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审视及纾解策略

2024-05-08 13:31:21初金哲周丹王春来
北京青年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观

初金哲 周丹 王春来

摘 要2023年“孔乙己文学”横空出世,经由网络发酵后在小镇青年群体中广泛流传。“孔乙己文学”现象风靡流行的背后离不开小镇青年的推波助澜,小镇青年从文学人物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身面临的“就业难”的现实窘境。现如今,小镇青年“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热点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深入剖析“孔乙己文学”现象背后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特征表现,进而对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并从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和个人等五个层面科学合理地制定纾解策略,推动小镇青年就业由“难”转“易”,由被动变主动,进而全面促进小镇青年充分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小镇青年;孔乙己文学;就业观

青年“懒就业”“慢就业”现象已然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和痛点难题,这些现象表明“就业难”问题仍然显著突出,依旧是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积极为促进青年充分高质量就业把脉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从媒体综合报道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小镇青年數量已达2.27亿人,是一、二线城市青年人数的3倍以上,这样数量庞大的就业人群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窘境急需有效化解。

小镇青年是指出生在三、四线及以下的县城、乡镇,在老家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会周边城市打拼的青年群体。 2023年“孔乙己文学”在互联网迅速蹿红,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加持下持续发酵,一度成为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热门网络平台的热搜词条和热点话题,其视频作品的热度至今仍高居不下,“孔乙己文学”在青年群体中产生较大影响并引发青年群体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共鸣。小说中孔乙己从未离开过鲁镇,鲁迅有五篇小说故事均发生在鲁镇,鲁镇虽是虚构出的地域,但何尝不是“小镇”的缩影,因此,“孔乙己文学”现象的产生对小镇青年的影响更为深远。2020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以“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勉励中国万千平凡的奋斗者,鼓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卓越的追梦人。小镇青年见证过父辈的艰苦生活,感受过时代的更迭变迁,经历过乡村的宁静致远,感受过城市的喧嚣热闹。他们对于职业的目标定位和要求较高,更加渴望通过学历提升和个人努力获得理想的生活。现今“孔乙己文学”现象在社会中风靡流行,小镇青年对于孔乙己“穿长衫”与“站着喝酒”形成的鲜明反差展开激烈讨论和深刻反思,这一现象映射出当下小镇青年努力读书提升学历与现实生活残酷竞争的心理落差,导致小镇青年在破防和重塑中艰难徘徊。“孔乙己文学”现象的最初呈现便是网友关于就业问题的观点表达和随意吐槽,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小镇青年群体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屏障,需要以“孔乙己文学”现象反思小镇青年“就业难”的具体特征表现,通过对小镇青年“就业难”问题进行全面审视,最终制定出解决小镇青年“就业难”问题的纾解策略,推动小镇青年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 “孔乙己文学”现象背后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特征表现

“孔乙己文学”是指当代青年通过模仿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的话语方式和人物特征,表达对当前“学历贬值”“就业难”“压力大”的自我嘲讽,对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间巨大落差的精神失落,是一种流行于网络世界和青年群体中的新现象。“孔乙己文学”现象的背后是小镇青年“就业难”窘境的真实写照,小镇青年能够运用“孔乙己文学”展现“就业难”背景下其个人的特征表现,将“孔乙己文学”用作抒发和宣泄情绪的表现载体,通过“孔乙己文学”阐述“就业困难”的窘迫事实,质疑“学历教育”的价值意义,作为“能力弱化”的自我嘲讽,表达“期望落差”的困惑无奈,当作“寻求认同”的身份标签。

(一)以“孔乙己文学”阐述“就业困难”的窘迫事实

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较上年增长21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攀升,就业难问题已经从单纯的就业问题上升为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小镇青年受到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诸多限制,对于就业薪资的要求和理想生活的期待更高,但现今“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逐渐成为摆在小镇青年面前的就业难题,无论是返乡就业还是留在大城市就业,“就业困难”都是小镇青年必须面对的窘迫事实。正如孔乙己的形象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他们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当时的科举考试人数较多且难度极大,导致孔乙己在内的大部分读书人难以实现人生理想。这种考试压力与当下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困境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科举考试需要府县之试开始,经过五轮考试方能成功,现今求职就业也需要经过简历初筛、笔试和面试等多个环节才能录用;科举考试上岸人数少、参与人数多,现今小镇青年求职就业岗位数量少、同辈竞争大。因此,小镇青年经常以“孔乙己文学”去分析阐述“就业困难”的窘迫事实,这种暗喻和反讽为“孔乙己文学”附着了更加丰富的深层次含义,既起到推动“孔乙己文学”出圈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显现出小镇青年对“就业难”现状的清晰认知。

