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身人伦”与“虫身人心”

2024-05-08 13:35张旻旻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尔变形记格里

张旻旻

【导学设想】

《促织》与《变形记》均被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列入高一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所选择的五篇(部)中外小说,皆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共同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促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言短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的遭遇,反映了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变形记》则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名作,小说借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讽刺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两篇小说均篇幅较长,叙事具有跳跃性,而且包含了大量心理描写,如果仅从情节入手梳理作品,可能无法统纳作品的丰富内容。而且,这两篇小说都描述了人变为“虫”的变形故事,可作为对比阅读的抓手。在《促织》中,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蟋蟀)之后仍不忘身为人子的职分责任,所变之虫“轻捷善斗”,不仅在蟋蟀界打遍天下无敌手,斗鸡也大获全胜,为成名赢得了富甲世家的家产。他虽为虫身,却恪尽人伦之责,故可称其为“虫身人伦”。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虽因不堪生活压迫而变形为大甲虫,却仍不能摆脱家庭、社会加予其身的诸多重负,心理负担尤其沉重,故可称其为“虫身人心”。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可紧紧抓住两篇小说所共有的“异化”情节,比较其异同,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两篇作品的高超叙事艺术,并进而探究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学习任务】

1.借助图书馆与网络资源,了解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不同特点。

2.细读原作,关注成名之子与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不同境遇。

3.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作品中“人化虫”的内在原因,以及两篇小说所表现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异同。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探寻化虫之后人物的变形

问题1:梳理小说情节发展脉络与主人公的境遇变化,填写表格,完成人物简历。

学生答卷一:

问题2:成名之子与格里高尔分别变成了怎样的虫子?

学生答卷二:

学习任务二:追根溯源,探究化虫的内在原因

问题3:在小说中,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都变成了虫子。请思考:成名之子为什么要化虫?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化虫?

学生答卷三:

我认为“要化虫”有明显的主动色彩,是“我”出于主观意愿想要变成虫子;而“会化虫”则是较为被动的说法,是“我”并不知情,被迫无奈变成了虫子。《促织》中,成名性格迂讷却被逼迫担任要以“铁腕手段”征收促织的“里正”,如延误了差事,不仅要赔光家产,还会有性命之虞。当千辛万苦得来的促织被儿子不小心扑杀致死后,完成差事、保全家庭的希望破灭,成名之子唯有自己变身促织才能拯救父母和家庭,所以他是具有化虫的主动意愿的。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在主观上并不想变成无用的甲虫。

学生答卷四:

我发现《促织》中,成名之子化虫之后“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这是因为成名九岁的儿子弄死促织后对父母十分愧疚,要救全家,只能魂化为虫,以供达官贵人乃至皇帝赏玩。这说明他的“变虫”有牺牲自我、主动选择的成分在。与之相反,《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笨拙、痛苦的甲虫是一夜之间的突变。“我发生什么事啦?这可不是梦啊”,说明他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无法逃避而被动接受变为甲虫的事实的。

问题4:请结合小说文本的故事情境,分析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变形为“虫”的深刻内在原因。

学生答卷五:

《促织》展现的是一个“皇帝好促织”、官吏多谄媚、百姓深受其害的社会环境。小小的促织,不会言语却能让君王为之悲为之喜,使得层层官员狐假虎威、欺下媚上,致使百姓为之家破人亡。成名算是个例外,他借促织取得了富贵功名,但他的富贵腾达要靠皇帝和达官贵人的余荫,也是他九岁稚子几乎失去性命,魂化促织以满足统治者喜好换来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是以丧失人的意识、泯灭人的价值为代价的。成名之子化为应节起舞、屡战屡胜的“虫”,实质是沦为了统治者的玩物。

学生答卷六: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笨拙、痛苦的甲虫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变形前,格里高尔的生活状态就充满压抑。他承载着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遭到压榨、猜忌、猜疑、歧视。格里高尔不能支配和主宰自己的生活,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也是笨拙无力的,他的潜意识是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令人窒息的工作和沉重的家庭责任。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学生答卷七:

我对比了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状态,格里高尔在变为虫子后显现出的似乎是异乎寻常的平静。对工作的忧惧、紧张壓倒了一切,以至于对自身躯体的巨大变化难得一顾。文中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地出现了格里高尔的五次“我想……”,除了第一次是想“我发生什么事啦?”后面几处想的都是工作和生计:工作很辛苦,生活苦,没有友情,老板难伺候……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因为社会需要一只巨大的甲虫吗?不,恰恰相反,社会不需要这样一只庞大、笨拙、丑陋的昆虫。作者将格里高尔设置为“甲虫”,也就斩断了他和外界沟通的可能,最终也斩断了他的生路。

问题5:《促织》中,对于成名之子变为“虫”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更无一字写他的心理;《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则不同,他即便变成了“虫”,也仍保留着人的意识,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变形记》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答卷八:

我认为,是因为作者需要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细腻逼真地展现格里高尔化虫的经过,揭示“变形”的前因后果,所以,他即便变身为“虫”,也仍和变形前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陷入无止境的焦虑。格里高尔的“人性”是逐步退化的,究其原因,也许是作者需要将格里高尔推向一个越来越孤绝、封闭的境地。作者所关注的,是格里高尔处于无法与外界沟通的虫身之下的人心。格里高尔是旅行推销员,干的是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他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他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的情节设计看似荒诞,但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逼迫人“异化”的可怕的残酷。

教师小结:

