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路径探究

2024-05-08 18:06阮士桂张进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满意度服务学校

阮士桂 张进清

摘      要 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其多元价值的实现愈发受制于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或不均衡。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面向广西全区14个设区市29个县(市、区)377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约12.8万名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长的调查发现:调研对象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在不同性别、不同人员角色、不同地区及不同年级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学校在课后服务项目、课后服务相关制度、课后服务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组间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因地制宜完善课后服务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负担、标准建设保障课后服务基本均衡、数字赋能加快课后服务提质进程等方式切实推进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关 键 词 城乡一体化;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大规模调查;城乡差距

引用格式 阮士桂,张进清.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路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4(12):42-4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随着我国“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在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元价值,成为当今中小学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然而各地各校由于师资、场地、学生规模、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特别是城乡之间课后服务发展差距愈发明显。《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推动学校每周5天、每天2小时(即5+2)开展课后服务,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并通过统筹校外资源、引进专业人员、督促落实课后服务经费等方式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够高,校外资源统筹不足,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1]。而这一“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总体水平的瓶颈所在。

现有研究主要从课后服务的总体实施情况[2,3]、功能价值体现[4,5]、教师认同与参与[6,7]、服务课程建设[8]等方面探讨了中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而鲜有研究从优质均衡的视角针对城乡课后服务差距问题进行探讨。为切实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破解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难题,课题组面向广西全区14个设区市29个县(市、区)共377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问卷调查,并赴其中11个设区市的39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发掘中小学课后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核心问题,探寻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各地课后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研设计

1.调研内容

课题组面向全区的“双减”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课后服务作为其中一部分,其调研内容关注“双减”背景下不同角色人员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长的课后服务认识,具体为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开展情况、满意度、可能顾虑及核心期待,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角色的侧重点对各问卷做一定调整。学生卷侧重了解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后的学习生活变化及主观感受,家长卷侧重了解课后服务对家庭教育经济支出负担和家长精力负担的减轻情况,教师卷侧重聚焦课后服务开展对自身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其未来期待,校长卷侧重了解学校课后服务、关爱教师等有关制度规范的完善情况。

2.调研实施

(1)样本选取

本次调研包括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调研。其中问卷调研样本选取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广西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小学在校生约515万人,初中在校生约220万人,综合考量成本、可行性等因素,抽取总人数的 6‰约 4.4 万人为学生调查对象,尽可能匹配性别、年级、地区等实际分布比例,相应的家长、教师、校长由学生所属学校直接调查。由于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形式,为确保有效问卷达到抽样预期,正式施测时以计划数的1.5倍比例为实际抽样人数,即约6.6万名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各设区市辖县(区、市)数,分别抽取1/4县(区、市)数作为各设区市的抽样县(区、市)。据此,课题组在全区14个设区市中抽取29个县(市、区)作为样本县(市、区),每个样本县(市、区)在城区、乡镇中各抽取3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样本学校,在乡村中抽取3所小学作为样本学校。样本小学3-6年级和初中7-9年级的每个年级各抽1个班级的学生及对应家长参与调查,样本小学1-2年级班级的学生及家长不参与调查,样本学校校长和教师全员参与调查。课题组实地走访了广西11个设区市的城区、县城及乡镇共39所中小学,其中小学18所、初中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

(2)調研方式

问卷调研以网络问卷方式进行,共分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校长卷等四类问卷。由各市、县(市、区)教育局通知各样本学校完成填写“教师卷”和“校长卷”,并统一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电脑完成填写“学生卷”,积极动员参与学生的家长利用手机、电脑等完成填写“家长卷”。实地走访调研主要是校内外随机访谈样本学校的学生、家长及教师,校内集中开展师生代表座谈会,以及查阅课后服务相关资料。

3.调研样本概况

由于调研以网络方式施测,研究将问卷答题时间大于1分钟视为有效问卷,据此本次问卷调研共获有效的学生卷50774份、家长卷61646份、教师卷14971份、校长卷512份,调研样本中不同人员性别、学校所在地、学校寄宿与否、年级数据分布见表1。研究采用SPSS25.0、Excel2016等数据处理软件整理分析所获数据。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学校课后服务满意度分析

