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红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4月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的颁奖辞。
刘玲琍不仅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而且还获得2023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33年来,她扎根特教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刘玲琍所教的80多名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让这些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刘玲琍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任教听障学生言语康复。刘玲琍与特教结缘,缘于小时候的邻居。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邻居王阿姨是一名聋哑人,也不识字。一年冬天,刘玲琍串门到王阿姨家玩。一见面,对方不停用手比划着。刘玲琍不明白阿姨的意思,王阿姨却急得涨红了脸。王阿姨的丈夫解释说,是王阿姨想织一条围巾送给她。“那个冬天,让我感受到温暖。王阿姨对我好,我想,要是她能说话就好了。”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年幼的刘玲琍脑海里。
1987年,14岁的刘玲琍决心报考聋教专业,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录取。转眼4年过去了,刚满18岁的刘玲琍中专毕业,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姑娘的她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衡阳市聋哑学校(今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担任一年级听障班语文老师。刘玲琍仍清楚地记得,她刚做特殊学校教师时,班上一共14名听障孩子,小的6岁,而大的已经12岁了,个别孩子还有智力障碍。除了沟通问题,有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自理也成问题。孩子们脸上挂着鼻涕,有的直接尿裤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刘玲琍手足无措,当时内心打起了“退堂鼓”。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专生还很“吃香”,就业选择非常多。当时,刘玲琍也有更好的选择:有名校上门邀请,有事业单位抛来橄榄枝。“选择这个专业,不就是我当时的初心吗?”刘玲琍想起了小时候王阿姨脸上常常挂着的微笑,和无法表达意思时的窘迫。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她暗下决心,“选择了特教这条路,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18岁的刘玲琍把14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刘玲琍每天站在宿舍镜子前,对着镜子练习手语,对着《中国手语》这本书,每天抽出1至2小时练习手语。除了教学,她还学着其他老师的模样,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脸、洗衣服、剪指甲,一张张小花猫般的脸蛋总是白白净净。爱的付出,也让她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刘妈妈”。
师者,有着父母爱子之心。雖然她那时也还是妈妈眼里的“小女儿”,但她知道自己必须照顾好这些“折了翅”的孩子。从此,刘玲琍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手把手教他们刷牙、洗脸、洗衣服,指导孩子在自理、自立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而坚实的第一步。
“班里有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当时是6岁,父亲刚把她送到学校要离开时,孩子一把抱住父亲的腿,急得大哭,不准父亲走。”刘玲琍说,担任特教老师,必须有一颗父母爱子之心。刘玲琍费力地把媛媛从父亲的身边抱起来,像妈妈一样安抚她的情绪,孩子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刘玲琍经常给媛媛送好吃的东西,陪伴孩子玩耍。慢慢地,媛媛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喜欢上了刘老师和学校。刘玲琍说,像媛媛这样的孩子,刚进校时,只有六七岁,又是聋哑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这些孩子洗脸都洗不干净,也不会洗澡,更不会换洗衣服。”刘玲琍把这些特殊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手把手地教他们洗脸、洗衣服、洗澡。
刘玲琍33年如一日扎根特教讲台,无论春夏秋冬,始终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工作。用自己的辛勤的劳动,像蜡烛一样,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光和热。由于她在特殊教育事业上的突出贡献,2016年刘玲琍荣获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荣获湖南省“优秀志愿者”、衡阳市“道德模范”; 2018年3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2019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湖南省“芙蓉名师”;2021年6月,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12月21日,刘玲琍参加的专题节目《榜样8》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24年2月,荣获“感动湖南”年度十佳人物。
人生无常,2005年,是刘玲琍人生中最寒冷的一年。陪伴着一批批孩子长大离开,32岁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儿子7个多月时被诊断为先天神经性耳聋。校长和同事都劝刘玲琍工作先放一放,带孩子去长沙做康复治疗。“治疗时间很长,可能是一年半载,也可能是三年五年。”当时,刘玲琍刚刚接手一个听障班,望着懵懂的孩子们和满眼期盼的家长,刘玲琍还是放心不下。“都是我的孩子,丢下他们不管,我做不到。”前思后想,她决心把儿子留在身边,一边带班教学,一边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听障孩子由于听力缺陷,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习说话比常人学习外语还要困难。在此之前,刘玲琍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当了母亲后,她更加懂得听障儿童家庭的辛酸,“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没有解决孩子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前打好基础,让孩子们能够开口说话,他们的未来会拥有更多可能。”刘玲琍暗下决心,要在无声世界里让孩子们拥有打开有声之门的钥匙。
