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欢
摘 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展现空间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加注重在合作开放的全球化中谋取正当的民族权益,网络爱国行动更加积极主动;表现形式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成分占比逐步增加,爱国行为更为匹配爱国认知;心理状态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在从外显自尊向真实自豪转变,反向表达多是为了抒发正向情感。这些变迁启示我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未来应以复杂的全球化和加速的网络化为主要场域,应以言行理性化和实践指向性为主要方向,应以国家现代化和民众获得感为主要基础。
关键词:外显自尊;真实自豪;正向情感;反向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极端重视,不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同时,深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继续利用一些蕴含传统文化或当代政治丰富内涵的重要节日来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按照时代发展,参考国际经验,设立若干纪念日,完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颁布聚焦青少年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23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突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和儿童教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向制度化和法治化迈进,激励和增强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感。在此情境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正在发生总体上的积极变化。
一、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变迁的表现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变迁的主要表现是他们总体上更重视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展现空间,更具有理性化和实践性的表现形式,以及更富含自豪感和正向性的心理状态。
(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注重在全球化中谋取民族权益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自全球化开启尤其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青年大学生爱国问题上始终涉及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带来全人类意识的增强,这不同程度上会带来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和民族情感的弱化。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对其他国家的民族观念和国家理念进行指责,青年大学生在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物质丰富性和泛娱乐化的感官享受时,易失去深思的意识和必要的警觉,往往中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圈套,进而不自觉地滑入主要符合他们利益的所谓“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其实,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确有较强的基于国内发展成就的一种朴素的民族自豪感。当然也还可能有另一种情形,即叔本华认为的:“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此类青年大学生多是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失势者,他们或许出于保护自身长远利益的考量不方便向社会发泄,只能借助日益强大的国家之力向外发泄,这也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生发源之一。
同时,在系统观念的指引下,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未必意味着对全球认同的否定,他们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不意味着其缺乏全球意识和人类观念,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间未必是此消彼长、难以相融的关系,而是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的。爱国主义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意味着对自己国家的某种偏爱,否则就成为世界主义者了,但这种偏爱未必以损害外部世界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是完全可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的。当然,其中既有共生也有冲突。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总体上是开放包容的。全球化加深了民族交往,国家关系日趋紧密,相处中的矛盾和冲突往往也随之增多。但在处理分歧和国别比较中也可能有利于提升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在同各国交往中,民族凝聚力未必会减弱,反而可能在对比中有所增强。如今,不少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在开放的国际比较中逐步形成的。
新型爱国主义重塑了传统封闭狭隘的民族主义,使其更为积极开放地面向全球。中国既是不公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害者,某种意义上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由此在青年大学生中产生出积极的民族主义思潮。这一思潮較为显著的变化是从排斥到包容。如在中美贸易争端上,青年大学生中并未出现盲目抵制美货运动,反而是借此机会积极地配合党和政府的决策,审视自身的不足,努力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逐渐做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融合,民族情怀和天下情怀相融通,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提倡合作共赢、强调彼此理解、尊重他国正当权益的新型爱国主义让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上抛弃了极端狭隘、异常自私的言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注重在全球化中谋取正当的国家权益。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爱国行动更加积极主动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线下爱国言行逐渐转到网上,并通过网络助力线下爱国,这是爱国场域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典型表现。当然,他们并不局限于虚拟空间,还以行动落实其言论,变现其主张。但青年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在道德上时常呈现出异化的状态。一方面,网络的便捷自由化使青年大学生网民心理和行为上的随意性被强化和放大;另一方面,网络的少约束性使青年大学生将在线下可能受到约束甚至被谴责的言行转移到网上,这加速了网络言行异化,其中网络愤青尤甚,他们是网络情绪化爱国言行的主体,是在网络语境下情绪化表达爱国主义的青年群体,以有一定认知但认知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居多。须知,动物是知足而不知耻,而人往往是知耻而不知足,但网络减弱了知耻且放大了不知足。