成名之子为什么自愿、主动变身成促织?《促织》的这一情节设计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化虫”前成名经历的“征虫—寻虫—获虫—失虫”的情节铺叙,使人们明了如果成名找不到出类拔萃的蟋蟀,他就将难逃责罚,将陷入绝境。但好不容易抓到的虫子被他的儿子误杀,依据现实世界的逻辑成名已无脱身之计,因此,只好借助超现实的“魂化”来实现情节的突转。成名之子魂化促织之后,虽身材短小、其貌不扬却骁勇善战、本领超凡。这种由“人”变成“非人”的魂化,以失去人的童真与意识为代价,去实现对虫界的超越,天下异虫皆“无出其右者”,不仅打遍天下无敌手,还有“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奇技。成名之子的“魂化”彻底扭转了家庭命运,以丧失人性为代价获得虫性的他,不仅拯救了父母,还使家门生辉。为“虫身”者仍具“人伦”,故事荒诞而又寓意深远。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虽然同样是以身化虫,却没有任何“奇迹”发生。他的身躯庞大而笨重、丑陋而脆弱,虽仍存“人心”,却渐渐失语。失去了语言功能,使得格里高尔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和可能。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但工作奔波的艰辛、养家糊口的重担、人际关系的挤压依旧对他步步紧逼。失去了交际能力却无法脱离既有环境,失去工作能力却没法摆脱谋生的困顿,失去了为人的价值却仍然经受着心灵痛苦的煎熬。连家人都以冷漠、嫌弃、憎恶的态度对待他,也越加显出格里高尔处境的孤绝。这样的异化后,“虫身人心”的格里高尔,连做“多余人”的资格都没有,他成了“多余之虫”,只能在受伤后死去。

学习任务三:见微知著,分析“异化”情节的本质

问题6:同样是情节荒诞的陌生化表达,我们阅读《促织》和《变形记》时,却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变形记》以格里高尔的受伤死去为结局,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你认为《促织》的故事是一部悲剧,还是一部喜剧?

学生答卷九:

的确,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之后发生的事情很是悲惨,所以,《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故事。从表面看,《促织》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半年后,成名之子恢复了神智,灵魂返回肉身后,更是阖家其乐融融,同享荣华富贵。县宰“免成役”“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得上天如此眷顾,这不是一个因祸得福的喜剧故事吗?但我们不能只看这个虚拟的喜剧结局,而应看《促织》的全部故事。我以为,《促织》实际上是个悲剧故事,甚至是更大的悲剧。因为,成名之子化身为虫、战胜天下蟋蟀、岁余后“精神复旧”,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样的故事在真实的人世间是不会实现的,真正的结局只能是成名一家的完全毁灭,因此,虚设的幻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就像《窦娥冤》里,无论是窦娥的三桩誓愿,还是窦天章多年后为窦娥平冤昭雪,还窦娥清白,都只是剧作家虚拟的情节,一个美好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发生的。剧中人的悲剧结局,稍具文学鉴赏能力的读者都不难猜想得到。

教师小结:

马克思曾对“异化”做过解释,指出它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产品对活的劳动的统治,对生产者的统治。成名之子变成“轻捷善斗”的蟋蟀,格里高尔变成笨重的甲虫,异化之身形虽大为不同,却都是在社会环境、生存竞争的高压下失去了自我,不仅无人的尊严可言,就连躯体也难保全。从这一点来看,两部作品书写的都是非人的悲剧。

《促织》虽看似讲了一个以喜剧结尾的故事,却给了“官贪吏虐”时代的老百姓以深切的同情,我们亦可见出作者深刻的讽刺和对社会的批判。以超现实的虚构所表现的,仍是对底层现实的深切关注,也正是现实主义志怪小说的魅力所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小说。小说中保留了格里高尔作为“人”的意识,却让他丧失了语言的功能,从而深刻表现描摹其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运用心理独白,以荒诞变形的寓言形式来书写小说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揭示社会重压对人的剥夺,致使“人”向“物”异化。作品引导读者走向人的内心世界,探寻现代人内外交困的处境,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

学习任务四:观照现实,引发思考

问题7: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阅读《促织》和《变形记》,会得到怎样的启迪?

学生答卷十:

阅读《促织》和《变形记》,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也让我们观照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异化现象,在我们读过的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其实挺常见。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其实也是被装在套子里的“甲壳虫”,被有形和无形的专制枷锁所辖制,完全丧失了正常的人性,失去了自我;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以及鲁镇的其他许多人,也是被异化了的,封建礼教使人成为“非人”,最终被那个罪恶的时代所吞噬。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党和国家以创造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是,美好生活不是一天就会实现的,社会矛盾也不可能一夜就消失。有时,我们会觉得以甲虫形象示人的格里高尔挺让人亲近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时也和甲虫很像,我们也会处在工作和生活的焦虑中。现在有一个流行词汇叫作“社畜”,指的是社会上的一些人,承受着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压,以“畜”称人或自称,表达的也是内心的真实的痛苦。所以,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警惕,我们最终追求的,唯有人的幸福,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很优秀的成绩、很多的物质财富,或是他人的艳羡与夸奖等等。人的幸福,不能也不应该被异化。

教师结语:

学习了《促织》和《变形记》,大家对文学、历史、人生都有了更多的思考。《促织》批判了从皇帝开始,直到贪官虐吏,自上而下对老百姓的欺压,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残酷现实。《变形记》是卡夫卡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的呈现,人与人之间隔膜很深,并進而造成人的孤独、绝望乃至死亡。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写道:“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两位作家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无情的针砭批判,引发我们对人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的思考。现代社会中,仍存在使人变形为病人,变形为“虫”的危险。我们阅读表现荒诞现实的小说,是为了更好地观照自我,共同创造更好的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加热爱生活,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在人生的途中,能慨然而歌、翩然而舞!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高尔变形记格里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黑天鹅格里布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西湖绮梦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拼音大比武
《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