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丽, 吴 宏, 赵光辉,3
(1.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 惠水 550660;2.浙江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 3.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路衍经济是依托交通运输派生和演变产生的经济,是依托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通过对沿线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而衍生的新经济业态,是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工业园区、现代物流、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融合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导致许多新产品与新服务出现,开辟新市场,增强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塑造,促进资源整合,带来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发展路衍经济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是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公路主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格局的内在需要,是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战略通道的实体,保障相关设施运营的安全稳定秩序是交通控制权的本质[2]。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助于生产要素区间自由流动、经济空间格局优化重塑和共同富裕扎实推进[3]。截至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4.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3.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7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41个[4]。丰富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为发展路衍经济、构建新经济大格局提供了不竭动力。为此,我国积极探索路衍经济,取得许多成就和成功经验。同时,我国路衍经济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对路衍经济的系统性研究不足,交通运输经营模式偏向传统,路衍经济业态单一,对路衍经济融合不深,路衍经济条件不强。为此,本文构建路衍经济的驱动力模型,以贵州省路衍经济发展态势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并立足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的实际,优化贵州省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路衍经济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包含不同领域、层层递进的链式过程,这种机制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成为相互影响、不断演化的过程。其内在驱动力、帕累托优化过程、产业聚集模式都会随着路衍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动态演进,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形态。如公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诞生适应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需求。高速公路具备高运输能力、高技术标准、严格交通控制等显著特征,带动城际人员、资源要素快速流动,独特的经济属性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路衍经济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拓展优势行业辐射范围。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比较优势不仅局限于交通行业内,而是利用公路网络的空间地理连接优势,与其他产业结合交融,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产业间产生时空关联效应,实现产业集群规模经济,拓展优势行业的辐射范围。二是引导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路衍经济战略的目的是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新业态带动新产出,吸引新型消费,有效提升路衍经济产业集群的增值能力,并通过城市虹吸效应逐步向具有较强扩张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公路、水路为基础,以吸引消费为主要目标的路衍经济网络集群,并实现整体产业升级。三是提升资金效率和综合收益。一项新业态的推进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和利好措施,政策叠加必然带动区域人力、土地、资本等多要素资源汇集,进而提高沿线公路网络空间利用率,增强公路相关产业的聚集效应。
路衍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手段来推进,只有深入了解路衍经济的驱动因素,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路衍经济。李萌认为技术、竞争、需求、资本、政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5]。交通运输不仅是满足人们交通服务的工具,更是满足服务体验的载体。交通运输经营企业将更多元化的服务提供给用户,不仅能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在内外部因素驱动下,交通运输产业渐渐壮大,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从传统交通运输以工具作用为服务核心,到未来路衍经济以消费者体验为服务核心转型升级,路衍经济的发展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和促进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路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六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技术驱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王茜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本土企业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走创新的升级之路[6]。罗方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新环境下的实际需求,设计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解决跨省交易清分结算问题,实现高速公路车道应用系统创新[7]。技术不仅有效地推动高速公路的发展,同时促进路衍经济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兴产业。
