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4-05-08 12:14韩俊岭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1期
关键词:黏虫玉米螟植株

韩俊岭

(鄄城县阎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鄄城 274609)

鄄城县阎什镇是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为0.41×104hm2,玉米是当地主导农作物之一。玉米产量、质量和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当前阎什镇玉米栽培中存在栽培技术应用不规范、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质量以及种植效益。为了进一步保障玉米优质高产,本文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

1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1 品种精选

精选玉米品种是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玉米选种时,应充分考虑多项因素,如:气候条件、用途、病虫害流行状况等,选择优质、高产玉米品种。以阎什镇为例,当地主推品种包括登海618、登海605、菏玉167、菏玉127、郑单958 等,上述品种具有优质、丰产、耐旱、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和优势,非常适宜在阎什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确定品种后,农户要从正规渠道购买优质厂家的玉米种子,严把种子质量关,要求纯度≥96%、净度≥99%、发芽率≥85%、含水率≤13%。确定品种后,可进行小范围的试播,结合出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若出苗率<80%,建议更换玉米种子再试播,以保证玉米出苗率[1]。

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需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发芽率,降低病虫害影响,为一播全苗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筛选种子。利用盐水选种法,将其中的瘪粒、霉变粒、虫蛀粒、破损粒等剔除掉,留下大小均匀一致、饱满优质种子备用。其次,晾晒种子。晾晒是为了激发玉米种子活性,打破休眠期,亦可杀灭种子表皮致病菌,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选择晴天的8 时—10 时和15 时—17 时晾晒,中午高温时间段及夜晚收起,晒足48 h。晾晒期间每隔2~3 h 翻动种子1 次,保证晒种均匀。最后,拌种或包衣。研究表明,经过包衣的玉米种子幼苗根系多、短而粗、长势强,病虫害少。使用药剂拌种时,建议结合想要预防的病虫害合理选用药剂,如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使用种衣剂包衣时,建议使用由杀菌剂、杀虫剂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型种衣剂,发挥其杀灭病菌、驱避害虫的作用,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1.3 土地准备

玉米生长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但为达到丰产、稳产的目标,仍然要做好土地选择、整理工作。农户要结合玉米的生长特性选择种植地,优先选择富含有机质、肥力均匀、无砂砾石、疏松透气、pH 值在6.5~7 的中性土壤。要靠近水源,确保浇水方便,要靠近道路,方便机械设备进田作业。要提高轮作倒茬意识,建议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实行3 a 以上轮作,可减少田间病原微生物积累,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确定玉米种植地后,要深翻深松土壤30 cm,打破犁底层,破除土壤板结,使土壤更加通透。整地时要做好土壤消毒及施肥工作,消毒时可选用地中宝、吡虫灵粉剂等药剂,杀灭地下害虫。建议施足底肥,培肥地力,为玉米植株生长提供充足养分[2],施腐熟农家肥3 500 kg/667 m2、三元素复合肥50~60 kg/667 m2。

1.4 精细播种

1.4.1 适时播种

玉米播种时间是否适宜对出苗率有一定的影响。播种时间过早,则温度低,种子发芽慢,甚至烂种,后期长势差;播种时间过晚,则玉米未成熟就遭遇霜冻,会对产量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农户必须要合理控制玉米播种时间。建议在5~10 cm 土层温度达到10~15 ℃时播种,此时播种温度适宜,出苗率高。

1.4.2 足墒播种

玉米播种时土壤墒情是否良好亦是必须关注的问题。若墒情较差依然播种玉米,则会对玉米的出苗率及后期长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农户要做到足墒播种,密切留意降雨情况,降雨后土壤湿润、墒情好,播种后玉米成活率高。适播期内若无自然降雨,应人工造墒后再播种玉米,提高土壤湿润度,实现一播全苗的目标。

