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一)

2024-05-09 00:00:0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 回顾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黑暗境地。这一现实状况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组织凝聚新的革命力量

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④确定解决中国问题方案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75年沧桑巨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述事实说明

①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踏上新征程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④实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从突泉县突泉镇双山村的“扶贫妈妈”,到突泉县太平乡“大青山的女儿”,再到突泉县妇联主席。身份虽变,但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珺身上所体现的那股为民情怀却一点也没有变。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李珺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她把初心和使命牢牢地写在了奋斗的最前线,真正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群众的心里。李珺的先进事迹启示共产党员

①要不忘初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②要执政为民,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③要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要对党忠诚,做坚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先锋模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下列对毛泽东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②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2024年2月4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应

①真正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②深刻体悟和践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③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以政治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宗旨,调动全党积极性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将来自一线的声音形成《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提案》。提案很快得到了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迅速响应,安徽省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修订了众多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一些原来没有的项目得以开展、没有的收费正式列入目录、不合理的收费得以调整。这说明

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民民主

②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

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④国家相关部门在人民政协的监督下积极履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对内职能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7. 为更好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动市、区、乡镇三级万余名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就相关问题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最终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这表明

①人大代表有审议权和表决权

②公民通过民主决策参政议政

③要进一步健全代表联络机制

④科学立法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手机仅仅接收到一些短信,银行卡内的钱就被“隔空”盗走。不要觉得电信诈骗离你很远,有可能就发生在你身边。面对信息安全诈骗案频发

①党和政府应依法履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全国人大应制定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

③人大代表要监督法律的实施,直接打击侵权行为

④公民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2023年12月18日,江西省委召开党外人士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人士就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提出了意见建议。这充分说明

①民主党派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②民主党派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④各民主党派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近年来,广东某市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各区成立了“石榴籽工作室”。该工作室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展示民族文化、为民办事、调和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工作室成立的意义在于

①促进各区的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

②保障当地少数民族自治权的实现

③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1. 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以高质量立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完善民生领域法治保障,推动网络信息、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取得突破。由此可见

①我国完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

④我国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75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五四宪法”到前不久新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这是因为

①法治是主要依靠道德感化来治国理政的方式

②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④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近年来,扬州市广陵区深入推进法治广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普法先行,筑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根基;释放“法治红利”,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高质量法治水平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地的做法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有

①优化法律服务,让法治惠民落到实处

②坚持依法执政,以党建引领法治建设

③做好普法工作,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④推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重庆江津海事处规范执行“首违不罚”“不予处罚”两个清单,对符合清单内容的海事违法行为,按正常的海事行政处罚程序开展调查取证和处理,但以教育警示为主,引导当事人及时纠正问题后,不实施行政处罚。这种“有温度”的执法启示政府

①坚持善政,以增强政府公信力

②坚持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

③廉洁公正高效,增强自身权威

④建设法治政府,与人民形成互信互助的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5. 近年来,某县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法治文化为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110个村(社区)全部选聘法律顾问,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成功调解常见纠纷959件。该地建设法治社会的有益经验是

①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使法律服务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3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是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在全链条全周期全覆盖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对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部署予以评议。(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某校政治兴趣小组对本地基层治理的情况开展调查并了解到,该地多“力”齐发,全方位创新、有效提升了当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了解到的情况汇集成下表,请你一同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

请你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就该地基层治理的经验撰写一份总结提纲。(1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持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2023年12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在北京举行“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宪法保障”座谈会,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座谈会强调,要深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最根本的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全过程。要深刻认识我国宪法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宪法凝聚共识,汇聚团结奋斗力量。要深刻认识我国宪法具有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合材料,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述重要指示的依据,并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角度,谈谈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示。(1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间谍法》)正式施行。同学们围绕“从《反间谍法》修订看科学立法”的议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结合同学们的分享,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反间谍法》的修订是如何实现良法之治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