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连
(霍邱县种植业发展中心 安徽 霍邱 2374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以往固化的小麦栽培技术已难以适应小麦生产的现代化需要,小麦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愈发受到关注,唯有将这两项工作做好,方能为小麦高产、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本文从种子的选择及处理、地块处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溉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探讨了小麦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为小麦种植户提供借鉴。
选种是保证小麦高产的先决条件,亦是栽培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应基于霍邱县气候环境特征、地理位置条件等一应要素,秉持“绿色、高产”原则做好选择,周麦23、皖麦54、新麦21 等皆是适宜霍邱县种植的小麦品种。播种前要重视种子的处理,精选那些外观齐整、颗粒饱满的优质麦种,把掺杂于其中的瘪种、坏种筛选出来,以保障种子发芽率。挑选好种子后进行做包衣处理,此举可有效防范小麦苗期诸多病虫害。没有包衣剂的麦种需及时拌种,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对于真菌性病害较为多发的地块,一般以2%戊唑醇100~150 g 拌100 kg 麦种,或者以15%三唑酮52 g 拌25 kg麦种;二是对于地下病害发生频繁的地块,一般以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照农药与麦种1∶1 000 的质量比,进行拌种;在病害、虫害时常混合出现的地块,可以同时使用杀虫、杀菌两种药剂拌种。
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数量较多的地块,除了对麦种做包衣处理或者以药剂拌种之外,在犁地之前还需按照4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磷乳油0.3 kg/667 m2的量,添加1~2 kg 清水,25 kg 细土,充分混合之后均匀撒施于地表[1]。这样,药剂便可伴随耕地翻入土壤当中,如果使用辛硫磷微胶囊制剂防治,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在播种之前需将地块整好,着重抓紧以深耕、镇压为核心的整地处理,同时注意3个要点:一是所有旋耕播种的地块,一定要旋耕2 遍之后方可镇压耙实,确保旋耕深度达到15 cm;二是对于连年旋耕播种的地块,需按照“两年旋耕一年深耕”轮耕方式耕作,将机耕与机耙结合起来,为小麦的根系下扎提供更有利的环境;三是对于秸秆还田的地块,一定要做深耕处理,耕深需保持在25 cm,确保秸秆可以翻入土壤中。深耕完之后还需机耙2~3 遍,将其中的根茬清除干净,做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干净,没有明暗坷垃。
合理密植是确保小麦质量和产量的重要保障,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小麦方能全面利用光照、土壤、养分和水分等一应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要素,为最终的高产创设适宜的条件。在播种深度以3~5 cm 为最佳,采取等行距宽幅播种模式,行距以22~26 cm 为最佳,便于后续的机械化操作。播种时以分散式粒播方式播种,确保麦种分布的均匀性,尽量避免缺苗断垄、籽粒拥挤等现象的出现。如果采用机械播种,必须掌控好播种速度,做到下种要均匀、深浅要统一、行距要一致,防止出现漏播。另外,还要考量小麦的品种、地块状况、播种日期等条件适时播种。通常而言,最适宜小麦轮作的周期为3 a,如此可大大助推小麦成活率的提高,降低各类病虫害的发病概率,为最终产量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此外,轮作倒茬方式同样有助于病虫害的防控。
1.4.1 基肥
