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路径探析

2024-05-08 13:34曹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春分中华传统

曹阳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人们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有了更高期待。在课后服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后服务,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时代人才。

那么,“双减”背景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需要哪些条件?哪些融入路径值得借鉴?对此,笔者分两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意义

1.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课程育人作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良好文化风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科技文化成就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广泛。面对外来文化的输出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迎来了新挑战,这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中华文化的“根”。

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帮助他们读懂中华文化的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借助“雙减”举措,增强以文化人效果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而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旨在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家长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有效扩充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还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文化教育的效果。

此外,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校还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后服务的路径

1.创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在课后服务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游戏、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活动,创新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以不同节气为节点、趣味活动为抓手,在不同年级开展“趣话二十四节气”课后服务课程。以“春分”为例:低年级学生走出教室,体验“春分立蛋”等习俗,共读绘本故事《春分》;中年级学生观察并记录物候变化,体验制作春卷,绘制春分手抄报,吟诵关于春分的古诗词;高年级学生查找资料,讲述物候变化的原因和不同地区的春分习俗故事,体验制作风筝、放风筝的乐趣,创作诗歌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春分的理解等。此外,对于假期中的节气,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活动,将课后服务延伸到家庭。

2.关注文化体验,引发深度思考

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不仅需要学校做好文化建设工作,还需激发课后服务教师在课程、课后作业上的设计能力。

在课后服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深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从经典名著、传统节日中选材,作为情境设置的依据。比如,在“孙悟空穿越到现代”的情境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陪孙悟空游览神州大地”“陪孙悟空遍尝祖国美食”等作业,让学生讲述自己外出游览的故事、在美食厨艺大赛活动中展示各地名吃,等等。有趣的情境设置、丰富的作业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后服务中,学校还可以成立传统文化体验社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引发其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3.引导主动探索,体验文化魅力

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文化自信放到了首位。在课后服务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后服务中,学校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本土传统节日庆祝、传统技艺传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受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情。

再如,学校可以从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入手,充分利用前沿媒体技术,对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强化多媒体与课堂之间在内容、形式和主体等方面的协作。以“剪之韵”项目化活动为例,教师可在项目开展前,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播放与中国剪纸艺术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对项目产生初步的认识,并对剪纸艺术有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激发自身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课后服务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与延伸,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它的发展质量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课后服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2023YB0912)

(责 编 于 安)

猜你喜欢
春分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事 春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