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既有《故都的秋》这样对国家爱得深沉的文字,也有《沉沦》这样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强烈呼唤着解放自然人性的作品。《沉沦》描绘了一个年轻人的苦痛、挣扎与沉沦,在作者较为抑郁的文字下,主人公年轻压抑、颓废孤独又隐忍自伤的形象跃然纸上。郁达夫高度关注自然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以一句“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展开论述主人公苦闷压抑的生活。中国从不缺描绘苦难的作家,郁达夫另辟蹊径,从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压抑和最难以揭开的自然欲望的话题着手,这种自然欲望有隐喻,充满苦痛,但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思考价值。
可以说在郁达夫之前,还未有人这样大胆地描写自然情欲和“爱情”。不少文学家都察觉到了社会民众的苦闷,而郁达夫以自然情欲为主题的自我剖析式写作为解放自然人性的社会诉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方面,郁达夫也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性的苦闷和远渡日本求学的双重折磨下感受到了生活的困顿与压抑,感受到了自身合理情感需求和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他敢于从人的最原始欲望出发,敢于直面身体与心灵的激烈矛盾,在孤独、畏惧、自卑和充斥着沉沦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和解放。虽然《沉沦》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跳海自杀,但郁达夫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突破,其大胆追求解放自然人性,最终实现了成长和蜕变。
一、《沉沦》内容主题
(一)传统道德下对自然人性的探索
《沉沦》主要讲述了一个东渡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的故事。由于其在留学时受到外界的歧视和压迫,以及自身感到迷茫和苦闷,最终患上严重的“忧郁病”。在不断同这苦闷情绪作斗争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甚至离开学校,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使得其在一次酒后尝试了嫖妓,而这也是压倒主人公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沉沦》中,郁达夫用坦率的,甚至是自述式的语调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青年从迷茫、抑郁再到彻底沉沦的故事,通过将自然欲望与心灵的对立矛盾和盘托出,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失序的精神世界。其中,自然欲望和心灵的矛盾主要通过“身体欲望”这一主题展现。受到生活折磨的主人公迫切需要寻求一个解放自我精神的窗口,但是其错误地将这一需求归结到身体欲望上,其软弱的灵魂难以承担这一苦痛。在复杂纠结的生活中,主人公的内心充斥着多重欲望,包括对知识的渴望、对他人认同的向往以及对真挚爱情的求索,在这些理想化的精神追求背后是难以实现的苦闷与压抑。最终,在与身体心灵矛盾纠缠的过程中主人公选择了沉沦。这一沉沦的结果是必然的,但同时也为读者展现出了主人公的压抑和无奈。书名虽然是《沉沦》,却用一种荒诞的,充满着压抑的文字为读者展现出当时青年面临的激烈冲突:对挣脱传统伦理的渴望和对解放、探索人性欲望的需求。
(二)精神与生理的解放困惑
书中的“沉沦”不仅是主人公在身体欲望方面的沉沦,更用直白的语调表现出主人公所面临的深切的人性解放困惑:如果不是自然人性未能完全解放,主人公为何会在与外界相处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压抑、扭曲和苦闷的情绪;如果不是自然欲望与心灵的矛盾如此突出,主人公又为何过于渴求身体欲望、渴求爱,但是在通过嫖妓的方式获得身体欲望的释放后又产生如此大的悲痛,以致要通过跳海自杀的形式来完成对自我的惩罚。与其说郁达夫的《沉沦》是一个讲述主人公逐渐堕落的故事,不如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解放的困惑,这困惑不仅缠绕着年轻的主人公,也影响着郁达夫。该作品的内容主题同郁达夫的精神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高度重合的:郁达夫不过是借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讲述了一段自己的青年故事,他们都渴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身体欲望的苦闷不过只是《沉沦》所描写的青年个性压抑和精神苦闷的一部分,只是这欲望同吃饭睡觉一样,似乎唯有如此直白而露骨的表达才能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精神失落。郁达夫的《沉沦》对当时社会青年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沉沦》的文学价值
难道《沉沦》只讲了一个关于身体欲望的故事吗?书中大量对男主人公性欲、追求性的表达似乎会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误解,然而对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体察,可以发现《沉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大胆而直白的叙述和对当时某一部分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深刻描述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
一笔。