纵观小麦栽培的整个过程,肥料的施加是关键所在,施好肥为小麦供应足量养分,保证产量和品质。基肥主要增施有机肥,可以按照1 000~3 000 kg/667 m2的量施加施腐熟堆肥,或按照300~500 kg/667 m2的量施加有机肥,还要基于地块产量水平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施加化肥。具体而言:产量为400 kg/667 m2的中产田,一般施加纯氮10~12 kg/667 m2、磷5~6 kg/667 m2、钾4~6 kg/667 m2,将磷肥、钾肥全部充当基肥,总氮肥的一半充当基肥,另一半以追肥形式施加;产量为500 kg/667 m2的高产田,一般施加纯氮12~16 kg/667 m2、磷6~7 kg/667 m2、钾5~8 kg/667 m2,磷肥、钾肥全部充当基肥,总氮肥的40%~50%充当基肥,剩余的50%~60 充当追肥;产量为600 kg/667 m2的超高产田,一般施加纯氮16~18 kg/667 m2、磷7~9 kg/667 m2、钾6~10 kg/667 m2,磷肥、钾肥全部充当基肥,总氮肥的40%~50%充当基肥,剩余的50%~60%充当追肥[2]。
1.4.2 追肥
种植户可以参照小麦的长势,有侧重性地在不同栽培时段追施肥料。若是地块基肥丰裕,小麦分蘖强、长势好,可以不额外追施肥料,反之则需及时追肥。一是苗肥。在小麦分蘖阶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或者适量腐熟人畜粪尿,以加快小麦的分蘖。二是腊肥。在小雪前后,麦苗返青阶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三是返青肥。针对那些肥力水平较差、基肥施加不足、冬前分蘖较少、长势较差的麦田,在麦苗返青阶段按照3~5 kg/667m2的量追加尿素。四是拔节肥。通常在分蘖高峰期后施肥,若麦苗较旺,不需额外追加氮肥,若麦苗较壮,则按照3~5 kg/667 m2的量施加尿素,搭配5~10 kg/667 m2过磷酸钙、3~5 kg/667 m2氯化钾;若是麦苗较弱,则按照10~15 kg/667m2的量施加尿素或20~40 kg/667m2的量施加碳酸氢铵。五是孕穗肥。当小麦长至孕穗期时,需及时为其追施孕穗肥,按照5~10 kg/667m2的量追加硫酸铵或3~5 kg/667 m2的量追加尿素。六是栽培后期的追肥。在小麦长至抽穗到乳熟这一阶段,若是察觉到麦叶存在脱肥、早衰和发黄等问题,可在叶面均匀喷施1%~2%尿素溶液,用量50 L/667m2。
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供应小麦生长的水分需要,栽培阶段不同,与之相应的灌溉方案也要适时调整。小麦各生长阶段需水量各有差异,在实际栽培中必须基于栽培实际做好灌溉管理,控制好不同栽培阶段的灌溉量。水质好坏和浇灌方式是关乎小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以自流清水方式加以浇灌,确保小麦的正常发芽,加快小麦的根系发育。小麦步入拔节期后,需水量大幅度提升,若是遭遇春旱,必须及时灌溉。具体的灌溉量应基于天气条件、实际状况而定,适时灌溉或者排水,既要防干旱也要防洪涝,保证水分条件的适宜性。在小麦过冬反青时期,要做的是将返青水浇透,确保最终的高产,田间灌溉事宜的推进应基于小麦栽培的具体状况加以科学调整,使得小麦根系更具活力。
2.1.1 农业防治
日常田间管理的不到位是导致病虫害多发的主因,如除草不够及时,使得田间野草丛生,除了争抢小麦生存空间和养分外,也给各种病虫创设了繁衍环境,必须强化管理。农业防治可有效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在栽培管理期间,播种之前需秉持深耕灭茬原则,保证耕整质量,同时按时做除草管理,尽量将病菌源头控制住,可较好地防范白粉病、赤霉病的大肆发生[3]。播种期间要仔细观察天气条件,避免烂种问题,基肥的施加必须严格抓好,将各种类型的肥料科学搭配、合理施加,提高小麦植株本身的抗病水平,方能更好地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2.1.2 生物防治
病虫害在爆发之前往往都会有一些征兆,为尽可能地减少各类病虫害对小麦栽培的不良影响,农户必须强化监测管理,进行更为全面、细致、有效、到位的动态化监测。可以借助于性信息素防治害虫,以人工方式合成红蜘蛛、麦叶峰、金针虫等一些常见害虫的性信息素,对成虫加以干扰,令其无法正常交配繁衍,降低麦田内的害虫数量,抑制虫害的发生。也可以利用天敌灭杀害虫,小麦害虫天敌类型多元、数量庞杂,借助于这些天敌灭杀害虫,不但针对性强,而且不破坏生态,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2.1.3 物理防治