研究将不同人员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家长)、喜爱度(学生)、实施效果(教师和校长)等方面的认识统一采用四点计分的方式作为课后服务满意度分析,并对不同性别、不同人员、不同所在地以及不同年级的群体进行差异分析,其中不同性别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人员、不同所在地以及不同年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辅以LSD事后比较来厘清不同群体间的课后服务满意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2可以看出,调研样本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整体均值水平較高为3.09,并在不同群体中有一定差异。就不同性别而言,男性(M=3.11,SD=0.83)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女性(M=3.07,SD=0.81)。就不同角色人员而言,校长(M=3.3,SD=0.80)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人员;教师(M=3.04,SD=0.87)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人员;学生(M=3.09,SD=0.81)和家长(M=3.09,SD=0.81)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无差异。

不同地区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城市(包括县级市、设区市)(M=3.12,SD=0.82)>县城(M=3.10,SD=0.82)>乡村(M=3.06,SD=0.81)>乡镇驻地(M=3.05,SD=0.81),且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比较中,三年级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九年级的满意度水平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年级总体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三年级(M=3.16,SD=0.79)>[五年级(M=3.14,SD=0.81),四年级(M=3.14,SD=0.80),六年级(M=3.13,SD=0.81),一年级(M=3.11,SD=0.76]>七年级(M=2.98,SD=0.86)>八年级(M=2.93,SD=0.85)>九年级(M=2.90,SD=0.91),其中一年级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四年级和五年级。

2.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分析

研究采用多项选择题的方式面向较为了解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项目情况的校长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项目较为多元,各种类型项目活动均在一定比例上有开设,其中课后服务开展比例均值最高的前三项项目分别为作业辅导(86.07%)、体育活动(72.08%)、科技活动(66.17%),最低的后三项分别为线上学习(9.56%)、学校开放场所供自主安排学习(13.66%)、其他(9.85%)。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学校开设课后服务项目的情况,综合考虑样本量的充足性,采用交叉表分析不同地区教师样本的课后服务项目各选项间的占比及差异情况。通过SPSS多重响应定义变量集后的交叉表分析获取不同地区的课后服务项目选项在其所在地区的占比情况,结果显示,与其他地区学校相比,城市学校提供的作业辅导、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技活动课后服务项目在其所在地区总人数中占比均相对较高。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间差异情况,研究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皮尔逊卡方渐进显著性小于0.05(chi=427.656,p=0.000<0.05),表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进一步根据交叉表分析的调整后残差了解不同地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项目的倾向性。由于是多重比较,为了估计更加保守,研究者建议调整后残差的绝对值以3为界[9],当大于3时,不同地区的项目倾向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地区,城市地区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科技活动,略倾向于艺术活动,显著不倾向于开展作业辅导、德育活动线上学习和自主安排学习;县城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精品阅读活动;乡镇驻地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德育活动和自主安排学习,显著不倾向于开展劳动教育、科技活动;乡村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作业辅导、劳动教育、线上学习、自主安排学习,显著不倾向于开展艺术活动和科技活动。

3.学校课后服务相关制度分析

研究主要面向校长群体调研了解学校当前已建立的包括组织管理制度、教研保障措施、关爱教师策略等课后服务相关制度。在课后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方面,卡方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5(p=0.03),表示不同地区间的组织管理制度有一定差异。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学校相对其他地区学校课后服务相关的组织管理制度较为完备,除校内教师激励制度外,其他制度的地区人数占比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在学生弹性离校制度(56.84%)和社会机构参与制度(48.42%)方面均为乡村地区(分别为27.41%、22.22%)的两倍以上;在保障课后服务开展后的教研发展措施方面,卡方检验的显著性大于0.05(p=0.08),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各地人数占比来看,乡村学校对于教研保障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他地区最关注从“适当减少学校的集中会议”(三个地区学校平均占比57.45%)来保障教师教研发展,比较不受关注的教研保障措施是“改变集中教研的形式”(平均占比29.24%)以及“安排当天没有学科教研的老师参与课后服务” (平均占比31.07%);在关爱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措施方面,卡方检验的显著性大于0.05(p=0.187),地区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不同地区均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校长指出没有额外的关爱措施,其中县城学校占比最高,为36.51%,而一系列措施中,各地区学校均最倾向于以“适当减少其他方面工作量”的方式关照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

研究还面向教师群体了解教师评优评先及晋升标准是否因“双减”发生变化,有89.04%的教师表示没有变化,且不同地区的卡方检验显著性小于0.01,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县城学校(占比86.59%)更倾向于改变评优评先及晋升标准,而城市学校(占比93.95%)则更不倾向于改变;在勾选“有变化”的1469名教师中,有228名教师提及学校将参与课后服务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或条件之一。

