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莲,常滨丽
(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产品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其价值实现是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转化的重要途径,是贯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初步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国学者积极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研究,各地也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努力推动 “绿水青山” 发挥更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 “两山” 转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进行评价,不仅是判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否科学、高效的重要参照和衡量 “两山” 转化的重要依据,也是评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参考。
现阶段,我国有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2]、路径[3-4]、模式[5-6]及价值实现的困境[7-8]等定性的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实践层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定量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开展。已有研究主要从 “两山” 转化成效和价值实现成效两方面展开。有关 “两山” 转化成效的研究方面,孙崇洋等[9]选取生态状况、环境状况作为 “绿水青山” 指标,经济效益、增长质量作为 “金山银山” 指标评价了浙江省11 个城市的 “两山” 实践成效;倪琳等[10]基于内生式发展理论阐明了 “两山” 转化的内涵,建立了 “绿水青山” 和 “金山银山” 两个系统的 “两山” 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 “两山” 实践成效进行研究。有关价值实现成效的定量研究方面,雷硕等[11]从生态产品保护成效、价值转化成效、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评价体系,对长江干流流经的37 个典型城市展开研究;吴尚云[12]从总值评价指标、结构性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价指标体系并就赤水市展开实证研究;林亦晴等[13]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定义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量与生态产品总值(GEP)的比值,对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开展研究;王晓欣等[14]从生态产品供给、政策干预(交易)、民生福祉改善三个层面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价指标体系,对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行成效评价。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定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价值实现成效进行评价。由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多领域,基于不同视角构建的指标体系各异,部分指标数据搜集难度较大,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东部发达地区省市,针对喀斯特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的研究较为缺乏。喀斯特山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资源富集,同时区域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喀斯特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及运作机理,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内容,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体系,立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视角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评价。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喀斯特山区贵州省2011—2020 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是我国独创性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国内对生态产品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依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概念,指为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15-16]。第二种是等同于 “生态系统服务” ,即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7-18]。第三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共同作用形成的,满足人类需求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19-20],如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等。
生态产品概念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在内容上十分相似。对其准确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是要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转化的需要,范围较广的定义符合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第二是要明确与 “生态系统服务” 的异同。 “生态产品” 与 “生态系统服务” ,均表达生态环境带给人类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侧重于表示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惠益,生态产品更加侧重于 “产品” 一词,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经常需要人类劳动的参与。
综上,本文将生态产品定义为:为人类生活提供供给、调节、文化等功能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包括自然生产的生态产品及加入人类劳动的生态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有一种对生态产品的理解泛化到了工业领域,比如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降耗减排等生产的工业品,也称作生态产品[21]。本文研究的生态产品着重于以自然生态产品为基础而形成,这里所提到的工业领域的生态产品显然不属于本文生态产品的界定范围。
生态产品作为一种自然要素,稀缺性决定其具有丰富的价值。除此之外,生态产品作为一种自然资本,通过人类劳动的参与,提供优质的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和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干预,真实反映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建立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转化的长效机制[22]。即把生态产品的隐性价值显性化,把人们从生态产品中受益的,但难以交易的价值显性化,在市场上进行供需交易,凸显优质生态产品带给人类的巨大惠益。
通过建立相关机制,运用多种价值实现模式,提供更多优良的生态产品,增强生态产品的生态效益,同时促进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总体来讲,现阶段,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坚持《意见》的总体要求,依据《意见》的 “六大机制” ,充分运用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产业化和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将生态产品当中蕴藏着的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生态效益(图1)。
图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作机理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首先,有助于生态效益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各方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人们积极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山更绿、水更清,共享良好人居环境。其次,有助于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推动人们真正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更是自然资本,要充分发挥 “绿水青山” 的自然资本作用,发展生态产业、文旅融合、运用风力、水力等清洁能源发电,助力经济绿色发展。最后,有助于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转化,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生态产品丰富的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中国道路,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方案(图2)。
图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内容
基于前文有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涵、运作机理和价值实现效益的分析,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层次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依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选取15 个指标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评价体系(表1)。
表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开展林业建设,减少水土流失,不断夯实生态基础;推进节能减排、废物处理、绿色生产等,持续提升环境质量。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县城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人均水资源量、地表水Ⅰ~Ⅲ类占比、地表水劣Ⅴ类占比共6 个指标作为生态效益的具体指标,涉及水、土、气三个方面,能较为全面准确地衡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文旅产业、发展风力、水利等清洁能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旅游收入、清洁能源发电量共4 个指标作为经济效益的具体指标。农村地区是生态产品最为丰富的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农村居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农业、旅游和清洁能源发电则是生态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推动社会效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推动教育、娱乐等活动不断发展,缩小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本文选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娱支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共5 个指标作为社会效益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涉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教育、文化发展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乡发展差距,能够有效地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效益。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以其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我国西南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同时该区域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是当前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份,山地和丘陵占比92.50%,特殊的地质构造导致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居全国之首。