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强 文源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根手指的外形特点、性格特点与作
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学习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表达方法。
2.能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
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3.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得到启示。
4.学习建立“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并在积极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发展思辨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主学习,读懂文本理要点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天天带着,天天看着,天天用着,十分熟悉,片刻不离,那么作者笔下的手指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看看他眼中的手指和我们眼中的手指都有哪些不同,他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手指》。(生齐读课题)
二、提纲挈领,梳理要点
1.趣味互动,认认手指。
(1)看看手指,动动手指,认认手指。
(2)画画手指。伸出手掌,贴在学习单背面的空白处,画出自己手指的轮廓。
2.重点朗读,明确任务。
(1)重点朗读,质疑激趣。
课文的第1自然段,丰子恺先生总写了自己
对五根手指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①教师引读,加重语气,提示关键词:“各有不同的——”“各具不同的——”“各有所——”“各有所——”
②重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姿态、性格、长、短)
“长”是什么意思?(长处)“短”呢?(短处)
(2)组织自学,驱动探究。
依据学习单,整理预习成果。(见表1)
(提示:限时2分钟,依据文本进行适当概括。)
(设计意图:以趣味互动,引起学生对手指的关注。抓住关键词朗读第1自然段,使学习任务十分清晰,为自主探究做好了铺垫;依据学习单整理预习,梳理要点,一是培养学生浏览、提炼与概括的学习能力,二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重点,为后续的交流做准备。)
板块二 文本赏析,感知手指“长”与“短”
一、品味“拇指”
1.关注姿态。
(1)丰子恺先生是怎么写拇指的形态的?读
一读。
(2)用一个词来形容拇指的形态,你会用哪个词?(丑)
2.发现性格。
(1)梳理作用。
①拇指是怎样的性格呢?(吃苦耐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作用)
②那拇指都干了什么活呢?(扶琴身、抵住水、按住血、顶重物、翻書页、揿电铃、打招呼、搔痒痒)
③概括:拇指干的都是什么活?(重活、力气活、不讨好的活)
(2)发现性格。
你觉得拇指是一种怎样的性格?(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3)提出概念思维。
我们把看得见的叫“现象”,把看不见的叫“本质”,从作用中看性格,这就叫“透过现象看本质”。
3.总结“长”“短”。
拇指的长处是什么?(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短处又是什么?(不美、丑)
二、品味“食指”
1.关注姿态。
(1)食指姿态怎么样?课文怎么写?
(2)“窈窕”是什么意思?“不如其他三指窈窕”什么意思?
(3)同样用一个词来形容食指的形态,你会用哪个词?(不美)
2.发现性格。
(1)提炼方法。
性格没有直说,要发现和概括,从哪里去发现呢?(看作用)
(2)梳理作用:推笔杆、探危险、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
这些是什么活?(冒险的活、复杂的活、技术活)
(3)发现性格。
从食指的作用中,你认为食指具备怎样的性格?(勇敢、机敏)
(4)强化概念思维:对,透过现象看本质。
3.总结“长”“短”。
那食指的长处是什么?(勇敢机敏)短处呢?(不美)
三、品味“中指”
1.关注姿态。
(1)浏览课文,画出描写中指姿态的句子。
(2)抓住关键词,感受中指的姿态美。
①什么是“无如”?(没有人比得上)
②什么是“堂皇”?(“堂皇”用在相貌上,就是端庄气派、相貌堂堂。)
③丰子恺先生还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中指的相貌。(曲线优美)
2.发现性格。
(1)练习概念思维。
怎样去发现中指的性格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作用看性格。)
(2)组织交流。
中指干什么活?(不干活)中指的性格呢?(华而不实)
3.总结“长”“短”。
中指的长处是什么?(美)短处呢?(华而不实)
四、品味“无名指和小指”
1.关注姿态。
无名指和小指,丰子恺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写了。他们的相貌怎么样?(体态秀丽)
2.发现性格,运用概念思维。
(1)梳理作用: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掏耳朵、抹鼻涕、奏管弦、作兰花。
这些都是什么活?(巧活)
(2)发现性格:
那无名指和小指是什么样的性格?(讨巧)
3.总结“长”“短”。
他们的长处是?(秀丽)他们的短处是?(能力弱)
五、回顾总结,发散思维
1.启迪思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长得最丑的干活最多,长得最美的干活最少;长得越丑干活越多,长得越美干活越少。
2.引申思考: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不能以貌取人,不要被外表所蒙蔽。)
3.辩证思维,补充说明:
(1)上述情况并不是绝对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既漂亮又干活多,你能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吗?(老师、妈妈)
(2)我们该怎样做人呢?(既注重仪表美,又注重心灵美。)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依据学习单进行交流,逐步将学生的学习由关注手指形态和性格引向深度学习,从“提出”到“强化”,从“练习”到“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概念式思维逐渐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并加以尝试运用,从而使课堂成为了思维训练的课堂。)
板块三 交流互动,依托文本练思维
一、认识丰子恺心中的手指,获得启示
1.丰子恺先生“最爱谁?”。
你觉得丰子恺先生最爱谁?为什么?
