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2024-05-09 04:01孟宪清
新农民 2024年10期
关键词: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孟宪清

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与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此种情况下需要明确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要以生态文明为背景,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利用,促使耕地创造更大的价值。鉴于此,本文将从概述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展开,着重分析耕地保护利用现状,明确问题,探讨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利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当下,需要正确认识耕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客观分析耕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坚持生态保护、大食物观理念,更好地利用保护耕地、利用耕地,满足粮食需求,满足生态环保需求,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1]。

1 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要求

我国耕地保护经历30余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粮食供需平衡状态尚未改善,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预警尚未停止。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耕地保护与利用更加重要,对其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流转、土地承包等行为的监管,严禁非农用地侵占耕地。建立耕地划定和登记制度,确保耕地的明确界限和产权归属。同时,加强耕地轮作、休耕、耕地保护区的划定等管理措施,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通过研发和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开垦。推广应用精准农业技术,通过精确施肥、精准灌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和资源,并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此外,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第三,要加强耕地保护与复垦工作。根据国家政策要求,适时适当地进行退林还耕,并且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便更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对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监管,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保护好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第四,要加强耕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耕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耕地保护与农业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经营,增强他们的土地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2]。

总之,保护和利用好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维护农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2 耕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2.1 耕地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存在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建成为必然趋势,这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住房、工厂、商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等,这使得耕地资源面临严重挤压和破坏;同时,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其保护利用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耕地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存在矛盾。经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地理空间矛盾。城市扩张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而耕地资源有限,城市面临扩张的空间受限制。这就导致了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第二,经济利益矛盾。城市建设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破坏了耕地资源,影响了农业和农民的生计。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往往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耕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第三,生态环境矛盾。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混凝土和建筑物所覆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耕地的退化和污染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环境质量。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地补偿和修复,这使得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

2.2 耕地征收过量较为突出

耕地征收过量问题是指在农村地区,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征收耕地数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种问题在一些地区尤为突出,对农民的生计和农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耕地是农民的生存依靠,过量征收会导致农民失去自己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给他们的生计带来严重困扰。农民失去土地后,往往无法找到新的生计来源,导致贫困率上升。其次,耕地征收过量还会导致农业产出的下降。农业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耕地被征收后,农民缺乏土地种植农作物,导致农业产出减少。这不仅会影响粮食供应,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压力[4]。

最后,耕地征收过量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耕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量征收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加剧。

2.3 耕地总量无法实现动态平衡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耕地总量的不断减少导致了耕地资源的紧缺和不平衡分布。首先,人口的增长使得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需要更多的耕地来满足需求。然而,耕地的扩张受到自然条件、土地所有权和政府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耕地总量无法跟上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出现了耕地紧缺的问题[5]。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耕地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设住房、工厂、商业区等,这使得原本可以用于耕种的土地被转化为城市用地,进一步减少了耕地总量。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使得耕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降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厂、矿山等工业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导致一部分耕地被征用或者污染,无法继续用于农业生产。最后,工业活动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农业和耕地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

利影響。

3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策略

面对当前耕地保护利用存在诸多问题的实际情况,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生态文明为基石,探究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变现状,更好地保护与利用耕地,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3.1 均衡粮食与生态,优化布局耕地空间

耕地保护政策颁布实施的情况下,因农业结构调整、城镇扩张、生态退耕等多种情况的发生,流失耕地与新增耕地数量相近,但位置相异,形成了明显的耕地位移现象,比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城镇化进程较快,耕地补充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这给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潜在威胁。为了能够改变此种局面,应当注意均衡粮食、生态,优化布局耕地空间。具体的做法是:第一,划定农田保护红线。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划定农田保护红线,严禁破坏或占用划定区域内的耕地,并加强对农田保护区域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实行耕地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制定和实施耕地利用总量控制政策,明确耕地利用上限,合理调控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速度,防止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6]。第三,推行粮田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一些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粮田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农民减少施肥、化学农药的使用,实施农田轮作休耕,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第四,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在农田耕作过程中,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通过定量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确保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五,发展农田水生态工程。在耕地布局上合理规划农田水生态工程项目,通过修复湿地、恢复水系,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

3.2 坚持“大食物观”,合理管制耕地用途

“大食物观”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食物可持续供给的理念。它强调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发展战略性重要的农产品上,以满足广大民众对食物品质和营养的需求。为了能够在坚持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利用耕地,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管制耕地用途,确保农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避免过多耗费土地资源。第一,保护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安排耕地,可以减少因耕作方式不当导致的土壤侵蚀、固定化和质量下降等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可以保护农民的利益。第二,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合理安排耕地用途,将土地优势资源用于粮食作物的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饮食需求。并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划耕地,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升级[7]。第三,加强新型耕地的建设。即建设好、管控好、利用好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新型耕地”。为顺应“大食物观”背景下食物生产设施化新趋势,应完善“新型耕地”的“建—管—用”方案措施,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生产优势来扩充食物品类、保障食物供给。第四,加强弹性耕地调控。科学合理地构建耕地利用弹性调控机制,对区域耕地资源予以调查和了解,之后根据市场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弹性耕地的目标及保护安排,进而合理地进行弹性耕地转用及分区分类施策,以便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3.3 面向农业现代化,耕地集中连片经营

耕地连片经营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为目标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土地、保护生态、机械化操作、科技支持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了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合理规划耕地,将相邻的小块耕地合并为连片耕地,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划分。与此同时,加强连片耕地管理,通过设置合理的防护地带或生态廊道,保留水源地、湿地和林地等生态区域,加强连片耕地边界的植被保护,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比如鼓励广大农户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这些机械化设备,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比如邀请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促使农民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农田管理,实时掌握农田的水分、养分和病虫害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农田管理的精确性;比如鼓励农民可以共同投资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农药、化肥等,共同使用和维护耕地和水利设施,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 面向绿色发展需求,持续集约利用耕地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倡导下耕地保护利用应面向绿色发展需求,从粗放利用转变为集约利用。为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详细了解耕地利用实际情况,明确可能存在的耕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制定并实施可行性的耕地集约利用方案,以便耕地创造更大的价值。第一,优化种植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率。比如合理运用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减少对土地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第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农田灌溉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比如使用滴灌、微喷等灌溉方式,避免水分的浪费和土壤盐碱化问题的产生。第三,农田整治和改造。对存在退化或浪费的耕地进行整治和改造,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利用效率。比如开展土壤改良措施,修复退化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第四,多元农业发展。通过开展农田与养殖业的综合经营,发展农牧种养结合、林果种养结合等模式,综合利用农田资源,推动多元化的农业发展[8]。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利用依旧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生态文明为前提,探究可行性的改进策略,解决问题,实现耕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国景,罗其友.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挑战与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6):9-15.

[2] 肖英军.新形势下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优化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9):79-81.

[3] 柯新利.关于耕地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考[J].中国土地,2023(9):28-31.

[4] 高乐,姚凤桐.生态文明背景下内蒙古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7):18-23.

[5] 杜辰,刘涛,黄大全,等.中国空间规划耕地保护指标分配和优化——以2006—2020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5):1240-1261.

[6] 孔祥斌.休养生息制度背景下的中国耕地保护转型目标框架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3):1-12.

[7] 韓杨.中国耕地保护利用政策演进、愿景目标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22,38(11):121-131.

[8] 刘蒙罢,张安录.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及优化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12):19-28.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