贵州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境内生境异质性高,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脆弱,容易产生石漠化。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地处内陆山区使得贵州保留了较好的生态基础,被誉为 “山地公园省” 。2012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 号)发布,贵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GDP 从2012 年的0.69 万亿元提高到2021 年的1.96 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 年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上升到2021 年的62%,连续增幅居全国第一。十年来,贵州以 “生态” 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开放融合发展。2016 年,贵州省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 年,贵州被列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2020 年,贵州省赤水等五地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近年来,贵州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文旅产业及生态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生态产业品牌,创新性地开展单株碳汇交易,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2 年1 月18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赋予贵州 “四区一高地” 的战略定位,要求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2.2.1 熵权法
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影响,本研究选择客观赋权法。运用熵权法来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计算其综合得分。其主要步骤如下:
(1)先设原始矩阵X,其中,i代表某一指标,j代表某一年份,m为评价指标数,n为评价年份数,见式(1)。
(2)将原始矩阵标准化,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标准化方法分别见式(2)~(3),标准化后的矩阵设为R=(rij)m×n,r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
按照上述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可能会出现极端值的情况。这时需要对数据进行非零和非负化处理[23]。为避免极端值造成的影响,本文对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平移处理,见式(4),其中为平移前数值,为平移后数值,k为平移幅度,平移后的矩阵设为
(3)计算指标i在第j年的数值占该指标的比重Pij,见式(5)。
(4)计 算 某 一 指 标i的 熵 值Ei, 当Pij=0 时,PijlnPij=0,见式(6)。
(5)计算某一指标i的权重Wi,见式(7)。
(6)根据式(1)~(7)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后,计算第j年的综合得分,见式(8)。
2.2.2 障碍度模型
障碍度模型可以计算综合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障碍度,找出限制事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引入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设Fij为i项指标第j年的障碍度,rij为标准化数值,Wi为指标i的权重,其具体计算见式(9)[24]。
本文以2011—2020 年为研究期,对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展开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统计年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效益和各子系统效益的具体评价结果(表2 和图3),具体分析如下。
表2 2011—2020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结果
图3 2011—2020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动态变化
3.1.1 综合效益
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综合效益稳定提升,综合效益值从0.231 0 增长到0.819 7,年均增速约为15.11%。具体来看,2011—2012 年综合效益增长速度较快,约为47.83%。2012—2013 年综合效益略有下降,下降速度约为13.37%,主要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急剧下降。2014—2020 年,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35%。在各子系统效益中,按年平均增长速度从快到慢排序依次是经济效益(84.30%)、生态效益(18.24%)、社会效益(5.36%)。这表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效益相比前面两者,增长速度略缓,但仍是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生态效益
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效益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态效益值从0.221 3 增长至0.999 8,年均增速约为18.24%。2011—2012 年,生态效益从0.221 3 增加到0.483 9,增长速度高达118.71%。生态效益的增长主要与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以及地表水水质改善有关。2012—2015 年生态效益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一个U 形发展曲线,生态效益由2012 年的0.483 9 下降至2013 年的0.260 9,随后增长至2015 年的0.690 3。2013 年生态效益下降主要和市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有关。2013 年贵阳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将PM2.5、CO 和O3纳入空气质量评价指标,贵州省市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由2012 年的97.25%下降至85.35%。2015 年贵州省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贵州全省9 个中心城市全面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中,空气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市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由2014 年的81.75%提高至97.76%。同时,贵州省积极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政策,坚持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地表水Ⅰ~Ⅲ类占比由2014 年的81.2%提高至89.4%,劣Ⅴ类占比由2014 年的11.8%下降至7.1%。2015—2020 年生态效益持续稳定增长,由2015 年的0.690 3 上升至2020 年的0.999 8,年平均增速约为7.69%。2016 年贵州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 年被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2017 年实施《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率先在国内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 “十三五” 以来,贵州省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全面开展国土绿化,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工作。贵州省坚守 “发展” 和 “生态” 两条底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3.1.3 经济效益
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从0.003 2 增长至0.785 2,年均增速约为84.30%。2011—2019 年经济效益从0.003 2 增长至0.912 8,年均增长率高达102.72%。这一时期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旅游收入均提升较快,2019 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756 元,比2011 年提高6 611 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 888.99 亿元,比2011 年增加2 723.53 亿元;旅游收入为12 318.86 亿元,比2011 年增加10 889.38亿元。清洁能源发电量也由2011 年的348.88 亿千瓦小时提高到2019 年的867.00 亿千瓦小时。特别是在2011—2012 年,经济效益从0.003 2 迅速增长至0.104 7,主要原因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旅游收入、清洁能源发电量均持续快速增长,导致2011 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益较低。2012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通过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多民族文化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黄果树、荔波、梵净山等一系列精品景区,随着贵广、成贵等高铁陆续开通,交通助力贵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品牌逐渐凸显,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显著。贵州创新性地提出农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的 “三变” 改革,盘活农村资源,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推进 “三品一标” 农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农产品 “泉涌” 工程,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打造 “贵州绿茶” 等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开展农业产业革命,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全省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等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黔货出山。近年来,贵州实施单株碳汇项目,推进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探索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19—2020 年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由2019 年的0.912 8 下降到2020 年的0.785 2,下降速度约为13.99%。这主要与旅游收入的下降有关。2019 年末新冠疫情来袭,全球旅游业遭受重创,贵州省旅游业也深受影响,2020 年贵州省旅游收入由2019 年的12 318.86 亿元锐减至5 785.09亿元,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明显。
3.1.4 社会效益
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效益整体呈平缓上升态势,从0.436 1 增长至0.697 6,年均增速约为5.36%。2012 年、2015—2017 年社会效益较前一年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不断拉大;相比之下,其他指标变化不够显著。2011—2020 年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娱支出均呈持续增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稳步下降。2011—2020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3 456 元提高至10 818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娱支出由183 元增加至1 030 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7.7%下降至36.8%。2013 年起,贵州省立足山区特色、民族特色、生态特色,实施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环境,增强社会效益。贵州省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农村公路 “组组通” 、易地扶贫搬迁和教育医疗住房 “三保障” ,是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2020 年底实现全省92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 万群众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贵州落实 “八要素” 引领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通过选准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技能、提供专业培训等举措,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金融、大数据等创新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转变。贵州省持续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广 “1 +N” 镇村联动模式,统筹建设城镇和周边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推动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在评价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基础上,根据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指标数据进行测算,得出各指标对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影响程度。为便于观察,本文仅找出并分析每年前5 个指标层障碍因子(表3)[25];按照出现频率≥50%的标准[26],进一步得到影响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主要障碍因子的出现频率(表4)。