同时,在近些年虚拟空间兴起的“网络出征”的文化现象中,作为民族复兴先锋力量的青年大学生网民积极通过网络手段反击敌对势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如在韩国乐天事件的最高潮时期,部分青年大学生网民不仅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还有不少青年发表自己制作的爱国歌曲、爱国视频,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剪辑制作的爱国宣传片。这些在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凝聚核心价值共识和深化国家身份认同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们还利用网络出征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以回击污蔑、甚至瓦解中国的消极言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自发组织的网络出征中不同程度展现出了有组织纪律性的主动爱国行为,加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他们作为抗疫生力军勇于担当的事实,都不断证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心态已然发生深刻的正向转变。
另外,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自信心的增长与公知影响力的走衰几乎与中国从传统纸媒转向互联网的过程同步发生,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试图通过新闻舆论、非政府组织支持、宗教传播、学术交流、教育赞助等途径对其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已告失败。2012年,青年大学生还曾用“你幸福吗”“感觉不会再爱了”表达对生活的某种失望之情,而到了2019年他们就喊出了“阿中哥哥,冲鸭”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用“C位”展示他们的责任担当和拼搏精神。在2019年的“港独”事件中,借助“帝吧网友”的力量,“饭圈女孩”用报纸键盘替换长枪短炮出征臭名昭著的“苹果日报”和海外平臺Facebook、Instagram等媒体。“新时代大学生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全方位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能在自发性的网络聚集中呈现短暂围观,更能在国家受到抹黑和诋毁时挺身而出。”他们有极大的创造和传播力量。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成分占比逐步增加
爱国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本能性的爱国主义,是指一个人爱国只是因其出生和成长在那里,这是一种盲目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它更多凸显人的动物性一面,彰显着一种客观层面的自我中心思维;另一种是反思性的爱国主义,是指以信仰真理为价值坐标,经过理性审思的,而非源自动物本性的盲目性抑或被他人强制的爱国,它更多是超越环境的精神主张。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看,他们往往有自发的爱国情怀,更多包含本能性的爱国主义,对国际上的不公平现象较敏感,易疾恶如仇,这种单纯且朴素的情感易使其情绪化,加之他们还处于成长阶段,身心发展未必成熟,不同程度欠缺认知经验和辨别能力,叛逆式批判、挑剔式怀疑,思想虽有些超前却往往略显简单,情感较丰富但时常过于激烈,易被利用。虽然不排除有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确发自纯正的赤诚之心来爱国,但因其知识结构、辨别能力和道德基础存有一定的缺陷,常使其所谓的爱国言行导致了对国家不利的后果。如在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中,部分抵制日货的爱国行为因缺乏理智而演变成满足私欲的打砸抢掠的闹剧等。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得青年大学生更少仰视西方,而越来越多的是平视世界,这就更容易实事求是地看待外部世界并客观地审视自己,平视者往往有主见、不盲从,能明辨是非并择善而从,包括从西方文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在此情境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成分占比有增加的趋势。如一项针对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就显示,“在‘抵制日货是爱国的表现和‘条件允许的话应尽快用武力解决钓鱼岛或台湾问题的问题上,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持反对意见,而不同程度表示赞成的比例不到20%。”同时,他们对待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态度也是泾渭分明的,在拥抱前者时也并未完全认可后者。如一项研究发现,包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内的中国民众收看美剧并未增强他们对于西方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相反,有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非常同意或同意“在中国,照搬西方式的言论自由会导致社会混乱”的观点。
以对美国的再认识为例,长期以来,不少青年大学生对美国较为迷信,将其奉若神明,更将其作为他们留学海外的主要目的地,但这场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教育了他们,使其发现资本主义终究还是精英统治的社会。穷人难以真正享受所谓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人的自由实现度取决于历史进程中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资产阶级总是企图把暂时性的社会关系说成是永恒的理性存在,把自己的片面之词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将自身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伪善同盟,对被统治阶级而言,它不仅是虚幻的,而且会造成新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并非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制度中的人,也非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美国也并非真想要将中国“改造”成所谓美式的自由民主国家,自由民主只是幌子,维护霸权才是根本,如它在成功和平演变苏联后依然打压俄罗斯,对中国同样会如此。
(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行为更为匹配爱国认知
青年大学生的确需要具备正确爱国认知指导下的爱国情和强国志,但更重要的是有彰显其正确观念的报国行为。数字化中生存的青年大学生易处于资讯和行动越发失衡的状态:知道的越多,行动的越少。“在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行动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深究,那就是青年即使具有了科学认知与正确观念,也未必敢于或愿意实施良善行为。”新时代以前,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前途的态度虽总体上也是充满信心的,但不少人其实对未来有一定的迷茫感,“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因为某些人主观上虽爱国热情高涨、志向明确,宣称遵守爱国原则但实际行动上却时常违背。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人本身的内因,例如在康德看来人性中存在根本恶,但也有当时思想教育知识化、信仰教育专业化的外因:“当我们向学生‘宣布真理而不是‘证明真理的时候,学生也只是把真理当作‘知识点加以把握。在这里,学生的‘知和‘德是断裂的,而‘知和‘德之间的断裂又导致了部分青年学生‘知和‘行的分离。”当时有调查显示:在爱国行为上,有过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青年学生缺少实际的爱国行为,选择有实际爱国行为的只有1/4左右;选择“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行动”占到了总数的34.51%。
观念认知不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更不具有外在的可见性,它需要在被青年大学生所掌握的情形下才有可能转化为实践行动并因此具有外显的可见性。正确的爱国认知最终要通过具体的爱国行动来展示。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有调查显示,“90.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实力爱国的人。‘实力爱国就是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它可以体现为‘捐躯赴国难的壮怀激烈之举,可以体现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躬耕图强之为,也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之处。”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也普遍在网络上表示‘爱国不是空谈,不是口头讲讲,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事,努力为祖国添砖加瓦。……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将爱国情怀转变为实际行动。”