需求驱动力。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旨,而积极迎合市场变化、满足顾客需求,则是实现这一主旨的唯一途径。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了顾客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高志军研究表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是产业融合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8]。甘迪研究表明,随着人们需求的改变,高速公路服务区应该不断扩展基础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9]。由此看来,用户需求的改变是路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策驱动力。政策是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其导向十分关键,它不仅会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还能催生一些新兴产业。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生产制造、商贸金融等跨行业合作,发展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低空经济。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颁布许多相关政策,要求拓展公路旅游功能,建设旅游公路,促进公路与物流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资本驱动力。企业创新实践证明,创新始于技术而基于资本,“资本+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显现,加速企业的发展步伐,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资本市场对高速公路相关产业的投资热度逐渐增强,资本这一强大的动力正推动着路衍经济的发展。
责任驱动力。企业是责任和权利统一的市场主体,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成员,企业在获取市场利益的同时,应该为市场及其构成体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其他企业相比,高速公路运营企业还承担特定的经营责任,责任驱动也是其发展路衍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股东而言,企业为了维护股东利益,应追求财富最大化;对于政府而言,企业应该依法经营、纳税;对于供应商而言,企业应该信守合约;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应该诚信经营,不断改善服务;对于员工而言,企业应该信任、尊重并回报员工;对于社会公益而言,企业应该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维护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由此看来,如何在协调各方责任的同时追求企业利润,是经营公司发展路衍经济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经营的实际控制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重要推动力,决定着企业变革的胆量与水平。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重新组合企业的各类生产要素,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力军[10]。企业家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思维方式层面,另一方面则反映在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来表现。
随着贵州交通格局发展的历史性重塑,其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牢固,为发展路衍经济、构建新经济大格局提供不竭动力。
交通路网发达,为路衍经济发展擘画“大蓝图”。当前贵州正处于高速公路建设的高峰期,为发展路衍经济提供巨大的空间。通过高速公路激活路衍经济,贵州省可谓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比较优势备受瞩目。2019年底贵州省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总里程跃升至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二位,综合密度全国第一[11]。贵州省高速公路连接全省70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所有5A级和主要的3A、4A级以上景区均可实现30分钟内进入高速公路系统。交通网内通外联、四通八达,为发展路衍经济提供先决条件。
交通资源稀缺,为路衍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矿”。贵州桥梁资源丰富,世界级桥梁较多,在发展桥梁路衍经济方面,占据“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比较优势制高点。贵州已建成世界级桥梁18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0座、前10名中有5座在贵州[12]。其中,3座桥梁荣获“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金奖(桥梁界的诺贝尔奖),3座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2座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7座获得“李春奖”。另外,贵州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成本较低,部分土地处于重要交通节点上,为路衍经济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要素保障。
服务区软环境位居西南前列,为路衍经济发展开辟“大市场”。若将封闭的高速公路看作一个狭长的经济发展带,服务区就是一个特色小城镇。高速公路人流、货流的主通道作用为服务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贵州服务区基础设施完善,软环境较好,加上陆路交通优势明显,服务区发展路衍经济的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较好。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比,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和管理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位居西南省份前列,是发展路衍经济最为宝贵的资源财富。截至2021年6月,贵州省开通运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241对(其中服务区137对、停车区102对),服务区年收入约4.5亿元,累计8对服务区获评“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共100对),获评数量与四川并列西部第一,全国范围内仅次于河北、河南;累计36对服务区获评“全国优秀服务区”(共400对),数量为西部第一[13]。
