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伍惠惠,李雪娇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贵阳 550000
手功能障碍是中风常见且严重的功能障碍。临床上,中风患者接受目前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法,仍有大部分的患者无法恢复手功能[1-2]。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属于中医中风偏枯范畴。针刺在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针刺疗法的不断创新和变化,逐渐发展出针刺运动疗法,现有少量研究证实针刺运动疗法可改善手功能[3]。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恢复瘫痪肢体的神经肌肉功能,在临床使用广泛[4-5]。中风后手功能在临床治疗中恢复速度慢、疗效差,单一的康复治疗方法并不能满足手功能恢复的需求,联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可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2021 年12 月—2023 年8 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 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针刺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运动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疗法3 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组,A 组为运动针刺组,B 组为功能性电刺激组,C 组为运动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组,各30 例。A 组中男22 例,女8 例;脑梗死18 例,脑出血12 例;年龄40~78 岁,平均(59.70±11.11)岁。B 组中男19 例,女11 例,脑梗死17 例,脑出血13 例;年龄42~77 岁,平均(57.90±8.91)岁。C 组中男23 例,女7 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13 例;年龄40~80 岁,平均(60.27±14.04)岁。3 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6-7];②年龄40~80岁;③首次发病,病程2 周~6 个月;④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配合治疗;⑤患侧手的Brunnstrom 分期为Ⅰ~Ⅲ期;⑥患者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同意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者;②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或皮肤溃破者;③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不好者;④不能耐受针刺者。
3 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①A 组:予运动针刺疗法。取穴:患侧颞三针、曲池、外关、后溪、合谷、八邪穴。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颞三针使用0.25 mm×25 mm 的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平刺,进针深度20 mm。体针选用0.25 mm×40 mm 的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合谷透后溪,后溪透合谷,进针深度30 mm,余穴均直刺,进针深度10~30 mm,以针刺局部有酸胀、麻重等得气感为度。得气后,可主动运动者,嘱患者尽可能伸开五指并出现腕背伸;主动运动困难者,嘱家属或监护者配合抬举五指的被动运动,运动范围以不出现针刺部位刺痛及患者可耐受范围为度。留针30 min,1 次/d,5 d/周,共4 周;②B 组: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操作:使用生物刺激反馈仪,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将2 片电极片分别置于患侧前臂指伸肌及前臂拇长展肌,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调节强度,20 min/次,1 次/d,5 d/周,共4 周;③C 组:予运动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操作:运动针刺操作同A 组,留针10 min 后将曲池、外关、后溪、合谷、八邪穴处银针拔出,颞三针留针,然后进行功能性电刺激,方法同B 组。1 次/d,5 d/周,共4 周。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由专人进行以下相应功能评定:①记录患者出现主动腕背伸、手指背伸动作时间,评估体位为患者放松坐位,上肢置于桌面,非抗重力体位;②用量角器测定患侧腕背伸、食指背伸主动关节活动范围;③手握力:用握力计评定,评定时嘱患者全力握住握力计,测量2~3 次,取最大值;④患侧手Bru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8]:分为Ⅰ~Ⅵ期,Ⅰ期无任何运动,Ⅱ期出现联合运动,Ⅲ期随意出现共同运动,Ⅳ期开始出现分离运动,Ⅴ期出现分离精细运动,Ⅵ期运动接近正常水平;⑤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上肢远端部分评分[9]:包括12 个项目,共24 分。得分越低,代表上肢功能越差;⑥上肢动作速度评定: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量表评价[10]:主要评价手指屈、伸、抓、握,拇指对掌、捏、夹等动作。依据完成时间的长短进行评分,满分为100 分;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进行评定[11]:评分包括10 项内容,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低,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疼痛、血肿、皮肤过敏等。
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主动腕背伸时间、主动手指背伸时间、上肢远端FMA 评分、BI 指数)用(±s)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食指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手握力、STEF 评分)用M(P25,P75)表示,行Z检验;计数资料(腕背伸出现例数、主动手指背伸出现例数、Bru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4 周后,A 组13 例(43.3%),B 组10 例(33.3%),C 组24例(80.0%)出现了主动腕背伸动作;A 组10 例(33.3%),B 组9 例(30.0%)、C 组20 例(66.7%)出现了主动食指背伸动作。C 组开始治疗至出现主动伸腕动作、主动伸指动作的时间短于A组和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3 组患者主动腕背伸时间、主动手指背伸时间比较[(±s),d]
表1 3 组患者主动腕背伸时间、主动手指背伸时间比较[(±s),d]
注:与B 组比较,*P<0.05;与A 组比较,#P<0.05。
组别A 组(n=30)B 组(n=30)C 组(n=30)主动手指背伸时间20.00±4.08 26.00±1.41(15.75±4.90)*#主动腕背伸时间(17.46±3.38)*22.00±2.65(14.38±4.25)*#