(二)以“孔乙己文学”质疑“学历教育”的价值意义

小说《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第一次出场便以“穿着长衫”的形态登场亮相,但其“站着喝酒”的行为却与穿着显得格格不入。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长衫”是一种上流社会或知识分子的身份象征,“穿着长衫”则说明孔乙己是以读书人的身份自居。 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在酒馆站着喝酒的群体大部分是没钱、没身份、没社会地位的人群,“站着喝酒”展现出孔乙己现实生活已经陷入糟粕不堪的窘境。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形象直观体现出当时部分读书人受到身份和思想的禁锢,宁可生活过得贫困潦倒,也不愿意放低身段和姿态从事劳动改变自身处境。经过互联网的持续发酵和传播,自媒体和官媒的争相评论,“孔乙己文学”现象已然出圈,小说中的各类话语和词语被赋予新的内涵定义,其中“长衫”被赋予“学历教育”的新含义,“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则与接受过高等教育却不愿低头面对现实生活的小镇青年非常相似。因此,小镇青年以“孔乙己文学”表达对读书价值的质疑和学历贬值的不满情绪。令“孔乙己文学”出圈话语的便是“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这句话深刻表明由于就业大环境的不理想和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加,小镇青年对于学历教育和就业机会供需失衡现状的不甘和无奈,身陷消极负面情绪之中,进而对“学历教育”的价值引起质疑。

(三)将“孔乙己文学”作为“能力弱化”的自我嘲讽

文学人物孔乙己的形象体现出一种不甘于接受现实却又无力改变,人生充满各种纠结和各类矛盾的现实写照。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这里面不仅体现出孔乙己不甘心接受残酷的现实,也体现出孔乙己不具备改变生活的能力。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小镇青年想要与命运抗争,突破重重阻碍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但却不得不面对缺少解决问题能力的现实问题。孔乙己“穿着长衫”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科举及第、高中状元,同理,小镇青年学历的高低也并不能直观反映能力的强弱,想要实现理想抱负或追求心仪岗位需要具有达成目标的能力,才能最终扭转局面成功上岸。显然,孔乙己选择“站着喝酒”已然表明其不具有破局的能力,同理,深受就业困惑侵蚀的小镇青年亦无法满足理想岗位需要的能力需求。因此,二者虽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有异,但面临的境遇却颇为相近,均缺少改变全局的核心能力。小镇青年将“孔乙己文学”作为对自身“能力弱化”的自我嘲讽,例如他们用“读书让你的眼界变开阔,所以你不满足现状,可你却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来体现其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自我嘲讽。又如他们留言“读书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发现那个世界遥不可及,深重的无力感”,更加直观表达了小镇青年对于个人能力与人生理想间巨大差距鸿沟的自我审视。可以看出,小镇青年虽然对职业和人生有规划要求,但却在实现理想目标的能力上陷入困顿自嘲。

(四)借“孔乙己文学”表达“期望落差”的困惑无奈

孔乙己宁可选择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也不愿褪去长衫与短衣帮一同喝酒,表明孔乙己对读书人身份的重视。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大多数读书人过着清贫的生活,读书人应有的身份地位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存在较大落差。孔乙己对读书人身份的看重使其对短衣帮的身份产生鄙夷,但其站着喝酒的情形却又与短衣帮别无二致,这种鲜明的落差感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深刻,让孔乙己这个文学人物更具悲情色彩。小鎮青年努力读书提升学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随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日趋增长,具有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学历的小镇青年数量也持续攀升,就业市场对于求职人员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导致小镇青年理想中的就业场景与现实的就业情况出现鲜明反差。小镇青年难以接受毕业后无法找到心仪工作的事实以及面临的就业境遇与孔乙己在酒馆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形象颇为相近,都表现出一种期待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巨大落差感。小镇青年常常借用“孔乙己文学”表达自己对就业面临的“期望落差”的困惑无奈,例如他们经常用“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 来表达对自身学历与职业不匹配的心酸无奈,同时,“三千块招不到一个农民工,却可以招到一个大学生” 更是将小镇青年的期望落差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读书求学过程中产生的高额支出与就业赚取报酬的低额收入形成鲜明反差,更加深了小镇青年对于就业期望的落差感。