大部分害虫皆有明显的趋光性,可以在麦田悬挂灭虫灯,吸引害虫向此处聚集,然后再通过水盆、电网等将其灭杀。这一方法安全性较高,且可持续较长时间,优势明显,是较好的防治选择。此外,物理防治还可借助于麦种精选、光照控制和小麦吸盘等途径,消灭麦种自身所携带的病菌以及害虫。定期除草是应用最普遍的物理防治方式之一,除了减少害虫栖息地外,还确保空气流通外,较好地增温、保墒。
2.1.4 化学防治
现下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基本上都是无公害型的绿色药剂,但若不依循用药说明、长时间持续用药或者用药剂量过多,同样会给麦田内的生态以及其他有益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而,需要做好以下3 点:一是在喷施之前仔细察看药剂的保质期限,确定在有效期限内后方可依循用药说明的一应规定科学用药,并注意搭配使用相对应的药具;二是要用药天气的科学选择,需在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用药,避开下雨天、大风天、炎热高温等不良天气条件下用药;三是操作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以免出现误食药剂或者被药剂腐蚀到皮肤等。药剂喷完后,需保证防治覆盖面积达95%以上,未覆盖到的区域需及时补喷。
2.2.1 赤霉病
该病害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具备很强的传染性,在土壤较为潮湿的地段发病概率最高,在小麦栽培的不同阶段皆容易出现这一病害,其中尤以抽穗期最为多发,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严重时可减产30%。见效最好的方式是在出现病变前便喷施药剂,使用80%多菌灵微粉,用量为1.2 kg/hm2,或者50%多菌灵胶悬剂1 500~1 800 mL/hm2,添加清水450~600 kg/hm2,均匀喷施在小麦穗部[4]。
2.2.2 根腐病
该病害是多种真菌导致的一种土传病害,在整个小麦栽培期皆有可能发病,其中尤其以栽培后期发病最为频繁。发病后小麦出现一些较为零散的小片白穗,一开始只在茎基部、根部、分蘖节出现褐变,最后可致使整株小麦死亡。对于该病害可以用喷雾方式防治,在发病前期,使用25%丙环唑乳油50 mL,兑水20~30 kg,喷施于幼苗的茎基处。丙环唑本身具备较好的内吸传导性,可以经由传导将药剂输送至小麦植株各处,将病菌消灭掉,避免病菌的扩散。
2.2.3 小麦锈病
该病害同样是小麦栽培期间较为多发的病害,叶锈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以较高的传染性、较强的为害性著称,会妨碍小麦正常抽穗,不利于麦粒灌浆,除了减产外,还会导致小麦死亡。药剂喷施主要集中于麦叶背面,使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2.2.4 蚜虫
孕穗期和灌浆期是该虫害最为多发的时段,主要为害小麦的茎部、叶片和穗部,害虫通常以各处汁液为食,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导致小麦减产,虫害发生频繁时可直接导致小麦减产30%。该虫害发生初期,按照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0~60 mL/667 m2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18 g/667 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 g/667 m2的量,加水稀释之后喷洒于田间各处。
2.2.5 红蜘蛛
红蜘蛛本身体积较小、发病较早且繁衍速度快,在管理中很可能被忽略掉,必须注意强化对虫情的观察、监测和预警,提早发现、提早治疗,将虫害扼杀于点片发生阶段。防治时可选择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作为喷施药剂,注意选好用药时间,以10:00 和16:00 后为最佳,喷施时注意充分性、全面性,要以均匀的速度进行,确保麦叶正反两面皆可以均匀喷施到[5]。
综上所述,霍邱县作为重要的小麦种植地,唯有应用更为前沿、有效的栽培技术,采取更为全面、细致的病虫害防控措施,方能助力小麦的丰产优质。要适时引入各种前沿栽培技术,立足于小麦种植现状,应用最有效的栽培技术,自整体层面、全周期视角加以控制;基于小麦病虫害爆发特征,采取与之相应的防治措施,依托于全面细致的种植管理与维护,在助力小麦高产栽培之余亦能为粮食安全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