1.4.3 播种方法

不成片的地块机械设备进出入不方便时,建议人工播种,大规模成片的地块,建议实施机械化播种作业。使用玉米精量播种机,其具备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功能,播种作业效率高。也可使用玉米深松分层施肥精播机,可同时完成土壤深松作业、玉米播种作业。玉米播种作业前需将田间障碍物清除掉,并检查机械设备,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机械化播种作业前,先要结合生产要求科学调整玉米播种行距、穴距、排种量、施肥量、开沟深度,然后进行小面积试播作业,根据试播情况进一步调整、决定播种参数。机械化播种作业时,应保持匀速行驶,以6~8 km/h 为宜,不可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并认真检查下种情况,确保深浅一致、下种均匀,确保玉米播种质量达标[3]。

1.4.4 合理密植

玉米种植时,行距、株距、深度、播量、密度是否适宜,均会对玉米后期生长产生影响。因此,农户要充分结合玉米品种差异、播种方法、土壤墒情以及目标产量等因素合理控制各项参数,保证玉米播种质量。玉米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砂土地可适当深些,黏土地要适当浅些,避免影响出苗。春玉米播种时,行株距控制为55 cm×35 cm,种植密度3 300~4 000 株/667 m2;夏玉米播种时,行株距控制为55 cm×30 cm,种植密度为4 000~4 500株/667 m2[4]。

1.4.5 播后镇压

玉米播后镇压可起到保墒、提墒、促进发芽的作用,特别是旱地更要做好播后镇压工作,建议选用带有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械在播种后随即镇压。要结合土壤墒情、质地等因素合理控制镇压时间、强度,黏土地应在播种后间隔半天再镇压,砂土地应在播种后立即镇压,通过有效的镇压,让玉米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发芽率和成活率。

1.5 田间管理

1.5.1 苗期

玉米苗期应密切留意幼苗生长情况,适时做好移苗补苗工作,补苗建议在3 叶期前完成,补苗后需浇水肥1~2 次,提高成活率。玉米3 叶期—4 叶期间苗,4 叶期—5 叶期定苗。定苗后结合幼苗长势决定是否需要蹲苗。此外,玉米苗期还应做好松散土壤,清除杂草,同时结合中耕适当追肥,追施尿素20 kg/667 m2即可,有条件的可再追施腐熟有机肥5 kg/667 m2。

1.5.2 穗期

玉米穗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之一。进入大喇叭口期后,需中耕培土1次,防止玉米倒伏,同时施尿素30 kg/667 m2,促进果穗膨大。同时,大喇叭口期需在玉米心叶内撒适量毒土,可减轻玉米螟危害。进入穗期后,要合理控制土壤持水量在75%为宜,若低于该标准值,应当及时浇水,相反则要排水,为玉米植株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湿度环境。

1.5.3 花粒期

玉米生长至花粒期时,土壤持水量应保持在80%以内,若超过80%要及早排水,防止引发渍害。玉米抽雄尚未散粉之前,建议隔株去雄或可隔行去雄,重点将弱小株、虫株雄花去除掉。进入盛花期后,若遭遇持续降雨天气,要做好人工授粉工作,选择晴天用毛笔蘸取适量花粉涂抹在雌穗花丝上即可。此外,花粒期若发现玉米植株有脱肥的现象,建议及早追肥,可以追施碳铵15 kg/667 m2。亦可喷施叶面肥,如1%尿素+0.5%磷酸二氢钾溶液。

2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大、小斑病

2.1.1 大、小斑病发病特征

大、小斑病是阎什镇玉米种植常见病。玉米大斑病也称为枯叶病,玉米小斑病也称为斑点病,两者均为真菌性病害,均以危害叶片、叶鞘、苞叶、果穗、籽粒等为主。不同的是大斑病的病斑呈纺锤形,受害的叶片、叶鞘等部位出现青灰色的病斑,后期叶片逐渐发黄枯死;小斑病的病斑呈椭圆形,叶片受害后光合作用减弱,叶片干枯,影响籽粒灌浆。

2.1.2 大、小斑病防治方法

首先,要科学选种,即优先选用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其次,要做好种子处理,包括晾晒、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等。再次,要科学栽培,如坚持和小麦等作物轮作倒茬或套作,不可重茬;做好土壤深翻深松工作,清除田间的病残株,将菌源消灭;科学施肥,禁用生粪肥;合理控制播种时间、密度、播量,保持良好的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密切留意玉米植株生长情况,若发现有中心病株应当及早去除掉。最后,病害较重时,建议交替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2.2 褐斑病