(五)将“孔乙己文学”当作“寻求认同”的身份标签

孔乙己的形象是一类人群的缩影。这类人群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在一次次科举考试中耗尽精力和青春年华,最终仍不肯脱下长衫,卸下思想枷锁接受现实。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国内外就业环境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人们对稳定、旱涝保收的就业岗位趋之若鹜。“上岸”“铁饭碗”“升学”“国企”就像科举考试一样成为小镇青年争相追求的就业目标,然而招聘岗位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失衡导致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使小镇青年经常面临求职失利的尴尬窘境,但为了个人目标追求,他们继续选择“二战考研”“考编再战”“再来一年”直至达成就业目标为止。小镇青年以个人现今所处的就业处境和社会环境类比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群体所处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极易产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共情共鸣,于是常将“孔乙己文学”当作“寻求认同”的身份标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他们用“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将孔乙己所处年代的生活窘境转嫁到现实的就业窘境中,让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现状更加生动形象。小镇青年用“孔乙己”作为个人形象的代名词,不仅表达其渴望得到社会关注认可,希望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美好期望,也将其作为个人固有的标签符号,积极寻求具有相同境遇,身处相同环境的组织群体。

二、 小镇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审视

小镇青年人数是一、二线城市青年人数的3倍以上。 由此可见,小镇青年在青年群体总数中占比较大,小镇青年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困难问题,不仅仅是这一群体的单一现象,更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重新审视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深入剖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小镇青年个人能力与理想职业差距显著、价值追求与就业市场偏离脱轨、自我认知与职业目标大相径庭、就业心态与求职压力持续叠加、身份标签与机会选择供需失衡等五个方面客观阐述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一)“缺失显著”的数字能力与理想职业差距显著

封建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体现往往是指对于“四书五经”知识的掌握,孔乙己虽是读书人,但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终其一生都未考取功名,这侧面反映了孔乙己对于“四书五经”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不够熟练,其个人能力与所期待的金榜题名差距显著,现如今,小镇青年也同样面临着数字能力较弱的现实问题。小镇青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一群体的产生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小镇青年具有勤奋刻苦的特质,所以近年来“小镇做题家”“乡村振兴主力军”“小镇读书家”等别称都是对小镇青年勤奋刻苦特质的描述。小镇青年希望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命运,他们将提升学历作为今后改善生活的救命稻草,随着知识积累的日渐增加,逐渐忽略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各行业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远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专业能力、通用技能和数字能力,其中数字能力已然成为今后各行业发展建设的必备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行业领域数字化发展进程逐步推进,“数字化”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能力正逐渐从专业能力转变为通用能力,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将具备数字能力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由于部分小镇青年生活和成长环境位于乡村和县区,相较于一、二线城市,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技术落后且数字基础设施欠缺。同时,由于小镇青年家庭环境往往并不富裕,所以,其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的年龄较大、频次较少,相关地域学校开展数字教育的起步较晚、发展较缓,以上诸多因素制约了小镇青年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的培养。因此,小镇青年的数字能力水平与理想职业的现实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能力也成为造成小镇青年“就业难”现象的影响因素。

(二)“成功上岸”的价值追求与就业市场偏离脱轨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更成为历代读书人为之奋斗的毕生追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直观反映了读书人在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孔乙己便是深受此类思想蛊惑并坚定信念的“读书人”。虽然伴随时代变化和教育普及,此类观念逐渐淡化并发生改变,但仍然是禁锢部分小镇青年的思想枷锁。小镇青年对于“上岸”的目标追求远高于其他群体。这里所说的“上岸”是指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以及研究生学历。受到家庭观念的影响,小镇青年的父母所处年代,知识分子、公职人员以及国企员工的待遇有保证、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因此,小镇青年家庭幼时起便灌输努力“上岸”的就业观念,“成功上岸”也成为多数小镇青年对于职业目标的理想追求。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均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私企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每年应届毕业生去往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攀升,2023年,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同比增长67万人。 与此同时,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要协调各方力量全面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在政策的指引下,民营企业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更大身位,能够为小镇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如今,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较大转变,“上岸”是就业唯一选择的时代已然离去,就业市场中各行业、各领域可选择性愈加丰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各行各业同样能够为小镇青年提供高额的回报、稳定的工作和展示的平台。小镇青年追求“成功上岸”的保守观念偏离了就业市场的正确轨道,成为造成小镇青年“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与职业目标大相径庭

