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2024-05-09 16:42黄旭腾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情境改革

黄旭腾

(福建省泉州惠南中学,福建 泉州 36212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不过就目前的实践状况分析,高中数学教育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这对高中数学教育任务的完成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还必须重视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及时地采取相应方法加以解决,这对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只会教授给学生各种专业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知识点,而忽视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复习数学时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很多学校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通过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1].

2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传统的原因及危害

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传统高中数学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2 教学手段单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是板书,粉笔和黑板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教具.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教师们都非常熟悉,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手段有一些枯燥和乏味.在新课程改革下,这样的教学手段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实验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使课堂显得更加单调和乏味.在新课程改革下,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数学教学.

2.3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高中数学课堂参与度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础不牢固,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刻,没有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也没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数学考试中就会出现很多难题,而且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对学生以后的高考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缺乏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数学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具体情境,缺乏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未能充分认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能围绕教材内容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难“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实际生产联系也不够紧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也难以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就会失去了发现数学的机会[2].

2.5 教师引导不足

教师引导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就行了,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将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没有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讲解,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最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难度较大、知识点较为抽象等原因,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对策

3.1 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来指导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设定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优化.这些能力都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关,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或问题,将知识运用到情境或问题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复数的思考,然后引入复数的概念和表示.

3.2 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利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兴趣;其次,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示例、案例和解决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最后,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将数学概念和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概念”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一些三角函数图象和变化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图象和变化的规律并加以总结.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3 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者是案例、故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4];第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在讲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例子和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向学生展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基本关系的定义和特性,并进行讲解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4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路径;第二,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合作与交流;第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培养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和策略性思维.

3.5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科水平,不断增强对教学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基本立体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时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基本立体图形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性质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如面数、边数、顶点数等,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5].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归纳,总结不同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通过以上措施,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数学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高中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新课程情境改革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