市场主体实力雄厚,为路衍经济发展锻造“生力军”。交通系统企业主体众多,整体实力较强,覆盖业态多元,人力资源总量充分,为推进路衍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根据调研统计,截至2023年9月,贵州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共有110户子企业,拥有正式员工6820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有140户子企业(存续状态),拥有正式员工10 243人;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0户子企业,拥有正式职工1815人;贵州省公路建设养护集团有限公司有子企业14户,拥有正式员工922人;贵州省航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有子企业6户,拥有正式员工303人;贵州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有2户子企业,拥有职工37人;贵州交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贵州交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2人。
敢为人先,为路衍经济发展积蓄“金点子”。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贵州以融合为抓手,推进路旅融合、桥旅融合、航旅融合、交产融合(新型服务区)、“交邮融合+”等五大融合试点工作,充当路衍经济发展“先行军”,为路衍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贵州积极探索路衍经济,取得许多成就,但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提升空间。
系统性研究不足。贵州还需加强路衍经济服务支撑围绕“四新”(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主攻“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研究;贵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提升服务品质有关工作的通知》,开展五大融合示范工程,但尚未系统性地提出路衍经济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路衍经济蓝图和愿景尚不清晰,任务和路径还需细化。
经营模式传统。贵州省高速公路经营主体多,营运管理模式多样,服务区管理主要有整体自管、经营外包、以包代管三种模式,并且以后两种模式为主。在服务区发展初期,选择经营外包和以包代管模式,可以减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但随着整体业态成熟,这两种模式因市场主体分散、利益多元,无法一体化发展和整体布局,阻碍路衍经济的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此外,无法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增加运营成本,不能实现同城同价,影响公众感受[14]。而且这两种模式的附加值低,高速公路业主仅收到微薄租金,投入和产出反差较大,结果是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造就“基建狂魔”,却难以形成“经营精英”[15]。
路衍业态单一。贵州现有服务区业态主要集中在基本出行消费,附加值和消费率较低。对外省游客的关注度不够,没有系统性地针对外省游客的消费需求提供精准供给,不能抓住具有消费能力和意愿的外省游客目标人群。如在5A级景区干线通道上,没有全省布局、成网、统一运营的专门针对游客的服务区旅游特产店。与高速公路路衍经济关联度较高的物流业等起步较慢,土地资源没有盘活。如高速公路作为全省主通道,是物流的必经之路,高速公路站口是一个重要节点,有的节点是全省性的,有的节点是地区性的,有的节点是县域性的,围绕站口布局不同能级的物流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6]。高速公路运营数据挖掘不够,没有发挥数据的商业价值。
路衍融合不深。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提出“五大融合”示范工程,但还需要加强交通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在新型服务区方面,没有把新型服务区建设放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思考,与景区特别是5A级景区的结合度不高;主题服务区建设过程中,与地方互动程度不够,服务区地方门户和对外窗口作用发挥不好;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不够,服务区、出站口及路侧没有很好聚合产业,没有充分发挥通道和节点对产业发展的作用[17]。
路衍基础薄弱。贵州产业基础薄弱,人均收入较低,货流、客流较少,一定程度影响路衍经济发展规模。如与发达地区动辄单日断面交通流量近10万辆汽车相比,贵州服务区单日断面交通流量最高不超过3万辆,极大地限制高速公路路衍经济的发展。路衍经济场景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18]。交通系统以建设人才为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统计手段传统,数据质量不高,对决策支撑不足。
实现公路建设“软着陆”。发展路衍经济,用好沉淀资金,形成多元经营的良性循环,实现投资收益自平衡,达到交通运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19]。目前贵州省内各交通企业负债较高,且高速公路营运收入水平较低,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根据调研统计,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厅属企业负债总额2283.19亿元,其中有息债务1977.46亿元,有息负债率为86.62%。
盘活交通存量资产。交通行业资产和资源较多,但综合开发和利用率不高。发展路衍经济的重要底气是拥有资产和资源,同时其重要任务是盘活存量资产[20]。如公路沿线拥有丰富的线路、路面、通行等资源,服务区、互通区、出入口等可观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
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路衍经济可充分发挥公路交通的辐射作用,撬动公路沿线文化、旅游、矿产等资源开发,深度拓展产业增量[21]。发展路衍经济深挖服务区、出入口、匝道区等空间场地潜能,可最大限度地释放公路交通溢出效应。发展路衍经济可充分挖掘公路交通后市场价值,最大限度地开发应用ETC等交通大数据资源,赋予公路交通数字能量[22]。
贵州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提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方向,牢牢把握交通格局历史性重塑机遇,充分发挥交通新发展优势,提出并实施路旅融合、桥旅融合、航旅融合、交产融合、“交邮融合+”等五大融合工程,闯出一条将交通事业转化为交通产业的发展新路。