4.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需求分析

研究通过面向教师和校长调研当前学校课后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来了解其对课后服务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教师和校长比较关注通过“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补贴等激励机制”(平均占比66.23%)、“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水平”(平均占比50.99%)、“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平均占比46.72%)、“增强师资力量”(平均占比45.72%)、“增加课后服务课程供给能力和选择性”(平均占比45.00%)等方面改进课后服务。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需求间的差异情况,研究通过对教师群体相应选项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皮尔逊卡方渐进显著性小于0.05(chi=331.941,p=0.000<0.05),表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交叉表列联分析的调整后残差了解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需求,同样,当调整后残差大于3时表明不同地区需求的倾向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城市学校教师显著倾向于从“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课程”“实行弹性上下班”等两方面改进课后服务,对“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水平”等改进措施的关注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县城学校教师则显著倾向于从“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补贴等激励机制”改进课后服务,对“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课程”“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等改进措施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乡镇驻地学校教师显著倾向于从“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水平”等两方面改进课后服务,乡村学校教师的倾向差异性不够显著,略倾向于从“增强师资力量”“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等改进措施。乡镇驻地学校和乡村学校对“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补贴等激励机制”和“实行弹性上下班”的需求均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研究面向教师群体调查了解教师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存在的顾虑,如图2所示,教师在“工作时间延长,影响个人生活”(占比51.92%)、“工作压力增大,职业幸福感降低”(占比43.03%)等方面存在明显顾虑。

研究还进一步通过分析家长的“双减”建议与意见来了解其课后服务有关诉求。开放题中家长有关课后服务的建议和意见共1685条(其中未参加课后服务的326条,参加课后服务的1359条)。通过文本分析了解到,没有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最集中的诉求在于希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如“希望农村学校也有課后服务”“希望学校统一开放课后服务,不要一些学校有,一些学校没有”等),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最集中的诉求则在于优化课后服务设置(如“希望有更多适合孩子选择的课后服务兴趣爱好”“真正利用好课后服务,引导、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他诉求主要表现在课后服务不收费或少收费(如“课后服务建议不收费”“早餐费贵,午托贵,课后服务费贵”)、平等对待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如“没有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双减后没有参加课后服务,似乎和参加的比少学了些什么”)、灵活安排课后服务时间(如“课后服务放学过晚,冬天课后服务后回家都是天黑了,应考虑老人接小孩子的安全性”“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家长下班后很难及时接孩子”)等方面。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课后服务满意度总体较高但群体差异显著

参与本次大规模调查的学生、家长、教师及校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而不同性别、不同人员角色、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级的群体的课后服务满意度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其中女性的满意度显著低于男性,教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人员,乡镇驻地学校人员满意度最低,九年级学生的满意度最低。

(2)课后服务项目较为多元但地区偏好明显

不同地区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项目较为多元,但不同地区学校在某些课后服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科技活动,县城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精品阅读活动,乡镇驻地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德育活动和自主安排学习,乡村学校显著倾向于开展作业辅导、劳动教育、线上学习、自主安排学习。

(3)课后服务制度较为完备但地区重视程度不一

不同地区学校校长均关注建立相关制度推进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其中不同地区间的组织管理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学校课后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最为完备;而不同地区学校在教研保障措施与关爱教师策略上的差异不显著,“适当减少学校的集中会议”是最受关注的教研保障措施,“适当减少其他方面工作量”则是最受关注的关爱教师策略;“双减”后教师评优评先及晋升标准总体上的变化较小,而不同地区学校在“双减”后的教师评优评先及晋升标准改变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县城学校较其他地区更倾向于改变教师评优评先及晋升标准。

(4)课后服务发展需求较为集中但地区期待不同

参加调查的教师和校长总体上比较关注通过“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补贴等激励机制”“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水平”“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等方面改进课后服务,且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发展需求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城市学校教师显著倾向于“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课程”“实行弹性上下班”,县城学校教师显著倾向于“加强经费保障,健全教师补贴等激励机制”,乡镇驻地学校教师显著倾向于“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学校设施条件水平”,乡村学校教师则略倾于从“增强师资力量”“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未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最集中的诉求在于希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已参加课后服务的家长最集中的诉求则在于优化课后服务设置。