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群体,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牺牲者。他尽管读过书能写得一手好字,却对抄书的工作漫不经心,甚至顺手牵羊偷雇主的笔墨纸砚。他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看不起“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却在生活的处境上不如短衣帮。他仍旧对不切实际的仕途抱有期待幻想,最终惨淡收场。这无疑是孔乙己对自我认知模糊的体现,这一现象在小镇青年群体身上也有所体现。《老子·道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小镇青年对于职业的目标定位存在从众跟风、随遇而安、无欲无求和盲目自信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小镇青年对于自我认知的“模糊不清”,缺少对于自我能力、兴趣、性格以及价值观的充分认知。自我认知“模糊不清”,是造成小镇青年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确、不契合的重要因素。小镇青年对于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尤为重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其职业目标的定位过于宏观。例如,小镇青年注重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研究生等就业选择,但其对于具体的报考岗位、地域、专业等思考较少,在选择报考时往往会听从父母、朋友、老师的建议,却少有运用科学的测试方法进行自我探索,进而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就业选择。小镇青年由于受到亲缘和地缘的影响,其自身对于学有所成后逃离偏远家乡进入繁华城市生活工作具有较大执念和渴求,但进入城市后,小镇青年的视野和眼界日渐开阔,城市的就业机会、可选性和多样性远远多于乡村,对于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选择,小镇青年却又显得犹豫不决。他们中的部分群体从众跟风进入到热门行业,部分群体随遇而安频繁更换就业岗位,部分群体无欲无求佛系选择就业岗位,部分群体盲目自信选择与其自身不相匹配的就业岗位。上述就业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严重缺乏自我认知的外在表现。因此,小镇青年“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是导致其无法准确定位适合自身职业和岗位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小镇青年难以找到适配自身就业岗位的主要原因。

(四)“不甘人后”的就业心态与求职压力持续叠加

封建社会时期,读书人对于考取功名的追求近于狂热,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群体更是在科举考试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仍旧一意孤行执着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出人们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生活态度。他们无法逃离世俗的眼光,想要获得大展拳脚、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参与科举考试的人数与金榜题名的人数相差悬殊,导致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群体难以如愿上岸。小镇青年群体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心态与求职压力持续叠加的现实问题。小镇青年具有鲜明的勤奋刻苦、踏实本分的属性特征,他们成长和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及其下属乡村等地域,这些地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等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别,小镇青年亲身经历过乡村的艰苦生活,对比城市的繁华喧嚣,他们的就业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他们以“不甘人后”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在职业路径规划、职业发展定位、职业目标选择等多个方面均对自身提出较高要求,无论是致力于返乡就业建设家乡,还是前往大城市展现抱负,他们所选择的就业岗位均是能力要求较高、待遇福利较高、竞争压力较大、社会地位较高的岗位,因此,面临的就业失败概率也更大。“不甘人后”的就业心态导致小镇青年错过诸多优质的就业岗位和资源,使得部分就业岗位“内卷”现象更为严重,从近年来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人数持续提升,报考岗位和报考专业比例愈发失衡便可管窥一二。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实体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就业岗位锐减,部分行业人力已经被机器所代替,甚至部分行业和职业已然消失于历史的浪潮中,深受小镇青年追捧的考编和考研,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寻求的就业出路,众多人群选择边工作边备考,无形中加大了上岸的难度,增加了小镇青年的求职压力。因此,小镇青年在不甘人后的就业心态和持续提升的求职压力的双重叠加下,其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将更加严峻复杂。

(五)“小镇青年”的身份标签与机会选择供需失衡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意味着他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这层身份标签为其带来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将其架空在不属于他的阶级层面。长期将自己标榜在一个难以企及的阶级层面,导致孔乙己对于劳动工作的选择变得挑剔和谨慎,使其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各类劳动工作,最终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实际情况。身份标签的禁锢也使得小镇青年面临就业机会供需失衡的现实问题。“小镇青年”是这类群体的身份标签,其所代表的含义不涉及褒贬,仅仅是按照一定条件和要求而划分的青年群体。小镇青年的固有身份往往会影响其个人就业机会的选择,他们对于家乡和城市的情感具有矛盾冲突的特征,对于家乡小镇既希望彻底逃离,又渴望助力发展。同理,对于城市,小镇青年既希望扎根生活工作,又恐惧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这种矛盾心理是小镇青年独有的,与其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具有密切關联。进入新时代,小镇青年的身份标签逐渐演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城市高速发展的排头兵,甚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无疑是对小镇青年返乡就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但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导致小镇青年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以及企业技术岗更吸引小镇青年返乡就业,但毕竟需求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小镇青年的就业需求,对于乡村缺口较大的涉农岗位他们则就业意愿不强。与此同时,小镇青年前往城市就业更期待以高学历进入职场,追求与学历匹配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薪资报酬和发展空间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城市,中小微型企业的缺口较大,对于青年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但小镇青年们对此兴趣度不高,最终造成他们在就业中面临就业岗位供需失衡的现象,这也成为小镇青年“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 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纾解策略

