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铸基,守“言”出“魂”

2024-05-08 23:20马丽
师道·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文字字义字形

马丽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不仅仅是能够阅读“文言”之基,更加是想能够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此来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于段玉裁先生《广雅疏证序》中提出的“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的理论,根据“以字为本”的根源和起点,同时结合铸魂工程,我们探索以古文字学为根基,积极探寻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又能牵藤引瓜带出中华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之魂,提高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笔者试行研究了以古文字为本,以智慧课堂为依托,以创造教育为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铸创造之本,本于“溯源”

自甲骨文始,中华五千年的汉字积淀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核之魂,在文字里面,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通过探求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来唤醒初中生对于文字的兴趣,拉近汉字古今的距离,尤其在探求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方面,智慧课堂中教学软件的使用,如“有道语文”“汉典”等中的字形演变和形似字的区别等,可以最直观地帮助我们去触碰古文字的源头,去触摸当时古人思维中的智慧,更加会帮助我们教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古文字字形、字义的能力。如在《河中石兽》一文中,文中“临”象形写法,右边是一个人,左边是眼睛,下面是三滴水滴,意为俯视查看,现代汉语成语“居高临下”也与此意义有关,现代汉语中“莅临”的用法只能限于上级对下级,也来源于此。由此,古代汉语的象形之态、古今之义就已打通,学生自会形成深刻印象。

二、铸创造之生,生于“归纳”

文字的发展自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字形在变化,字义也发生变化。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同样是文言学习很重要的部分,刻板麻木的背诵方法已经过时且低效。在溯源激趣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学生们通过追溯其字义的发展变化来强化认识、对比归纳。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舍去”之“去”,溯源其象形字作,意为两人相背而行,在文中的意思为“离开”,今义为“到……地方去”;《河中石兽》“阅十余岁”之“阅”,在文中的意思是“经过”,溯源其写法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具数于门中也”,意思是将家庭功名尽数记载于大门的门板,以便浏览。由此本义衍生的“阅览”“审阅”引申发展为“阅历”“经过”不难理解,学生亦可以理解性把握。

三、鑄“言”为“文”声,守“言”出“魂”

1.称谓语。称谓语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比较容易忽略的角落,但恰恰是它们会提示我们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比如,在《卖油翁》一课当中,除了明白了“熟能生巧”“谦逊”等道理外,我们亦可以从“翁”和“公”两个名称的对比中发现一丝文学形象的意味:“公”指对男子的尊称,“翁”指老头,从字义的解释上我们不难看出“公”身份地位之尊贵,“翁”之说法之平民和随意,但也恰恰是这两者不同的称谓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陈康肃公心胸还是比较大度的,这也是提供给学生们一个价值观目标——无论身居何位,谨记做人要谦虚、大度:这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魂。文言文中的自称、他称等,都蕴含了部分文化之“魂”,有些自称,如“吾”“我”“余(予)”“孤”等,“余(予)”为谦称,表示谦卑的意思,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孤”就具有明显的身份指向性,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是通称,不具备尊称、谦称的意思。这些自称性的文字表面,都给我们提示了具体的文化之“魂”。

2.语气词。文言文中个别词所体现出的文化之“魂”还体现在语气词。语气词的运用是学习理解文言文文化内涵和文学形象不可忽视的财富,其范围之广、分类之细微具体,可以让我们在品析文言文时发现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感受当时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人文信息之“魂”。如《爱莲说》中“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噫”一词,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的“矣”,表达了很强烈的叹息意味,也表达了作者对爱菊之人很少的叹息、对爱牡丹之人太多的无奈和对自己爱莲的高洁傲岸品行和节操的坚持——作者的价值导向就显而易见了。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古文字字义字形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