6月2日,《科学》以研究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论文、《科学进展》在线发表2篇论文,集中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起并主导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该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目标是用10年时间分3期完成地球上已知520多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测序工作,测定出灵长类每一个物种的DNA序列,绘制灵长类基因组图谱,破译这些人类“近亲”的遗传信息,为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及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开辟道路。
2023年6月15日,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这41颗卫星中包含了36颗吉林一号遥感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7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108颗吉林一号卫星组建的“星座”,将继续在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2023年6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的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在线发表。这标志着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研究同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有望打开利用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宇宙的新窗口。
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取得重大科研进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目前认识到的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3年10月11日,中国科研团队宣布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九章三号”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亿亿倍。这一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光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23年11月4日,我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作为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这艘大型邮轮的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相当于大飞机C919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完成大型邮轮建造标志着我国成功摘取世界造船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已具备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是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标志性一步。
2023年12月6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项目先后攻克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超90%。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也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3年12月1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就位。HEPS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可以发射比太阳亮1万亿倍的光,有助于更深层次地解析物质微观结构和演化机制,为提升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前沿基础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提供高科技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