在社会结构变迁和技术范式转变的共同作用下,小镇青年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市建设均需要小镇青年群体的推动助力,但碍于种种掣肘,后者也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就业难”问题,如不能妥善化解,将小镇青年的就业由“难”转“易”,由被动变主动,则会成为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因此,需要针对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现实问题,从国家、社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五个层面有针对性提出纾解策略,全面解决小镇青年“就业难”的现实困局,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国家层面:政策激励与产业扶持协同发展缓解小镇青年就业压力

国家富强需要小镇青年在各个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蓬勃力量,这就要求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小镇青年的就业问题,全面促进他们充分高质量就业。因此,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畅通纾解。首先,国家要从政策激励上下功夫,既要引导小镇青年返乡就业,扎根基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又要鼓励小镇青年前往城市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国家需要为小镇青年返乡就业提供政策性岗位和政策性引导,政策性岗位主要是针对乡村发展实际和小镇青年需求持续扩大“三支一扶”、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性岗位的选聘,政策性引导是通过高校和社会向小镇青年群体号召其去基层、去西部、去乡村、返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同理,国家需要为小镇青年前往城市就业提供政策性激励和政策性补贴,政策性激励是指为奖励在城市建设中各行业具有突出贡献的小镇青年,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激励小镇青年在城市工作中奋勇拼搏,政策性补贴主要是针对小镇青年在城市中的住房、保险、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补贴,让小镇青年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均得到保障。其次,国家要从产业扶持上下功夫,要健全完善创业孵化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场地、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侧重帮助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建设,促进其快速稳定发展,要针对各地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的措施办法,让龙头产业和先导产业带动瓶颈产业和小型产业,促进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规模持续扩大进而为小镇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缓解小镇青年就业压力。

(二)社會层面:舆论引导与氛围营造相互促进培育小镇青年正确观念

小镇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通过努力工作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加之其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更成为社会消费中的“新贵”,同时“孔乙己文学”现象盛行的背后也离不开小镇青年群体的推波助澜。由此可见,小镇青年对于社会各方面影响日渐深远,已然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社会层面畅通纾解。首先,社会要从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社会舆论对于小镇青年的影响尤为深远,要将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通过舆论引导,转化为小镇青年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通过各类影视作品、时事政治和重大节庆日制造热点话题,如以《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山海情》为代表的优秀扶贫、乡村振兴的影视剧集,其反映的均是大部分小镇青年前往家乡或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官方媒体要带动自媒体共同下场解读评论,制造“小镇青年建功立业”的热点话题,引起小镇青年群体间的广泛讨论,深化小镇青年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其次,社会要从氛围营造上下功夫,要将以黄文秀和张小娟为代表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干部事迹广泛宣传,在小镇青年群体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同时,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用小镇青年切身参与和投身奉献的实际行动培育小镇青年的价值观念。要在全社会中营造“理性就业”的环境氛围,通过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理念,引导小镇青年将理想抱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让小镇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企业层面:内部改革与文化塑造并驾齐驱优化小镇青年就业环境

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其中青年人才更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命脉。近年来,随着小镇青年人数的激增,他们对于企业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现已成为我国各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企业也是小镇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因此,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企业层面畅通纾解。首先,企业要从内部改革上下功夫,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数字化改革让企业焕发生机活力,在缩减部分企业岗位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就业岗位,这些新的岗位更青睐青年人才,这无疑为小镇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改革要对员工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薪酬激励制度,落实津贴分配制度,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提升小镇青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企业改革也需要对企业机构进行改革,将精简企业架构,畅通人员流动和晋升渠道,让小镇青年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减少非必要的工作管理压力,改善小镇青年的工作环境。其次,企业要从文化塑造上下功夫,企业文化关乎企业形象和企业发展,因此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要创造出大爱与小爱并存,尊重与信任并重,理解与包容共存,付出与回报对等的企业文化,通过打造视觉、行为、制度和理念四个方面,创造企业logo、口号和歌曲,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扩散,以优质的企业文化吸引小镇青年关注目光,引导小镇青年主动前往企业就业,为小镇青年提供良好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和和谐友爱的就业氛围。