白天,她上好每一节课,细心守护着每一个学生;下班后对儿子进行听力和发音训练;夜深人静时,翻阅专业书籍,自学听障语训方法。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发声,刘玲琍把嘴唇贴近他们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示范发声时,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除了集体课,她和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15至20分钟的面对面单训时间。一天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回到家里,还要对儿子进行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在1岁多时能正常发音了,班上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当孩子们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时,我听到了世上最动听的声音。”听见孩子们会开口说话了,刘玲琍激动的笑容盈满母爱。
事实证明,天生听力障碍的孩子也是能够学会说话的。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好。2008年,学校开设了听障语训班,第一届招收了7个孩子。基于刘玲琍听障语训教学的成功经验,学校特意安排她带这个班。在课堂上,刘玲琍为了让班里的7名孩子都能够正确发音,一遍遍耐心地重复着同一音节。遇到个别特殊发音时,她引导孩子们用手指触摸自己的鼻翼,感受鼻腔颤动。“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可能要教上几天,甚至一个月。”刘玲琍说。
听障语训班里有个学生叫康康,當时4岁多,只会叫“爸爸”,不会叫“妈妈”。因为康康妈妈无意间的一句“好想听到孩子叫妈妈”,让刘玲琍暗下决心,开始对康康进行强化训练。经过一个月反复练习,康康第一次清晰地喊出了“妈妈”,康康妈妈瞬间泪流满面。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玲琍依旧感慨万千,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会让她高兴很久,激动地流泪。每天下班后,她都声音嘶哑,说话困难。但是,每当孩子们用含混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每当那些快要失去信心的家长听到孩子喊出“妈妈”,抱着她流下滚滚热泪时,刘玲琍的决心和信心都更加坚定了。在多年从事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中,她把用到自己儿子身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改进,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自编了“舌操”和语训教材,都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她撰写的《聋校语文教学应做好“三个转变”》等20多篇论文多次在全国、省里获奖。
卅载春秋,只为静待花开。刘玲琍从事特殊教育33年来,先后培养出80多名学生。为了在带班中途不换老师,她直到32岁才要孩子,“选择特教,也能收获欣慰与幸福。”30多年来,刘玲琍培养的学生中,很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还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糕点师、园艺师……学生经过特殊教育,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刘玲琍33年扎根特教讲台,从青葱岁月到天命之年,她倾心浇灌迟开的花朵,点亮万千特殊孩子的人生。面对这群先天性听障儿童,刘玲琍是老师,更是妈妈。当并不标准的“谢谢你”“我爱你”从听障孩子的口中说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语音。刘玲琍常说:“儿子和学生,都是我的天使,需要我守护。”作为衡阳特殊教育界的名师,许多康复机构曾向她抛出橄榄枝,但都被她拒绝了。多年来,她独自抚育儿子,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依然资助4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虽然每周要上20多节课,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她依然第一个报名参加“送教上门”,到社区里为那些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孩子上课,努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
回顾走过的路,刘玲琍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费尽心血带着他们学习。今年43岁的邓亮,是刘玲琍带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邓亮已经年满10岁。虽然没有学会开口说话,但在刘玲琍的影响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什么弯弯弯上天?月亮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水边?船儿弯弯在水边……”邓亮一笔一划,在纸上写下了这首童谣。“心向阳光”是刘玲琍的微信名。邓亮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个名字恰如刘老师的善良、乐观、努力追求生活的美好。而正是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质,多年来一直激励着邓亮。
1999年,邓亮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所聋哑学校读高中。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天津理工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邓亮应聘到了一家国企工作,他已经在那里工作了17年。邓亮的爱人姜燕,同样是刘玲琍的第一批学生。小时候被父母送到学校,姜燕扯着妈妈的衣角不松开。刘老师温柔地把她抱起来,像妈妈一样轻拍着她,安抚她的情绪,直到她慢慢平静下来。课堂上刘老师教同学们做手工、玩游戏,她也渐渐喜欢上了学校。姜燕记得,刘老师把字母卡片贴在黑板上,领着学生发音。光一个字母的发音,都要演示上百次。
起初,姜燕的发音并不标准。刘玲琍拿着字母卡片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姜燕的左手伸进自己的喉咙,示意姜燕感受声带的振动,在刘玲琍一遍又一遍地展示下,姜燕在一个星期之后终于能发出“a、o、e”三个字母的标准音。从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姜燕进入一所高中就读,最终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姜燕决定回郴州永兴老家投身教育工作,也像老师刘玲琍一样,成为一名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老师。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播出过程中,刘玲琍接到了同事、朋友和亲人的祝福电话或信息,感谢之余她最挂心的还是亟待完成的教程改革上。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她就一直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前特殊教育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她认为这些都是将来要去关注、去建议、去解决的。谈及获奖后的感受,刘玲琍说:“最想感谢的是家人的强力支持、是师生的共同陪伴。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的心也跟着要融化了,他们让我拥有信心和动力。在特殊教育一线,今后我仍将以无限的爱心、耐心与恒心,为听障孩子们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