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 建设特色园本课程

2024-05-08 06:55徐天云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桐城黄梅戏园本

徐天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其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我的家乡桐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物质文化遗产有桐城文庙、六尺巷、紫来桥、孔城老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梅戏、桐城歌等;特色美食有桐城小花、桐城水芹、丰糕、蒿子粑等……因此,我园在安庆市级課题《桐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挖掘桐城的地方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园本课程,以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为目标,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资源的收集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江淮文化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资源是桐城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城人,我从小耳濡目染,在桐城地方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但如今要把它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我一时间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我首先对桐城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了广泛的收集。

收集渠道多样化。为了更广泛、更全面地了解桐城的地方文化,我充分发动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方式查阅资料,并走街串巷、拜访百岁老人,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收集,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地方文化资源。

收集内容多样化。桐城地方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我们收集到的有民歌民谣、民风民俗、民间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桐城民谣《做粑》《火亮虫,夜夜飞》《小麻鸡,上草堆》等;桐城民间艺术黄梅戏、舞龙灯、打连厢等;桐城名人张英、张廷玉、吴汝纶、姚鼐等。

收集形式多样化。地方文化内容复杂多样,有的甚至难以通过文字或语言的形式来呈现,这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如录音、摄像、照片、图表等,如桐城方言吟唱的童谣可以用录音的方式记录;民间游戏的玩法可以用摄像的方式记录;桐城的特色古建筑可以用拍照片的方式记录等。我们针对不同的文化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进行记录,以达到最好的收集效果。

内容的筛选

收集到的地方文化内容繁杂、层次不一,如何鉴别、筛选出合适的文化内容,将其加工成具有特色的幼儿园园本课程,需要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虑。

粗选: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乏兴趣,再精彩的内容、再巧妙的构思,都无法达成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筛选的第一步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行粗选。我将收集到的地方文化内容通过PPT的形式向幼儿进行展示,并利用音频、视频进行补充说明,让幼儿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紧接着,我通过观察记录表了解幼儿想知道什么、想学什么,结果孩子们纷纷表示最想玩的是桐城的民间游戏,最想唱的是桐城的黄梅戏,最想吃的是桐城的蒿子粑……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我初步选定了民间游戏、特色美食、民间艺术、桐城古建筑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细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向幼儿呈现的地方文化内容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相吻合,能够被幼儿理解、接受和表达。而桐城地方文化复杂多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幼儿。所以筛选的第二步是从幼儿的年龄出发进行细选,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适宜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民间游戏“斗鸡”虽然趣味性很强,但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身体的撞击,危险性很大,因此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

精选:从幼儿的发展目标出发。《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虽然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其内容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也有糟粕的、负面的。因此,我们必须慎重筛选,合理运用。例如,桐城的民谣内容很多,选择富有内涵的民谣作为课程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增进其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但有些童谣缺乏教育意义,甚至不太健康,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枞阳,枞阳发大水,安死来尿鬼”,这样的童谣我便将它舍弃。

融合的途径

地方文化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当前多数幼儿园使用统一课程,缺乏地方特色,将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建设特色的园本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主题活动的融合。针对教材中现有的活动主题,对目标及内容进行诊断分析,自然地将一部分地方文化的内容融入主题活动中。如在小班主题活动“香香甜甜”中插入童谣《做粑》,让孩子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了解家乡的美味——蒿子粑,学会友爱、谦让等美好品质。又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的家乡”中融入《六尺巷》系列活动,让孩子了解六尺巷的历史由来,学习礼让、和睦的传统美德;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中融入地方戏曲黄梅戏的内容,让孩子欣赏黄梅戏,感受黄梅戏的特点,了解桐城的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学习简单的黄梅戏表演动作。

与环境创设的融合。环境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将地方文化融入环境创设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将大班室内主题墙根据“我们的家乡戏——黄梅戏”主题进行布置,设置“黄梅戏名人”“黄梅戏名曲”“黄梅戏服饰”“黄梅戏道具”等板块,让幼儿自己收集相应的图片资料并粘贴到相应的板块中,自己来画一画黄梅戏小人,丰富主题墙的内容。在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幼儿对家乡的黄梅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再如,将园内的公共走廊按照“美丽的桐城”主题进行布置:一楼是“家乡的古建筑”,如桐城文庙、六尺巷、紫来桥、孔城老街等;二楼是“桐城八景”,如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等;三楼是“桐城历史名人”,如父子宰相张英与张廷玉、吴汝纶、姚鼐、方苞、戴名世等。通过环境的渗透,让幼儿接触并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

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师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家庭、园所、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它是一项多元参与、集体配合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挖掘家长资源,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到地方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中。比如,父母在家中可以带孩子吟诵桐城童谣;带领孩子实地观察,感受桐城的古建筑之美;向孩子展示桐城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等。这样不仅能促进家园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有利于园本课程的构建,以及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多元的地方文化资源走进幼儿园,建设特色的园本课程,充实幼儿的文化内涵,并使幼儿传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与努力,在实践中找寻更好的方法和路径。

猜你喜欢
桐城黄梅戏园本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