2.2.1 褐斑病发病特征

褐斑病在阎什镇玉米栽培时较为常见。该病属真菌性病害,每年的7 月—8 月温度高、湿度大,极易发病,是褐斑病高发季节,连作田及低洼地发病重。褐斑病主要以危害叶片、叶鞘、茎秆等为主,受害部位初期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然后变为褐色,形状为椭圆形,病斑增多之后逐渐融合成为大斑,病斑周边叶组织变为粉红色,后期病斑破裂散发出大量的粉末,颜色为褐色。茎秆受害后遇风极易倒伏。

2.2.2 褐斑病防治措施

科学选种,严把种子质量关,禁用携带病菌的玉米种子;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杀灭表皮致病菌;重发病田坚持和小麦等作物轮作倒茬3 a 以上;加强生长期管理,重点做好间苗定苗、中耕培土、除草、追肥、浇水等工作,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收获玉米之后立即做好清园工作,深翻晾晒土壤,杀灭残留的菌源;一旦发现有中心病株,要及早清除并统一烧毁;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3 0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5]。

2.3 顶腐病

2.3.1 顶腐病发病特征

玉米顶腐病可发生于任何时期。苗期发病后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叶片边缘褪绿,并出现黄条斑,叶片住进皱缩、畸形,严重的整株枯死。成株期发病后玉米植株逐渐矮化,叶片基部腐烂,中上部畸形,叶片边缘出现一些黄化条纹,呈刀削状。受害玉米植株茎基部节间短,根系不发达,根冠腐烂,影响正常接穗,潮湿环境下病部出现大量霉状物,颜色为粉白色。

2.3.2 顶腐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性品种进行播种作业;合理控播种密度,保证田间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及时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性;晴天做好铲趟工作,疏松土壤,清除杂草,排湿提温,确保秧苗良好生长;密切留意玉米生长情况,若发现有腐烂的病株或叶片,及时剪掉深埋,防止病菌传播;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2.4 玉米螟

2.4.1 玉米螟为害特征

玉米螟属鳞翅目害虫,也称为钻心虫。玉米螟隐蔽性强,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大规模传播。玉米螟幼虫属钻蛀性害虫,可钻入玉米心叶内,受害叶片可形成一排整齐小孔。玉米抽穗后,幼虫可钻入雄花内为害,导致雄花基部折断。若幼虫钻入茎部,茎秆极易被大风吹折。玉米植株受害后,会出现早衰的现象,籽粒饱满度下降,玉米可减产5%~15%甚至更多。

2.4.2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收获后,应当认真做好玉米秸秆的处理工作,将越冬虫源杀灭掉;妥善处理玉米根茬,靠近地面收割,降低根茬高度,防止玉米螟在根茬中越冬;重视对灯诱技术的应用,将黑光灯或太阳能杀虫灯悬挂在玉米田内,可有效诱杀玉米螟;发生虫害后,建议交替喷灌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 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2.5 玉米黏虫

2.5.1 玉米黏虫为害特征

玉米黏虫属杂食性暴食害虫,为害严重,在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为害。在玉米种植时极为常见,其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也被称为夜盗虫。玉米黏虫大发生时,可吃光全部的叶片,仅仅留下叶脉,影响玉米植株生长,导致产量下降,严重的会绝收。

2.5.2 玉米黏虫防治方法

做好除草工作,防止黏虫杂草上栖息和繁殖;重视生物防治,如:玉米黏虫幼虫可喷施25%灭幼脲3 号悬浮剂等生物农药;重视对糖醋液、黑光灯的应用,可杀灭玉米黏虫成虫;发生虫害后,可叶面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玉米是阎什镇主导粮食作物,为保障玉米安全稳定生产,要提高玉米栽培管理意识,积极推广应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同时要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意识,结合阎什镇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流行特点、规律,制定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保证玉米生产安全,提高产量、质量以及种植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稳定性,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黏虫玉米螟植株
天津地区黏虫迁飞发生特征及监测预报
洛宁县一代黏虫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松花菜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非洲菊花托的体细胞胚发生及植株再生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