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2024-05-08 17:46任晓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泥塑劳动数学知识

任晓梅

随着时代发展,“五育”并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劳动教育是引導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其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教育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顺应时代要求,重视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成长。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有效帮助,还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劳动特征,找到其中生动可感的劳动元素,积极探究通过数学教学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

同时,教师需要对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定位进行明确,积极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不断学习充电,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从而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二、注重学习生活实践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源于生活,是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就懂得用刻木、结绳等方法对猎物数量进行记录。而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劳动,可以为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进而使数学回归生活,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高其劳动技能。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利用知识迁移试着推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又如,在学习了有关“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后,为了使学生对黄金比例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古今中外的有关雕塑作品进行数学意义上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黄金比例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手工制作泥塑的机会,将黄金比例泥塑与其他比例的泥塑进行比较,真实感受黄金分割点的神奇,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丰富劳动体验。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还能够让学生顺利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数学教师要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科学、恰当、合理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兴趣,在培养良好劳动品质的同时,让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CJYC2204zy041)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泥塑劳动数学知识
泥塑玩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