表3 2011—2020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指标层前5个障碍因子及其障碍度
表4 2011—2020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主要障碍因子出现频数及频率
由表3 可知,2011—2014 年制约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前5 个障碍因子依次为旅游收入(X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娱支出(X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1)、农林牧渔总产值(X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主要集中于经济效益子系统,其次是社会效益子系统,生态效益子系统未出现主要障碍因子。2015—2020 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X1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X15)开始成为制约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且障碍程度呈增长趋势。这一时期障碍因子主要集中于社会效益子系统,其次是经济效益子系统,生态效益子系统也出现了主要障碍因子,但障碍程度较其他主要障碍因子明显偏低。这表明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效益较好,应继续坚持厚植自然资本,提升生态效益。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逐渐由经济效益子系统向社会效益子系统转移,两个子系统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障碍因子出现频率结果如表4 所示,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最主要的障碍因子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旅游收入(X9),频率均为90%。其次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1)、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X15),频率分别为70%、60%,然后是农林牧渔总产值(X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娱支出(X1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X14),频率均为50%。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3 个子系统来看,出现频率排名在前列的障碍因子中,经济、社会效益子系统分别占3 个、4 个,生态效益子系统未出现主要障碍因子。由此可见,制约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来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子系统。
本研究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和运作机理,明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内容,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评价体系。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简洁,指标数据也易收集,可用于区域衡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鉴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价仍处于初步阶段,指标选取、数据收集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未来可以从生态资源指标与产权交易、绿色金融、居民参与程度等方面拓展。本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实证研究了并探究了影响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障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
(1)综合来看,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提升显著,生态产品的生态效益提升较大,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显著,向社会效益转化相对较少。表明研究时段内,贵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逐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与此同时,生态效益积极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当地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从三个子系统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效益提升明显,显示研究时段内贵州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效益年均增速最快,显示生态产品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良好,2020 年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新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影响,生态产品的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受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效益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增速较慢,显示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转化有待加强。
(3)障碍度分析结果显示,制约2011—2020 年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来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子系统。按照出现频率≥50%的标准排名在前列的障碍因子中,经济、社会效益子系统分别占3个、4 个。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因子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收入,频率均为90%。其次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频率分别为70%、60%。
研究期内,贵州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大力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产品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促进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两山” 转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由前文可知,现阶段贵州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生态优先。虽然贵州省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土壤肥力较低,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中,要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在首位,在保持自然环境稳定性不受破坏的前提条件下,提供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供给,增强生态产品生态效益,夯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基础。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策略,减少人为不良影响,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在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地区,要全面贯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的系统思想,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契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喀斯特山地特色农业。同时,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喀斯特山区旅游等生态产业,盘活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近年来,贵州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实施单株碳汇交易并在全省范围推广,开展赤水河生态补偿,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总体上,目前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农林牧渔、旅游业等。生态产品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过程中,不能依赖于某一产业,应该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多元化推进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贵州应在单株碳汇项目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用足该区丰富的森林储量资源,探索林权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推动集体林权抵押、创新林业金融产品。同时,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搭建资源权益交易平台,深入开展生态资源指标如森林覆盖率及水权、林权等生态权益交易。此外,深入挖掘贵州喀斯特山地优质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全面提升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发挥区域公共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3)增强社会效益。生态产品的社会效益是其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难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效益发展较为缓慢,社会效益因其影响具有相对滞后性增长较慢,但随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断推进,其效益会逐渐凸显。伴随着生态产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持续提升,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等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差异已成为制约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益的主要障碍因子。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农村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文旅产业等,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力量,还要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共享价值实现成果。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农村 “三变” 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多种发展经营模式,推进喀斯特山区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最后,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推进城乡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