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差异

2024-05-09 07:24:08高磊郑玉梅
系统医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内皮素一氧化氮开颅

高磊,郑玉梅

1.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南 251400;2.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门诊护理部,山东济南 25140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动脉管壁形成的肿瘤样突起,由于局部脑动脉血管腔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了颅内动脉瘤,使其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很容易造成患者的致残甚至死亡[1-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处理不当则会对大脑和周围的神经造成损伤。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有可能因为血压过高而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是由于血管内压增高或先天缺陷所致,颅内动脉瘤出现后,患者可表现为脑神经麻醉、意识模糊、蛛网膜下出血等症状,相较于周围血管,脑血管的中层结构较为脆弱,缺乏外侧弹性层,更易形成动脉瘤[3-4]。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另一种是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5]。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0 年6 月—2023 年5 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97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8 例,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治疗)与观察组(49 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中女27 例,男21 例;年龄29~69 岁,平均(49.75±6.85)岁;颅内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20 例、后交通动脉7 例、大脑中动脉13 例、大脑前动脉8 例。观察组中女26 例,男23 例;年龄30~68 岁,平均(49.88±6.74)岁;颅内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21 例、后交通动脉8 例、大脑中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满足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5];②年龄≤80 岁;③动脉瘤直径范围3~20 mm;④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既往接受过开颅手术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妊娠期与哺乳期患者;⑤癌症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在显微镜下行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插管、麻醉。显微镜下观察,入脑选为Yasargil 翼点。将鞍上池、侧裂池相分离,从颈动脉池排出脑脊液,维持颅内压力的平稳。将损伤的动脉显露出来,瘤颈用动脉瘤夹夹住,并进行止血,然后用吸收性明胶海绵盖住动脉瘤,关闭颅腔,进行抗感染和对症治疗。

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注射(国药准字H20033549;规格:4 mg∶20 mL×5 支),防止在操作时发生痉挛。麻醉结束后开始插管,利用肝素(国药准字H20063910;规格:0.4 mL∶4 100 AXaIU×2 支)注射剂抗凝。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再用Seldinger 法进行右股动脉穿刺,判断出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选用合适的脱铂金弹簧圈将其缠绕起来,然后再进行一次血管造影。止血后拔管,并将管鞘留置。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其中治疗后患者头晕、头痛、偏身麻木等症状均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下,所有颅内动脉瘤均已清除,为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为有效;没有达到上述疗效,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例数+有效率例数)/总例数×100%。

对比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抽取4 mL 静脉血,离心处理10 min,转速3 000 r/min,应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1,应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一氧化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个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 水平均低于术前,一氧化氮高于同组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 个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 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n=49)对照组(n=48)t 值P 值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ng/mL)术前118.98±25.65 119.12±24.98 0.027 0.978术后3 个月(67.89±15.56)*(95.63±18.78)*7.928<0.001内皮素-1(pg/mL)术前78.84±13.65 79.02±12.84 0.066 0.946术后3 个月(42.25±9.84)*(56.98±8.79)*7.389<0.001一氧化氮(μmol/L)术前53.69±9.89 53.93±10.12 0.118 0.906术后3 个月(86.65±11.52)*(70.56±10.25)*7.262<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9)对照组(n=48)t 值P 值术中出血量(mL)82.65±6.89 138.98±12.48 27.594<0.001手术时间(min)87.98±8.84 146.98±8.79 32.957<0.001住院时间(d)13.52±2.14 18.85±3.45 9.164<0.00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病因尚不明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该疾病可见于各年龄层人群,好发于40~60 岁,多为颅内动脉前循环,动眼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自发脑出血等是颅内动脉瘤常见的局部症状。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血管内介入治疗,二是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前者是用弹簧圈压迫血栓闭塞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7]。后者是在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动脉瘤,最大限度地减少肌肉损伤,清除血肿。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以开窗口为主,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操作范围较广,术后恢复较慢,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复[8-9]。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微创和精确为特点,整个手术过程都是在血管内部进行,不会受到周围血管和脑组织的影响[10-12]。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其特点是在脑血管内进行手术,创伤小,预后恢复快。

何天义等[13]对照研究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效果,发现介入栓塞组手术时间为(108.55±10.32)min、术中出血量为(47.88±10.35)mL、住院时间为(14.48±3.42)d 均优于开颅夹闭组(P均<0.05)。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个月,观察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 较对照组更低,一氧化氮更高(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指标分别为(87.98±8.84)min、(13.52±2.14)d、(82.65±6.89)mL,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更好地改善疾病症状,有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提高,可以作为临床常规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优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夹闭治疗。

猜你喜欢
内皮素一氧化氮开颅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一氧化氮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一氧化氮在小鼠囊胚发育和孵化中的调控作用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和肽素与大内皮素-1及N末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
中成药(2014年11期)2014-02-28 22:30:12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