关注未必代表着热爱,也可能来自其他更复杂甚至负面的情感, 但漠不关心通常意味着不爱。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学生关注热点的变化趋势之一就是青年大学生对国内政治热点关注度呈平稳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通过调查也再次印证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上升的结论,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开始主动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如在提及“您平时是否会关注一些国家时事?”这一问题时,73.34%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关注国家时事;在提及“您平时是否会参加重大的爱国节日,比如收看国庆大阅兵等?”这一问题时,有94.28%的学生表示会参加,这表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越来越高,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是青年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的直接反映。此外,国家利益至上也是变现爱国认知的具体表征之一。尤其新冠疫情暴发后,一批批青年大学生走向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不怕危险,争当志愿者。可见,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与其正确的爱国认知越发匹配。
(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从外显自尊向真实自豪转变
近代以来屈辱的历史记忆形塑了国民的弱者心态,这种心态即便在民族独立后也长期存在,至今也难说完全消除,这种弱势心态形塑了一种自卑的观念。国民对待外国人常有一种生怕服务照顾得不够好而被其轻视的担忧,其中或许有传统文化中以好客待人来争取其心的因素在起作用。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逐渐学会了对他国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国民的祛魅,在强调抗争的传统爱国主义之外,其爱国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对爱国主义的解读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以‘小粉红为代表的‘95后公开表达自己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公开展示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公开赞扬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换言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新型爱国主义的心理特质就是从谋求自尊到达成自强,再到生成自信的转化中。在注重自尊的基础上,自强和自信将会不断增强,当然也要适时警惕和防止因此而可能出现的自负。这是一种过度自信,它易使大学生难以认清我国的真实处境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来维护正当的国家权益。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时,不再是过往一味地无力抗议、口头反制,追求一种他国未必会给的外显自尊,而是敢于和善于深刻地反思自身的不足,查找可以优化的方向,逐渐学会了理性平和地化愤怒为动力,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他们在看到国家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与伟大成就时,虽不免时常还会心潮澎湃,但很少再会跑到公共场所去欢呼雀跃。这种面对国家无论受损抑或增益时的“宠辱不惊”未必是其民族情感的冷淡,反而更可能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强者心态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倡导的理性、平和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国内发展环境而独有的定力。须知,不屑于口头反驳和行动反制,更可能是强者的表现之一。
自尊源于人际关系,并常常在人际的下行比较中确立起来,它是个体基于相互比较对自我的评价。这种自尊可能导致对自我的片面抬高或对他者的刻意贬损。这种对他国的刻意贬损,时常是源于对他国发自内心的羡慕乃至嫉妒。人越是崇拜什么,越易对其自卑。为了掩盖自卑心理,常用贬损他人以彰显外显自尊来对冲内心的自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名为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事人的自恋成分。國家的过去及社会的现在会塑造青年大学生的情感模式和认知框架,使其会受制于特定认知程式的影响来表达爱国情感。虽然社会意识的改变具有相对滞后性,但现状的改变通常会冲淡历史的遗迹。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界别讨论时指出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六)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反向表达意在抒发正向情感
“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如果说前者是对国家的正向情感,那么后者则是反向表达,维护的仍是前者。党的十八大后,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始终围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之随着一系列彰显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大型电视政论片和电影的热播,特别是2018年的贸易战、2019年的“港独”问题及2020年的疫情问题,可谓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上了一堂堂现实版的国情教育课,而党和国家的一次次成功应对也增强了他们的“四个自信”。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师座谈会,出台多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并保障落实。要求高校高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党员和团员分别参与学习强国和青年大学习。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常和青年大学生在一起并发表主题讲话,常给青年大学生朋友回信,讲话和回信内容都在青年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这些举措不同程度上都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文化领域形塑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正向情感。
爱国主义的忠诚理应包含批判性因素,对某些问题的恨之切,乃是因为对国家的爱之深。祖国未必一定是一个自然的国度,也可能是一个不断追求的未竟的理想。总体看,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意识形态形势根本好转是主流,但也不可否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仍在无偿享受着现行国际制度的红利,中国在现行国际制度体系中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这种错配会带给青年大学生“大国实力”与“弱势地位”交织的矛盾心理,加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期待与日俱增,这种关注和期待中所蕴含的要求可能超越其不平衡不充分的真实发展水平,尤其是盲目片面地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与其实际能力不相称的国际责任,何况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尤其是彰显其独特性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有别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差异中就潜含着被国际社会挑剔和责难的更大可能,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年大学生对国际社会产生过于激烈而负面的应激式反应。这种反应中往往会不同程度上含有反向表达的内容,即通过抗议、抵制和反对某事以此期望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权益。