首先是突破以往的写作传统,大胆而直白地描绘性这一话题。郁达夫创作《沉沦》时,中国的白话文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当时的文学创作高度关注人性解放和精神解放这一现实的话题,但是有关性主题的描绘还是比较少的。将性置于表面进行讨论既是对传统的反叛和冲击,更是青年一代在压抑个性发展下的必然爆发,郁达夫通过这种巧妙的文学表达来向社会传递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尊重正常的自然人性并寻求个性解放。主人公沉沦的过程既是个人欲望得不到合理宣泄的非正常出口,更是青年人在自然人性得不到满足,无法实现精神解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失去精神依托的悲痛。其次是通过独特的题材来发现和暴露自我,表达对解放自然人性的合理诉求。整体上郁达夫围绕性来表达了一个关于沉沦和解放的议题。什么是沉沦?失去对自己身体的主导权、惶惶不可终日,感到苦闷却无法通过合理正常的方式宣泄、无法向外界寻求支援,这一过程是沉沦的。什么是解放?在发现自己的原始欲望,承认自我意识的存在,暴露并认同自己的精神需求就是解放,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是郁达夫将其对自然人性解放的理解融入具体的创作中,最终也赋予了《沉沦》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三、《沉沦》审美内涵赏析
(一)主人公抒情式自述话语
对《沉沦》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如运用了大量抒情式的自述话语,这种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不仅直白地展露出青年主人公病态的心理和身心的双重苦闷,更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真实的阅读体验。在第一人称式样的、封闭的自我叙述中,读者得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忧郁心理以及对性、对爱情的极致渴望。《沉沦》文字表达中有大量的“直陈”文字,主人公总是用自己心理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在日本留学时主人公从不轻易与其他中国留学青年或日本青年說话,但是其心理活动却相当丰富,包括主人公独自一人到大自然环境中,读诗流泪的场景,都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堕落、苦闷的心理,并为其最终跳海自杀埋下伏笔。《沉沦》擅长通过自诩、颓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主人公对内心解放和安宁的追求,各种自我表现和披露的话语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这种自叙式的表达模式与西方表现主义类似,更使得作品呈现出细腻、真实的特色。整个故事叙述上并没有多余的情节和矛盾,而是以主人公丰富的心理活动来推进,这种对病态心理前卫而生动的刻画充分展现出知识青年的自我剖白。
(二)病态与伤感的情感外露
在《沉沦》中,主人公在大多数时间过着苦闷的独居生活,其渴望与外界接触,发生关联,但内心的空虚和自然人性的压抑使得其大部分的精神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独在异国的外国青年身份也得不到认同。在這样复杂的环境中,《沉沦》中的主人公将自身视线投向了性欲,同时以病态和伤感的情感外露来展现自己的脆弱与渴求。书中关于青年人苦闷心理的描绘非常多,如在到日本后,主人公的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开始其十分向往新生活,后面与其他中国留学青年和日本青年对话时,其又认为自己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这种心理变化是病态的,其缺乏情感外露的机会,最终导致堕落。主人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却又总是用冷漠、疏离的行为来拒绝他人的帮助。面对同样留学的中国青年的关心和邀约,青年在渴望和欢欣之余又充满怀疑与谴责,其在内心批判他人,谴责自己,却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这种苦楚之中,以致不断搬离宿舍、搬离居所,最终其选择向大自然宣泄,而这种病态的情感宣泄自然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关怀。主人公对于宣泄自然情欲的渴望和自伤,也充分展现出其矛盾的心理。整个留学过程中主人公始终期待着爱情,面对旅馆老板和女儿投射的善意,其表面不以为意,却在偶然偷窥了旅店老板女儿洗澡后转变为癫狂,他“不愿意再回到那旅馆去,同主人和女儿相见”,内心却又保留一份爱慕。主人公在追求宣泄欲望和严格约束自身的矛盾心理中反复横跳,成功塑造了一个压抑、渴望与他人发生情感联结的抑郁青年形象。
(三)“零余者”形象建构
“零余者”其实是近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作家所要尝试构建的人物类型之一,“零余者”是少数者,是庞大社会群体中最先发生精神变化的群体,也是在灵与肉的矛盾中自然人性和欲望无法得到宣泄的群体。郁达夫在《沉沦》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个赴日留学的青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我真实精神世界的投射:“零余者”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模糊的关于个性解放的需求,他们的精神生活往往是压抑甚至是病态的,这也就是郁达夫设定人物患有“忧郁病”的重要原因。比如《沉沦》中的主人公常常顾影自怜,独自到人迹罕至的山水之间读诗流泪,他渴望爱情却又不敢同日本女学生交谈,他自卑、孤僻,以致最终只能通过不合理的行为来宣泄自身的性欲,使得“忧郁病”越来越严重,最终甚至因悔恨和不堪跳海自杀。郁达夫通过文中青年主人公身患“忧郁病”、追求性欲解放最终又跳海自杀的故事脉络为读者展现了灵肉矛盾冲突下人性的堕落,实际上则是强调应当解放自然人性,合理重视知识青年的精神
需求。
四、结语
隐晦的家国意识、主人公苦闷拮据的生活、一代青年人欲求精神解放而不得,这些身体与心灵的冲突都在郁达夫的《沉沦》中得到了体现。主人公从对爱情的渴望,到对解放自然人性欲望的追求,到最后选择堕落的沉沦,都急切地表达了以郁达夫为代表的知识青年想要解放人性、想要突破精神枷锁的向往。不得不说,《沉沦》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其揭示了一定社会背景下青年人真实的生活现状,更在于其逃避现实的颓废文字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力量和诉求。郁达夫构建了一种新的主题类型,这类文学更加直接大胆地暴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人性需求,以类似于自传的文字描述来完成创作,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自我表达,对情感状态、伦理认知、人性自由的描绘彰显出郁达夫对自然人性回归的诉求,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思考价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崔方晗(2003—),女,山东烟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