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辉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加强对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毕业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2]。高校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及能力培训,帮助大学生明晰未来的职业方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好规划,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及综合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等方面,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完整设想[3]。高校应为每个专业的学生提供清晰的职业定位,总结往届毕业生的工作优势与不足,并适时制订详细的发展政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学生应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形势,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做好职业定位。高校应适时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自身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共得到110条文献,其中大多数研究成果是问卷调查法结合实证分析进行的研究。王兴、赵梦婉、曾永春都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显著影响[4-6]。基于此,从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职业探索及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分别探究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4](见表1)。
表1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Tab.1 Influence of career planning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场所,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习能力相对其他群体来说较高,但缺少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对自身认识不足,部分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系统地深层次地探究和解读[7]。从“我平时注意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我会完善自身人格以满足将来的职业需求”这两方面随机对某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学生都会进行反思和完善,说明学生愿意改变自己,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随着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断重视,高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与互动,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将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职场中将自己的性格特点转变成自我发展的优势,充分释放潜能,从而在毕业后少走弯路,提高核心竞争力,拥有满意的就业前景。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来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如表2所示,报考英语四、六级的大学生人数显著上升,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会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明确要求。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企业招聘需求时,学生也开始将自身需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结合,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当学生了解了就业形势时,会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判断,作出考研继续深造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等选择,从而增强自身在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表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表现Tab.2 Performance of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李红霞等对9个省份23所高校2019和2020两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并运用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对比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得越早、越长远,就业质量就越高[7],说明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便于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就业市场信息,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见表3)。
当大学生能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时,通常会向周围的亲戚朋友或毕业的学长学姐咨询相关工作信息。据统计,国内80%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在教师、家长的帮助下确定的[2],说明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优势对相关职业进行了解和选择,吸取相关经验教训,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有些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想在毕业后去大城市、大企业就业,在通过与家长、亲戚、朋友进行交流后,发现其他城市或中小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将就业范围扩大,丰富了自身的就业选择。
分析双创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丰富就业选择,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出以下建议:①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高校应为大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就业方面的指导,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及专业水平,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②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7]。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短期的,而是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找到其中的不足,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③明确教师职责,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部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兼任的,如有的是辅导员上课,有的是其他任课教师上课,他们可能会因为平常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应推动专职教师进行授课,指定教师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转变教学模式,确保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高校应畅通学生的反馈渠道,让学生在每学期期末对教师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定期对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教师的绩效工资中,从而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