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日益改善和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成长背景使当下青年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抱有强烈的积极心理暗示,”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少社会问题更加凸显,很多问题短期内难以被彻底解决,这使得不少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不满情绪,且随着表达方式的拓宽,他们对社会问题的不满情绪和批评声音将可能越发显现。但这种在表达层面展现出的不满未必意味着青年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消极立场和负面态度,更多反映出他们希望通过一种“反向”的方式彰显出迫切希望改变社会不良现象及国家对外交往中的被动局面以助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切实增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强烈愿望。这种爱国意识层面的“正向情感”与爱国展示层面的“反向表达”所蕴含和展示的双重性,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为爱国未必是努力维护这个国家的全部现状,而更多是在遵循这个国家的基本制度价值的基础上促其向好。何况作为促进我国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变迁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大学生在展示空间、表现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总体上积极正面向好的爱国主义变迁,对未来继续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复杂全球化和加速网络化为主要场域
青年大学生的爱国可以在非涉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示,如努力学习、积极生活、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等,这些行为某种意义上都可以上升到爱国层面,但其爱国表现更多更直接地还是凸显在面对我国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秉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通常要服务于经济基础,何况经济建设还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中心工作,当前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非经济因素冲击,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新形势,要“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在正确理解和积极支持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构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落实真正的爱国主义。他们的爱国言行既要立足于我国的自立自强,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又要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既要抵制和反对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敌对言行,又要发扬斗争精神,用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壮大友好力量,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要教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既拥有作为中国公民的意识和自觉,又拥有作为世界公民的头脑和境界。“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网络化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空间全球化,各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在网络时代,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内,虽然不能要求所有青年大学生网民都观念正、看得准、说得对、做得好,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一些耐心和包容。要及时吸纳他们有关建设性的爱国言行,面对其因不了解情况而产生错误言行的情形,要及时对其宣介,对他们爱国上的含混认知要及时澄清,对国家的不满意和不满足要及时消解,对错误看法要引导和纠正,造成严重后果的需依法处置。对外,要积极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权利意识和公共精神。“网络出征”现象也说明:“青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要充分认识青年的这种特质,适应这种特质去拓展工作,否则就会落后于青年。”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守互相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推动网上文明交流和依法互动的原则,严禁利用网络捏造虚假信息,制造抹黑、破坏和颠覆他国政权,危害他国安全的言行。同时,青年大学生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敏感性和敏锐性,提升对信息背后可能潜含的意识形态隐形输出的鉴别力,学会利用国际通用的网络话语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另外,在网络爱国斗争中,要更多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不可以发声!越是有人要压制正面舆论的声音,我们越是要发声。”要利用网络进行规则建构和议程设置,积极掌握制网权,做到攻防兼备,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以言行理性化和实践指向性为主要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这种压力有来自内部的因素,例如随着我国的发展,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会越来越高,过去因经济高速增长被掩盖的矛盾可能会集中呈现出来,但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因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秩序的塑造力越来越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只会越来越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可能恶化。外部的高压易诱发青年大学生的过激反应,它可能使国家在国际斗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此时,青年大学生保持理性的爱国言行尤为紧要。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稳定持久的价值观是青年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稳定的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某种意义上的确预示着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的表达爱国方式的自由,但这种自由需在依法治国的轨道上进行:对内需遵守以宪法为根本的国内法,对外要遵守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法治思维往往就潜含着摒弃情绪化和冲动性的理性精神。“法律是根植于自然的、指挥应然行为并禁止相反行为的最高理性(reason),……。这一理性,当它在人类的意识中牢固确定并完全展开后,就是法律。”当然,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做到真正的爱国还需有适当的勇气和担当的精神,避免成为不良现象发生时持旁观者心态的沉默大多数。康德认为勇气不仅是身体上的勇敢,还包括道德上的坚韧。在面对困难和道德冲突时,需要勇气来坚守道义。因此,勇气是智慧的一部分。同时,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人文理念,甚至科学的态度,在全球化时代落实爱国主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如何真正地愛国还要有尊重科学的精神。