治疗4 周后,C 组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大于A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腕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比较[M(P25,P75),°]
治疗4 周后,C 组食指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大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食指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比较[M(P25,P75),°]
治疗2 周后,C 组手握力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C 组手握力大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3 组患者手握力比较[M(P25,P75),kg]
治疗4 周后,C 组Bru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高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5。
表5 3 组患者Bru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比较(n)
治疗4 周后,C 组FMA 评分高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6。
表6 3 组患者上肢远端FMA 评分比较[(±s),分]
表6 3 组患者上肢远端FMA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 组比较,*P<0.05;与A 组比较,#P<0.05。
组别A 组(n=30)B 组(n=30)C 组(n=30)治疗前0.67±0.80 0.43±0.73 0.67±0.80治疗2 周(2.00±2.83)▲(1.27±2.23)▲(3.07±2.82)▲*治疗4 周(4.17±3.77)▲(2.20±3.93)▲(7.10±3.96)▲*#
治疗2 周后,C 组STEF 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C 组评分高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7。
表7 3 组患者治疗前后STEF 评分比较[M(P25,P75),分]
治疗4 周后,C 组BI 指数高于A 组、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8。
表8 3 组患者BI 指数比较[(±s),分]
表8 3 组患者BI 指数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 组比较,*P<0.05;与A 组比较,#P<0.05。
治疗4 周(48.43±20.39)▲(44.77±18.86)▲(60.30±20.44)▲*#组别A 组(n=30)B 组(n=30)C 组(n=30)治疗前40.77±18.04 35.27±17.67 37.30±18.61治疗2 周(44.23±20.28)▲(38.40±18.61)▲(49.90±19.56)▲
治疗期间,3 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手功能的恢复对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干预手段并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手功能[12],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属于中医中风偏枯范畴,病因是由于中风后脑失所主,人体气血失调,筋肉骨脉失养所致,治疗应以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手运动功能障碍,其病在阳,故本研究取穴以手三阳经及头针为主,具体包含颞三针、曲池、外关、后溪、合谷及八邪穴。针刺颞三针能醒脑开窍,疏经活络[13];曲池为大肠经合穴,能益气活血通经;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能通达阳明经气;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内通于手厥阴经,又与阳维脉相交会,可调节六阳经经气;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可振奋督脉经气;后溪合谷互透可贯通阴阳经气、通阳醒神;八邪为经外奇穴,可调气血、通经络;针刺以上诸穴可醒脑开窍、平衡阴阳、疏通气血,有益于手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从手功能较差的中风患者着手,探讨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的疗效及安全性。偏瘫患者手部伸展功能较难获得,伸腕功能的恢复是实现手功能的重要条件。茅矛等[14]观察了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及手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组19 例(90.48%)、神经肌肉电刺激组12 例(60.00%)出现了主动伸腕动作,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组多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两组出现主动伸腕动作的平均时间为(18.33±7.01)、(40.95±20.02)d,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组短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P均<0.05)。本研究中A 组有13 例(43.3%)、B 组有10 例(33.3%)、C 组有24 例(80.0%)出现了主动腕背伸,A 组、B 组、C 组首次出现主动腕背伸的时间分别为(17.46±3.38)、(22.00±2.65)、(14.38±4.25)d,C 组短于A 组和B 组(P均<0.05),提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较前者触发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早地诱发出现主动腕背伸。本研究C 组治疗4 周后Brunstrom 分期3 期及以上的患者占比为83.3%,对比李丽等[15]使用白脉软膏治疗4 周后的占比为45.3%提升更为明显,提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更好地诱发中风患者Brunstrom 分期的提升。
本研究除了观察腕背伸、Brunstrom 运动功能分期以外,还观察了主动手指背伸情况、手握力及相关手功能等评定。结果显示:治疗后,3 组患者主动手指背伸出现例数多于治疗前,食指背伸关节活动度、手握力大于治疗前,上肢远端FMA 评分、STEF 评分及BI 指数高于治疗前(P均<0.05),C 组主动手指背伸出现例数多于A 组、B 组,食指背伸关节活动度、手握力大于A 组、B 组,上肢远端FMA 评分、STEF 评分及BI 指数高于A 组、B 组(P均<0.05);治疗中,3 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运动针刺+功能性电刺激组能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可能是因为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注重针刺和锻炼的同步进行,可以很好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动针法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改善中风患者的手功能,且临床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