路旅融合示范工程。以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为依托,推动公路与红色文化旅游带、民族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重点打造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至上坪红色旅游公路、安顺国家路游公园、黔西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等五大路旅融合示范工程,将贵州秀美的瀑布、溶洞、峡谷、湖泊、温泉等连线织网。
桥旅融合示范工程。发挥世界级桥梁众多的优势,探索世界高桥与黔山贵水有机融合,建设世界桥梁博物馆,重点打造杭瑞国高北盘江大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平罗高速平塘大桥、沪昆国高坝陵河大桥等桥旅融合示范工程,将交通事业优势转化为交通产业。
航旅融合试点工程。充分挖掘贵州航道秀美、湖泊众多、山水相依、喀斯特水系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上交通旅游,做大库区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千里乌江(铜仁)滨河度假带、清水江民族风情旅游带、樟江大小七孔森林旅游度假带、锦江水上公交旅游带、乌江源百里画廊(毕节)旅游观光带,推动沿江两岸避暑康养、文化体验、研学探险等发展,提升水上旅游附加值。
交产融合(新型服务区)示范工程。统筹考虑断面流量、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公众需求,探索差别化和多样化新型服务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区旅游经济,重点打造沪昆国高龙宫服务区、兰海国高乌江服务区、蓉遵国高仁怀至遵义段金鼎山服务区、杭瑞国高向阳服务区、花安高速青岩服务区、黔大高速西溪服务区、银百国高湄潭东服务区、都安高速云雾服务区、凯雷高速西江服务区、兰海国高遵义至重庆段(贵州境)扩容工程新站服务区等十大新型服务区示范工程,进一步释放路域资源经济价值。
“交邮融合+”示范工程。为解决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乡村振兴开新局,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在调研论证基础上,提出“交邮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叠加方式,推动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农业、能源等资源在农村地区融合,实现集约发展、规模发展、融合发展。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邮政管理局等10家单位印发《关于推进“交邮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整合能源结构调整基金,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政府投资基金,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资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资金等,从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选取息烽县、习水县、水城区、平坝区等9个县(市、区)开展先行先试。
路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为“五个五”,即围绕交通“五大资源”(土地资源、场站资源、服务区资源、桥梁资源、数据资源),发挥交通“五大优势”(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成本优势、政策优势),发展路衍“五大产业”(交旅产业、商贸物流业、交通制造业、交通养护业、交通新经济产业),开展“五大融合”示范,实施“五大路径”(统一规划布局、开展可行性论证、一体化产业运作、创新发展模式、建立保障体系),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将交通事业转化为交通产业,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23]。
到2025年,发展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实施路径等更加清晰,路衍经济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效,路衍经济产业初具规模,产值达五百亿级;到2030年,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值达千亿级。
路衍经济主要通过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结合路衍经济的特性,重点发展交旅产业、商贸物流业、交通制造业、交通养护业、交通新经济产业等五大产业。
发展交旅产业。“十三五”期间,贵州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实现向旅游大省转变的历史性跨越。随着贵州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巩固,旅游发展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未来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是路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然趋势[24]。未来需要实现旅游交通向交通旅游转变,单一旅客运输功能向丰富游客出行转变,服务景点旅游向服务全域旅游转变,满足目的性出行向满足过程性出行转变。结合比较优势,主要发展路旅、桥旅、航旅、旅游温泉、旅游租车(异地还车)等产业。
一是打造桥旅融合示范工程。贵州桥梁世界闻名,素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美誉,在全世界均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稀缺特性,拥有发展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旅游目的地的潜质。围绕全省特大桥梁数量多、种类多、跨径长的特点,结合贵州山高江美的优势,探索世界高桥与黔山贵水有机融合,重点打造杭瑞国高北盘江大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平罗高速平塘大桥、沪昆国高坝陵河大桥等桥旅融合示范工程。
二是打造航旅融合试点工程。贵州航道水系丰富、山高江美,在一定区域内拥有比较优势,具备发展针对省内及周边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潜质。根据省地互动、错位发展、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打造千里乌江(铜仁)滨河度假带、清水江民族风情旅游带、樟江大小七孔森林旅游度假带、锦江水上公交旅游带、乌江源百里画廊(毕节)旅游观光带,推动沿江两岸交通旅游、避暑康养、文化体验、研学探险等业态发展,提升水上旅游附加值。