文本要点:
(1)“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2)“手指上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联系生活,升华理解。
(1)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像手指的人?他
(她)是谁?他(她)像哪根手指?
(2)丰子恺先生只是在写手指吗?他想表达什么观点?(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紧紧团结在一起,就能形成巨大的力量。)
(3)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人群的全体”指的是谁?(家庭、学校、国家)
3.总结梳理,学习表达。
(1)丰子恺先生想说明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团结就是力量)
(2)丰子恺先生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用手指来类比)
(3)有观点,有依据,这就叫“有理有据”。
二、发现自己心中的手指,表达思维
手上的五指,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讨厌谁,又为什么?请用以下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要好好夸夸你!
,我要好好批评批评你!
三、从另一个角度看手指,发散思维
想知道老师的观点吗?老师喜欢谁?
1.情境创设,激发思考。
(1)欣赏视频,感受手指之美。(播放手指舞视频)
(2)以疑促思:哪根手指美?(都美)它们的美是怎么来的?
(学习、练习……)
(3)提出观点:缺点是可以改变的,短处是可以弥补的,只要你愿意去想,愿意去为之付出努力,谁都可以是最美的。
2.布置作业,提升能力。
(1)完成习作“谁都可以是最美”,要求有理有据,语言风趣。
(2)推荐阅读:《缘缘堂随笔》。
教学评析
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核心素养中强调了“思维能力”,学习任务群中提到了“思辨性阅读与创意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脑子动起来,想法多起来,思维活起来。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初衷而做出的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本节课在设计上,板块十分清晰,总体来看,主要分为“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和“创意表达”三个部分。
“文学阅读”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整理学习任务单,引导他们关注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达到夯实学习逻辑起点的目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考虑了多个方面,如“姿态”“性格”“长”“短”和“喜欢程度”等,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关注了思维支架的搭建,为后续的思维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思辨性阅读”体现在板块二“感知手指‘长与‘短”中。教师着重培养基于大概念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学生首先观察每一根手指,注重看姿态与作用,然后转向性格等更抽象的层面,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以阅读促进思考的思维状态;其次,基于大概念的思维方式建构是通过“提出”“强化”“练习”和“运用”等逐步深入的步骤来进行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使概念式思维逐渐深入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三是综合梳理与发散,教师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陷阱:“长得越丑干活越多、长得越美干活越少”。一方面,根据之前的学习和文本,这个结论似乎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这个结论又是片面的,经不起推敲。而这节课设计的高妙之处在于教师创造了这种矛盾,学生谈论身边“既漂亮又干活多”的人,在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思维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创意表达”主要体现在板块三中。此环节中,教师设置了“丰子恺最爱谁”“你最爱谁或者讨厌谁”“老师喜欢谁”三个话题,每个话题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意义。“丰子恺最爱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团结;“你最喜欢谁或者讨厌谁”是为了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特点,即“个性”;“老师喜欢谁”是为了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即“谁都可以是最美”和“努力造就美”。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可以通过努力塑造自己的美。
以上三个板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内涵丰富,有趣有质,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训练,促进了学生言语、智能、品格的综合发展和提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课的“思维能力”训练并不是无序和无源的,而是基于大概念建立的。根据“深度学习”和“基于概念的教学”相关理论,只有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迁移,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而帮助学生建立大概念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设计中,教师敢于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事物的本质往往会透过现象表现出来”这一大概念,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贯穿整个课程。在这个思维能力训练的指导下,教师不仅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例如,在“丰子恺先生最爱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像手指的人?他(她)是谁?他(她)像哪根手指?”和“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人群的全体指的是谁?”等多个角度思考。此外,在处理“丰子恺先生只是在写手指吗?”这个环节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了“有理有据表达观点”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课堂对话和课后作業安排练习,以促进方法的迁移。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航空港区科技一街小学/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基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