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霞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学习理念。该理念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通过具有关联性、递进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终的目标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目前,“碎片化讲解、浅层性学习的现象”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基于此,我以人教版Unit 9 Section B Reading Sad but beautiful这节阅读课为例,探讨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推理、判断、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思维能力,提高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会做事”“能做成事”“懂得做正确的事”,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分析文本,凝练主题
Sad but beautiful是一篇人物传记,该篇文章是人教版(全一册)Unit 9 Section B Reading部分。这一单元主题是“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音乐和电影(Music and movies)”是本单元的核心话题。该单元分为A和B两部分。Section A以2个听力、1个对话和1篇阅读语篇构成,运用定语从句来表达人们对音乐方面的喜好。在Section A的基础上,Section B进一步拓展话题,包括2个语篇,一个以听力的形式呈现Ali参观Michael房间并对房间里的cool things展开谈论,表达对于衣物、作家、电影的爱好;另一个阅读语篇就是Sad but beautiful这篇文章,介绍一代国乐大师阿炳传奇的一生和他的二胡音乐,他虽命运坎坷,仍热爱音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了解音乐创作的中国旧社会贫困百姓苦难的背景,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学习运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基于语篇的分析,凝练本单元的主题意义为“Express beautiful music and movies,enjoy the beauty of art (发现音乐和电影之美,享受艺术之美)”,确定本课时子主题为 “Taste music,experience life (品味音乐,品味人生)”。
二、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预测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Sad but beautiful讲述了国乐大师阿炳命运多舛的一生和他的音乐瑰宝。如果学生不了解二胡和民乐《二泉映月》,不了解阿炳当时生活的年代,不了解一代音乐巨匠心酸凄苦的一生,就不能品出文章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品出《二泉映月》乐曲的悲怨、抗争、凄美和豁达。1.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语篇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回忆自己认识的中国乐器有哪些,自己还听过哪些中国著名的民乐。教师可以展示部分中国乐器的图片,播放中国民乐乐曲片段的音频,从视觉和听觉丰盈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欲望。2.引导学生读前预测。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配图,向学生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Whos the man? How does this picture make you feel?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结合图片所见,进行联想、猜测。不管学生预测答案是否正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开启了思维的闸门,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输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联想进行阅读验证,寻找答案,解疑释惑,这种“探秘”的思维过程可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与文章产生共鸣,与直接阅读效果会很不同。3.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文章的第三段讲述了阿炳超凡的乐器技艺让他闻名于世。文章的最后一句“Its sad beauty not only paints a picture of Abings own life but also makes people recall their deepest wounds from their own sad or painful experiences.”为什么这个乐曲会深深触动人们,揭开人们疼痛的伤疤。这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阿炳创作这首乐曲的年代。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當时的旧中国正值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的场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阿炳,用音乐诠释了对现状的不满与愤怒。一曲《二泉映月》,不仅听到阿炳对苦难的倾诉,也让我们听到那个年代百姓的声声哭诉。
(二)梳理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1.梳理语篇的线索结构。线索是语篇的脉络。抓住文章的线索,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篇的主题和逻辑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语篇的线索结构,把握文脉,教师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活动一: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Which one do you choose?初读课文,让学生捕捉语篇的结构,思考并选择。活动二:Skim and match the main ideas with each paragraph.让学生快速获取语篇各段的大意,捕捉精髓。2.分析语篇的文体及语言特点。不同的文章体裁决定了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叙述类的文章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属于记叙文体。阅读人物传记类的文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出生年月、主要事迹、人们的评论等方面的信息。为了让学生获取阿炳这个人物的生平信息,教师根据人物生平的时间轴,设计出“When?”“Where?”“What?”的表格,让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根据时间线索,学生了解到阿炳从年少成才到“瞎子阿炳”跌宕坎坷的一生:出生无锡——幼年丧母——父亲教授乐器——年少成才——父亲去世,生活穷困潦倒,因病致盲——几年后,无家可归——结婚之后,仍于街上卖艺。抓住文体的特征,关注人物传记的基本要素,学会概括提炼,学生就能读懂语篇的逻辑关系。
(三)品赏评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1.鉴赏“文化”和“品德”之美。学习文章第三段时候,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阅读活动:(1)What made Abing very popular during his life?(2)How many pieces of music could he play?(3)How does Erquan Yingyue become now?然后,再次让学生聆听韵律优美、意境深邃的《二泉映月》,体会曲中透出的含蓄、隐忍与凄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苦难并不能摧毁阿炳的意志及对音乐、对美的追求。2.批判的眼光进行判断与评价。文章对阿炳“因病致盲”只用一句话带过,为什么会因病致盲?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阿炳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思考阿炳“因病致盲”的原因,并让学生表达对阿炳一生的看法:What do you think of Abing?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到阿炳虽音乐天赋异禀,但是其父去世后,他沉迷享乐,挥霍无度,生活失检,染病致盲,生活穷困潦倒,流落街头。生活困顿,他逐渐清醒起来。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兼容并蓄,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之音,融入自己的音乐,用音乐喻古讽今。日寇侵华时期,他用音乐抨击社会的黑暗,用音乐支持抗日。他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味,是我国艺术的瑰宝。阿炳年轻时放荡失检,应该批判。后来尝尽人间冷暖,他面对动荡的社会,仍秉着坚韧的意志和对音乐的执着,用音乐说新闻的方式痛斥黑暗的社会。这个时候的阿炳是具有思想先进性的,其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四)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在学生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之后,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From the passage,we know a lot about Abing and his music Erquan Yingyue.Now a foreign visitor is interested in Abing and his music.He / she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it.Can you tell him / her more?活动二:Share the story about Abing with your parents at home.And record with video.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