2.政策建议

(1)坚持因地制宜,完善课后服务发展体系

结合调研中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所呈现出的差异特征,在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关照不同学校实际,不断调整完善课后服务发展体系。一是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体系,支持乡镇以下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扭转目前课后服务仅要求城市及县城、乡镇非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且经费保障以收费为主的局面,明确乡镇以下学校按需开展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要求,确保乡镇以下学校学生能够享有适当的课后服务。二是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推进现有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深入地方调研,探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校以及不同角色人员发展课后服务的核心诉求,针对各地凸显的共性问题及差异,优化设置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保障制度,确保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完善课后服务落实指导体系,推进各地课后服务特色化发展。从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开设的倾向性差异可以看到,各地都非常关注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开展课后服务,行政管理层面除了常规的课后服务特色校的示范引领外,还应关注对学校如何挖掘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特色化课后服务的落实指导,引导不同地区间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优势互补与特色发展。

(2)加强统筹规划,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与负担

调研结果表明,教师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最大顾虑在于“工作时间延长,影响个人生活”,并期望“减轻非教学负担”,为此,有必要结合教师开展课后服务中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统筹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与提升教师课后服务水平。一是统筹规划教师工作负担。厘清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相关报表填写工作、教师考核培训任务、抽调借用学校教师事宜等非教学负担,切实减轻教师不合理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静心教书育人,回归教育本质。二是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结合教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将教师作业设计、课后服务、家校共育、教研创新等内容纳入省培项目,设置规范化、优质化、卓越化的进阶培训。同时成立聚焦不同工作的“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实践共同体,为本地教师的优化发展提供引领与长效支持。三是统筹规划教师工作时间,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指导学校科学调配课后服务项目,合理安排课后服务师资,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利用“错峰编排”“灵活调休”等举措,减少因课后服务带来的时间负担。四是统筹规划课后服务育人资源。系统整合课后服务公共项目资源、第三方培训机构资源、社会专业人士资源、高校社会服务资源,组建课后服务移动课程项目与师资团队,机动支援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减轻教师课后服务压力与负担。

(3)推进标准建设,保障课后服务均衡发展

针对目前不同地区学校课后服务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应着力推进课后服务有关标准建设,确保有需要的孩子均能享有课后服务。一是课后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包括课后服务内容、师资队伍、设施配备等质量标准。根据标准体系投入一定经费支持引导薄弱学校课后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其课后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二是课后服务社会参与标准建设。整合社会现有育人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是课后服务按需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规范专业人员、机构、组织、单位参与课后服务的资质指标,保障社会参与课后服务的总体质量,简化引进社会资源的行政流程,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推进协同育人。三是课后服务经费投入与使用标准建设。目前广西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所收取费用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而少有用于优化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上,因此有必要建设课后服务经费投入与使用标准,用于完善课后服务设施、优化课后服务项目、引介社会优质资源参与课后服务等,以不断增进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与实施效果。

(4)善用数字赋能,加快课后服务提质进程

当前正值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应充分结合课后服务提质发展的核心需要,利用教育数字化赋能课后服务发展,加快课后服务提质进程。一是数字资源赋能。一方面积极引导义务教育学校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课后服务、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等版块的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资源辅助开展课后服务,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供给;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乡村学校引进优质课后服务数字化课程资源,降低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门槛。二是数字连通赋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集作业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教研发展、家校社共育为一体的数字平台,连通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有关行业机构及人员等教育相关者,积极探索云端课后服务模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三是数字定制赋能。充分利用大數据分析优势,在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上,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加以数字化,获取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大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作业个性化布置,并针对学生作业普遍存在的易错问题开发系列教学微视频,提供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在拓展活动中,利用课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课后服务项目偏好与需求,实时监控学生参与课后服务项目的进展情况,为课后服务项目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切实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2022年10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EB/OL](2022-10-28)[2022-10-30].http://www.npc.gov.cn/npc/

c30834/202210/71d4c80e30824de1b157a26f3f1be50b.shtml.

[2] 史大胜,李立,赵上宁,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云南省H市九县一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17-22+31.

[3] 杨德军,黄晓玲,朱传世,等.“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对B市285所学校61326名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2(07):36-40.

[4] 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34-38.

[5] 张伟平,付卫东,李伟,等.中小学课后服务能促进教育公平吗——

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32个县(区)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6-23.

[6] 李刚,李慧婷,辛涛,等.“双减”背景下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现状与改进途径——来自北京市131所中小学9741名教师的证据[J].中国电化教育,2023(04):42-48.

[7] 孟晶,杨宝忠.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同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28-32.

[8] 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9] Alan Agresti.类别数据分析导引:翻译版[M]. 陈家鼎,译.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8-30.

[作者:阮士桂(1987-),女,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张进清(1971-),女,广西玉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广西教育数据开放利用能力建设研究”(2022JD1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满意度服务学校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