三是打造路旅融合示范工程。路旅融合关键在于放大路的外溢性,按照景观优美、体验性强、带动性大等要求,结合旅游景区、旅游风景道等建设,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色文化线,重点打造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道、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至上坪红色旅游公路、安顺国家路游公园、黔西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等五大路旅融合示范工程,深化“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创建。
四是发展旅游温泉产业。借助打造“温泉旅游省”的东风,依靠拥有石阡佛顶山和六广温泉的资源优势,引入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发展温泉养生、温泉会议、温泉酒店、温泉餐饮、温泉茶道和温泉地产等特色产业,做大温泉服务的产业文章。
五是发展旅游租车(异地还车)产业。贵州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旅游出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省内接驳运输更加重要,交通在支撑出行的同时发展交通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时代舞台。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家庭成为主要旅游群体。原有旅行社组团出行方式已无法满足游客自由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租车出行成为一种较优的出行方案。目前贵州省汽车租赁市场散小弱,没有全省布局,未形成一张网络,异地还车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满足游客品质化出行需求,重点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围绕全省景点、机场、高铁站等节点布局租还车服务点,方便游客高铁、飞机快速进入贵州后,通过汽车租赁方式快进慢游。
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交通运输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一端连接生产、一端连接消费,发展商务物流产业具有天然优势。结合交通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通道物流、新型服务区、“交邮融合+”等产业。
一是发展通道物流产业。通道上的服务区与出站口是货物流通必经节点,货物从收费站开始向各地分流。从流通上看,总有一个最优分流点,分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目前贵州省内货物分拨点主要在城市,同时承担干线分拨和城市配送功能。城市土地成本高,交通拥堵,整体效率不高。快递行业货物集中,组织化强,拥有健全网络,需进行区域性分拨,在高速公路节点建立快递物流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重点在“三横六纵”(三横指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兰青线—青藏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六纵指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线—成昆线)主通道上,结合城镇布局建设不同能级的快递物流园区,承担干线运输分拨功能。另外,发展细分领域物流产业,分业态、分版块、分区域发展,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二是推进新型服务区建设。新型服务区建设总体思路是围绕新模式、新分类、新人群、新业态,走品牌化、差异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实施分类管理,依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车辆流量、经营情况等,将服务区分为兜底型、公益型、商业型,重点打造商业型服务区。抓住关键人群,司乘人员的消费意愿不强,主要需求集中在加油、饮水、如厕等基本需求,而游客消费意愿强、消费能力强,是新型服务区发展的重点人群。
三是围绕“一业态、一规划”重点打造以下几类业态。第一,打造旅游特产店。结合5A级景点,在贵州省高速公路统一布局针对外省游客的特产店,与旅行社合作,将服务区作为旅游返程购物目的地。第二,打造旅游目的地。整合桥梁资源、自然风景等,将少量服务区打造为旅游目的地(如天空之桥服务区)。第三,打造连锁商超。发展连锁商超,全省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运营。第四,打造地方政府门户。按照“明定位、对文化、配团队、丰业态、提服务、推标准、成品牌”的思路,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选择部分服务区作为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门户,由地方政府进行主题打造。
四是推动“交邮融合+”发展模式。总体思路是,通过政策叠加,促进业态融合,打通县乡村物流通道,带动黔货出山,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三共享”“三融合”上。共享站点资源,盘活县乡客运场站;共享运力资源,推广客车带货;共享信息资源,畅通流通环节信息堵点。促进市场主体融合,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促进邮政、快递、客货运等业态融合,繁荣县域经济;促进部门间政策融合,形成发展合力。
五是推进“中国辣椒城综合物流园”建设。聚焦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提高规模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重点围绕“辣椒强省”目标,大力支持贵州交建集团将“中国辣椒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辣椒批发市场,实现“交通+农业”产业融合。
发展交通制造产业。围绕交通元素,紧扣交通比较优势,发展交通相关制造业,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一是发展交通建设产业园。推进贵州(惠水)综合交通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建设;支持成立贵州鹰驾交通科技,开发基于360 环视技术和主动安全防控系统产品;支持成立中铁贵州公路建工公司,加快推进新型轨道(悬挂式)交通设备的设计与研发。二是发展港口综合产业园。贵州省水运发展通道相对缓慢,但拥有后发优势。在建设港口时,除满足港口常规功能外,可将港口作为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引进先进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到港口综合产业园区发展,实现运输链、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两主三辅”(两主指乌江、南北盘江及红水河,三辅指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水运通道,按照“一港一园一产业”模式,布局港口物流与产业为一体的港口综合园区。以沙湾、邵家桥港口综合园区建设为示范,打造集多种业态为一体的港口综合园区。