(四)学校层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同频共振帮助小镇青年清晰目标

学校对小镇青年规划人生目标和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小镇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在小镇青年进入职场前,学校应为小镇青年提供必要的职业引导和就业指导。小镇青年知识的获取、行为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养成大部分来自学校的培养。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学校层面畅通纾解。一方面,学校要在职业规划上下功夫。要在学校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教育引导小镇青年自觉探索自我、探索外部世界、绘制职业生涯蓝图以及制定职业发展路径,让小镇青年在专业学习之初便能够明确职业目标。同时,在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中,要将职业规划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其中,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行业-专业-就业大赛等学术竞赛推动小镇青年主动制定职业规划,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名师和优秀校友开展职业规划类讲座,宣讲和分享拓宽小镇青年眼界,激励小镇青年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就业指导上下功夫。小镇青年面临“就业难”困境与其自身就业综合能力较弱有直接关系,学校必须全面加强对于小镇青年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系统讲述就业政策、就业流程、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就业知识,全面提升小镇青年的就业能力,同时,要全面摸排小镇青年的就业意向,为小镇青年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为小镇青年从企业选择、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直至签约开展全流程的跟踪指导服务,确保小镇青年能够顺利求职就业。

(五)个人层面:求职技巧与能力素质齐头并进提升小镇青年就业机会

造成小镇青年面临“就业难”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小镇青年的个人能力问题。小镇青年对于理想目标的要求往往要高于个人的能力素质,这就造成了小镇青年频繁就业失利碰壁的景象。同时,部分小镇青年对于求职技巧的掌握不够全面,在求职招聘中容易碰壁,难以达到录用标准,最终被淘汰出局。因此,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个人层面畅通纾解。首先,小镇青年个人要在求职技巧上下功夫,求职技巧是能否成功通过招聘的重要手段,小镇青年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校外的实践锻炼、企业的实习实训不断丰富个人的求职技巧,要通过不断地模拟训练提升自己的求职礼仪规范,熟练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的相关技巧,要学会运用各类校园就业网站、政府就业网站以及企业官网精准搜寻就业信息,要学会“一企一议”“因企而异”地制作符合不同岗位需求和企业要求的简历,通过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个人的求职技巧,提升自身就业机会。其次,小镇青年个人要在能力素养上下功夫,既要努力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素养,又要丰富实践提升综合能力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素养,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实践、活动锻炼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素养,其中,数字能力素养显得更为重要,小镇青年要积极参加数字技能培训课程、数字学科社团或组织、数字素养专题讲座,积极锻炼提升个人的数字能力,进而促进小镇青年充分高质量就业。

四、 结语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迈进的新征程中,需要小镇青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孔乙己文学”现象虽然在现实与虚拟场域广泛流行,但主流媒体仍要充分挖掘此类文学现象的正面价值,谨慎规避负面作用。小镇青年与“孔乙己文学”同频共振的主要因素在于其面临的“就业难”困境,因此,有效化解小镇青年的“就业难”困境有利于减弱“孔乙己文学”的消极影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从国家、社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等五个层面协同并进、共同发力,为小镇青年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多样的就业选择、良好的就业氛围和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扭转小镇青年面临的“就业难”困境,让小镇青年群体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The Examination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Youth in Small Towns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Kong Yiji Literature" Phenomenon

Chun Jinzhe Zhou Dan Wang Chunlai

AbstractIn 2023, "Kong Yiji literature" was born,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among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after being fermented by the Internet. Behi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phenomenon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i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uel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town. Young people in the town saw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y faced from the literary figure "Kong Yiji". Nowadays,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and then re-examine the realistic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itigation strategies from five levels: the state, society,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so as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from "difficult" to "easy" and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nd the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full a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of 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Key wordsyoung people in small towns; Kong Yiji literature; employment outlook

責任编辑 李秀萍

猜你喜欢
就业难就业观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88.1%青年与父母就业观有差异
科教新报(2018年12期)2018-07-12 23:32:16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影响
未来英才(2016年3期)2016-12-26 23:08:00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20:07:21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1期)2016-03-11 15:38:06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07-12-26 0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