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现在的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从新课标的要求,到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各方面都要求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放入生活中进行教学,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将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生活氛围中进行学习,最后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学习已有的书本知识。那现在的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生活性”都体现在哪儿呢?
一、生活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并且我们面对的是以形象的事物为基础去注意、思维和识记的低年级孩子,更要选择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
(一)书本内容:图画+故事
翻开如今的数学书,已经找不到小时候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循循善诱的蔬菜老师,可爱调皮的蔬菜学生以及生动有趣的故事。各种计算题也演变成“青蛙跳荷叶”“蚂蚁推箱子”“大象摘椰子”等有趣的过关题。以前的应用题变成了解决生活问题的小故事,并且在知识点方面也不都是“冷冰冰”的计算题,加入了很多生活知识。比如一年级的“比一比”:教材呈现的是几个学生在比铅笔、尺子的长短,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还有利用天平来称石榴和苹果的轻重。“分一分”是模拟了一个超市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分一分货架上的各种东西。二年级的“位置和方向”则是让学生观察小动物做操的场景,说出每只小动物的位置等。
(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现在的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視跨学科学习,数学综合实践内容就是其中之一。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每册数学书中都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丰收的果园”:巩固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知识点以及加减法的知识点;“快乐的星期天”:巩固24时计时法的知识点;“小小商店”:巩固人民币的知识,模拟超市购物场景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感性认识,课堂上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了知识后,再回到这样的模拟生活场景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感悟到数学知识最终是为了生活服务,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过程就是水到渠成了。除此之外,低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真实地落实到了课表中。本学年开始,一、二年级的课表中每周都会安排一节“综合实践”课,并且由数学老师任教。一学期安排两条综研线路:长线为一学期一个研究主题,短线可以和数学书上的综研内容相结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学习的是人民币知识,虽然人民币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现在网络发达,生活中都是手机支付,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知识较欠缺,导致一些知识点的学习非常吃力。我和学生一起商量确定了本学期数学综合实践的长线主题为:神奇的人民币,4个小主题分别是:人民币的产生和演变、人民币的种类和外观、人民币的正确使用、人民币的周边。这一长线主题的学习研究首先是帮助学生将课本中学生容易搞混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民币的大小比较和换算等)牢固掌握。其次是关于生活中如何付钱问题,按以往单纯书本中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系列的“欢乐购物街”“我是理财小达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多次体验付钱环节,熟练掌握这项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此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还拓展了很多课外知识,比如认识了中国古代的货币,其他国家货币的名称外观以及货币的换算等。本学期通过数学综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人民币的产生演变、外观,再到正确使用,以及拓展了外币以及古代钱币的认识,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全面的认识以及能够正确使用它。这也是将生活中的数学拿进课堂,课堂中的知识放进生活,将生活与数学再次紧密相连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背景和已知经验出发。所以像这样的内容,学生学起来都是比较愉悦和容易接受的,因为这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并且是有一定的情感基础的。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呈现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这样的数学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低年级数学的生活性,也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
二、生活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现在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那作为一线老师在重要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处处体现生活性。
(一)导入,从各种情境入手
现在的上课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单刀直入,而是通过各种情境进行慢慢地渗透。体现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通过生活进行导入。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再把它拿出来学习,这样的导入是有效的,并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如“认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一课,这两种图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学情前测我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基本都能认出来。所以我在执教时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生活图片中找平面图形来导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任务,从生活场景出发
数学新课标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所以如果内容合适,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带有童话色彩的生活场景。
比如“认识钟表”一课,我就将整堂课融入了一个“钟表王国”。从“钟表王国”的第一位接待员“钟弟弟”身上先认识钟表的简单构造,以及学习“整时”。然后跟着“钟弟弟”去“龟兔赛跑”的现场看选手开始以及到达的时间来巩固“整时”这个重点知识。接着看观众到场的时间来学习“大约几时”这个难点知识。由于孩子们一直沉浸在这个带有童话色彩的“钟表王国”中,所以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而且投入程度也很高。在学习完这些知识后,我就让孩子们跟着“钟弟弟”去认识“钟表王国”的其他人了,也就是让他们欣赏生活中的钟表,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然后在欣赏钟表的时候不忘记提醒孩子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这样让他们时刻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其中,我设计了两个时间一样的挂钟和电子手表,让学生发现时间一样,但是表示的方法可以不一样(10时和10:00),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另一个知识点。数学最终是要用到生活中去,成为人们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钥匙,所以在学习了新内容后一定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比较直接地认识数学的巨大作用。在学了“认识钟表”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看时间说一句话”的环节,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另外的一个延伸就是对于“珍惜时间”的教育,也是一个童话场景,小鸡和小猪在相同的时间却做不一样的事情,让孩子们分辨谁对谁错,最终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三)练习,延伸到真实生活中
练习课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讲题、批改题目,这样的刷题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变成了做题的机器。而且这样的学习也是事倍功半,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累。如果将练习课回归生活,和生活衔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真实地解决生活问题,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以致用。
二年级上册学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后有一节练习课,这节课可以将书上的题目和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合适的数学问题,再一起合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数学书第66页第1题:在( )里填上“厘米”或“米”。书上的图片有:床长2( ),粉笔盒高8( ),黄瓜长20( ),红旗杆高15( )。这些来自生活中的题目,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室或家里选择合适物品的高度或长度进行测量,记录下来后形成类似第一题的题目,然后小组内互相回答对方的问题。这样的操作环节,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出题人和答题人的成就感也更高。接着,再从学生测量的结果中选取合适的长度进行比较,就形成了书上的第二题。这样行云流水的操作,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的确来自生活,数学知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提高,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长度单位的知识点,也提高了实际测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量感、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生活性,体现在课堂之外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意观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教授一年级数学时,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后,在一次课外活动时,有两个学生突然把我拉到了一个走廊,让我看地上的地砖。一个学生问我:“这是什么形状(五边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图形的名字,而是让他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条边,然后告知学生有4条边的平面图形统一称为“四边形”,之后引导学生得出“有几条边的图形就叫几边形”。这个知识点其实是二年级上半学期学的,但是经过这么一个巧合,学生就已经初步将这个数学知识学会了。
在一次小组口算比赛后,我将一些小奖品发给二年级的数学组长,让他分给组员。组长当然都是很公平的,每个学生分得都是同样多,然后我观察他们的分法,突然我的脑中想到了后面即将学习的“认识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这里的分奖品不就是生活中的除法吗?于是,我先告诉学生这样“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我让学生各自展示了他们的分法。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两个两个地分,最后平均分完后,让组长再次描述平均分的过程,也让组员监督组长分得是否公平正确。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旦碰到适合学习的机会就要抓住,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乐于在这样轻松的生活氛围中学习,学習效率也高。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这样有效果的数学教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但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概念,留有一些感性认识,理性系统的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解决,掌握数学知识后再去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低年级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性,在教学时要充分用好生活性的教材,设计好生活性的课堂,在生活中抓住每个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从生活出发,从数学出发,边生活,边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