发展养护产业。贵州省已建成交通基础设施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未来工作重心将逐步转向养护业,养护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广阔。现阶段养护市场主体以国企为主,但市场主体较分散,有央企、省属企业、地方国企等,每家企业均有一套养护体系,重复建设较多,集约化程度不高。通过委托养护、重组兼并、股权合作等方式,以园区运作的方式开展片区化养护,降低养护成本,发展养护产业。在东部(凯里)、南部(黔南)、西部(六盘水)、北部(遵义)、中部(贵阳)5个方位,以现有养护站为依托,布局设立交通养护产业园,打造以养护为主攻产业的全产业链园区,对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等按区域划分养护。
发展交通新经济产业。当前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催生了新运输产业,运输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平台经济风生水起,各路资本竞相逐鹿。结合贵州省的发展基础,重点推动发展定制客运、网络货运平台经济、“运输+金融+大数据”模式等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定制客运。近年来,汽车客运站不断外迁,道路客运“门到门”“点到点”的优势消失,服务模式滞后,群众乘车不便的情况日益突出,传统的客运方式已不再适应公众个性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需要大力发展定制客运,推动道路客运供给侧改革,打造道路客运服务升级版,重铸道路客运随客而行、机动灵活的比较优势。城市出行领域已有滴滴、首汽等全国性龙头企业,城际出行领域定制客运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广阔。
二是发展网络货运平台经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抢新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网络强省。2023年底前,各市(州)培育1~2家网络货运企业。到2025年,形成2~3家全国性网络货运龙头企业,网络货运数字化园区在西部具有核心竞争力,网络货运产业规模力争达到百亿级,网络货运数字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发展“运输+金融+大数据”模式。搭建网络货运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协调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网络货运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抵押物不充足,很难获取资金支持。货运企业处于产业链下游,货主处于强势地位,运输企业、车主处于弱势地位,运输款延迟支付现象较普遍,运输企业、车主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非常紧张。网络货运企业作为承担承运人的货运平台,实现“资金流、信息流、轨迹流、票据流”四流合一,可追溯、可实时监测整个交易过程,资金用途60%集中于油费、过路费且流向清晰,能有效降低金融支持风险。贵州省交通系统内有担保、小贷、ETC发行机构,拥有其他省份没有的比较优势,能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帮助网络货运企业和车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四是发展智慧交通产业。智慧交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未来交通事业和交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拥有智慧交通核心技术,就能逐鹿中原。结合贵州省的发展基础,可依托贵州黔通智联、贵州中南交科、贵阳电气数控等市场主体,重点发展ETC产品、高速公路安全智能监管产品、新基建,适时发展车路协同、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产品。
我国发展路衍经济的总体思路为“五个五”,即围绕交通“五大资源”、发挥交通“五大优势”、发展路衍“五大产业”、开展“五大融合”示范、实施“五大路径”,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将交通事业转化为交通产业,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我国路衍经济主要通过多产业联动融合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结合路衍经济的特性,重点发展交旅产业、商贸物流业、交通制造业、交通养护业、交通新经济产业等五大产业。
第一,统一规划布局路衍经济。进一步深入开展路衍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明晰路衍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实施路径等,减少发展盲区,增强发展预期,降低投资风险。第二,对路衍经济开展可行性论证。采用“一业态一报告、一项目一报告”的方式,深入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守住风险底线,提升投资效益。第三,对路衍经济可实行一体化产业运作。一是成立路衍经济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系统推进;二是整合主体或搭建企业联盟,促进企业抱团发展;三是集中打造业态,走品牌化、连锁化道路;四是项目化运作,将各类业态项目化推进;五是深挖项目价值,增强项目吸引力;六是集中对外招商,吸引全国性知名企业投资我国路衍经济事业。第四,创新路衍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我国交通企业拥有资源和整合资源的优势,用好知名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在交通企业和知名企业之间开展股权合作,交通企业以资源入股,知名企业以投资入股,减少交通企业的投入,降低交通企业的风险,获取未来的股权收益。同时,研究新型投融资模式,引导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五,构建我国路衍经济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路衍经济政策体系,解决路衍经济发展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二是提出路衍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增强路衍经济发展预期;三是搭建路衍经济考核体系,盘活交通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
随着我国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旅游发展交通优势更加明显,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是路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必然趋势。未来需要实现旅游交通向交通旅游转变,单一旅客运输功能向丰富游客出行转变,服务景点旅游向服务全域旅游转变,满足目的性出行向满足过程性出行转变。结合比较优势,主要发展路旅、桥旅、航旅、旅游温泉、旅游租车(异地还车)等产业。通过打造路旅融合、海旅融合、航旅融合、桥旅融合等示范工程,重点发展旅游温泉产业、旅游租车(异地还车)产业等,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满足游客品质化出行需求,不断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围绕全国景点、机场、高铁站等节点布局租还车服务点,方便游客高铁、飞机快速进入后,通过汽车租赁方式快进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