爱国是具体而历史的。落实爱国主义要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知晓,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爱国,究竟应该具体爱什么?因为其具体内涵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招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为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都是党的领导,它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和利益所在。因此,“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就是要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尤其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助力完善和发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有显著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说,它还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等。另外,由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逻辑是三者都有利于爱最广大的人民。“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在落实这些具体而现实的要求中践行爱国主义。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国家现代化和人民获得感为主要基础
国家层面上,如果要求人们爱国,那么前提是应该从各方面让“国”逐步变得更可“爱”一些,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产生一种自发的归属感和骄傲感。“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俗语鲜活地表达了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感恩、孝顺等美德,一定程度上也意蕴着中华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祖国不离不弃、忠贞不渝的情感,这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能取得成效的重要的信仰和情感基础。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精神状况始终受制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何况与父母之情和主人之爱相比,爱国主义更可能包含理性研判的向度。国家并不具有像父母、家庭、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区甚至城市那样的直接可感性和具体经验性,甚至被视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人们对国家观念的领悟及对其的认同与归属的情感,不一定是自发的和现成的,某种意义上是需要教育和养成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在国际秩序中总体上仍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格局没有变,要集中精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的逐步现代化会不自觉地促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群体荣耀性,从而提升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国家的强盛未必代表个人一定能享有以更高程度的自由为主要标识的更高程度的幸福感,但国家的衰败一定会损害个人的自由。
个人层面上,人之所以爱国,社会之所以有权利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爱国,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社会或国家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赋予了适当的机会。爱国当然要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但爱国更根本的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且不宜以维护抽象的整体的人民的名义行民粹主义之实,要爱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何况“遵行民粹主义理念所做的决策多是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失败多于成功,反复无常多,政策连续性少。”同时,国家的强大不仅是指国家拥有更高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能保障全体人民身心免受外来的整体性侵害,更重要的是增强人民在日常實际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把促进大国崛起和保障人民尊严、对外维护主权和对内发展人权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看重社会的流动性、公平感和正义化,但在其自我发展的信心普遍相对低于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普通民众日常的实际生活感受与国家在国际的地位及发展前景不完全相符的情形下,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实效,不仅要在宏观叙事中给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以国家发展的期待,更要在微观叙事中给他们以个人发展的希望,由于只有少数具备抽象辩证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总体上把握宏大叙事的逻辑,甚至于某种意义上它是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定义和利用的,因此后者在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更为重要。要把攸关青年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具体问题逐个解决好,此种情境下,他们通常会自然生发出一种因满意自己的生活、认可和热爱自己的国家而具有的保护她的良好动机和服务她的美好愿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总体上积极的爱国主义变迁,是社会发展向好与爱国主义教育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The Changes and Inspirations of Patriotism amo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ao Zhihuan
Abstract:The positive changes of patriotism amo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in terms of display spac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pay more attention to seeking legitimate nati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openness, and network patriotic action is more proactive ;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proportion of rational patriotism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patriotic behavior is more in line with patriotic cognition ;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stat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re changing from explicit self-esteem to real pride and reverse expression is mostly to express positive emotions. These changes enlighten us that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take complex globalization and accelerated networking as the main field in the future, should tak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direction of practice as the main direction, and should tak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sense of gain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asis.
Key words:explicit self-esteem; real pride; positive emotions; reverse expression
责任编辑 李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