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昕
摘要:论文从幸福感理论整合视角,建构以提升用户幸福感为目标的积极设计框架。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幸福感理论研究取向整合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幸福感理论整合框架与框架中各层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运用跨学科研究法,依据心理学整合幸福感的理论结构,提出积极设计框架;通过案头研究法探索各目标维度提升幸福感的路径,并明确了3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基于幸福感理论整合视角提出了由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意义、积极的社会关系3个目标维度构成的积极设计框架,以及框架内各维度提升幸福感的设计路径,依据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幸福感各层次内在关系解读了积极设计框架各维度间的关系。该框架明确了用户幸福感的本质和来源,拓展了积极设计发挥作用的范围,对积极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设计方法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积极设计;幸福感;幸福感理论整合;积极设计框架;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5-0076-0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l-being theory integr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user wellbeing.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ort out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ll-being theory research orientation,and expits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well-being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evel of the framework. Us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well-being,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hrough the desk-based research method,the paths of each goal dimension to improve happiness were explored,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were clarifie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of well-being theory,this paper proposed 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composed of three goal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positive personal meaning and positive social relations,and the design path of each dimens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to improve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expansive construction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each level of well-being,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as interpreted.This framework defines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user well-being,expands the scope of active design,and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s of active design.
Keywords:Active design;Happiness;Well-being theory integration;Actively design the framework;Design path
積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一改传统心理学研究取向,将注意力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转向关注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幸福和谐发展,通过对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环境构建的研究,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学界对幸福感概念的界定从取向争论,逐渐走向了取向整合。而基于取向整合视角的幸福感理论模型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该研究进展对以提升用户幸福感为目标的积极设计来说,无论在理论研究、设计方法探索,还是应用领域拓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尝试从幸福感理论整合视角,探索提升用户幸福感的积极设计框架,以对现有设计框架进行补充和提升。
(一)幸福感研究
幸福感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各领域学者们从不同侧重点对幸福感进行探讨,因此出现了多个研究取向。最初,源自社会学认知幸福感模型和心理学情感幸福感模型综合形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模型,成为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该研究取向主要关注个体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其指标有个体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随着实證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并不能涵盖幸福感的全部内容,反映幸福感的全貌。因此,Diener提出在幸福感调查中应增加更多指标,如自尊、价值观等来弥补主观幸福感的不足,解决其评价指标过少的问题。Ryff则批判主观幸福感忽视了个体心理的积极性功能在幸福感获得上的作用,随后于1989年基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模型,包含自我接受、机能自主、生活目的、人格成长、积极关系、环境控制6个维度。心理幸福感研究取向主要强调个体潜能与才华的施展和自我实现,从个体心理视角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补充。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SWB)研究取向是对幸福感研究由个体到社会,由主观到客观的一大突破。该取向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与个体与社会的融合。Keyes在这一研究取向上发展出了社会幸福感模型:包含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认同、社会实现5个维度。
(二)幸福感理论整合趋势
为了增进对幸福感本质的理解,解决研究取向的分歧问题,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已有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模型之间的关系。Dierendonck认为将不同的理论取向整合才是合理的;Waterman等采用实证方法整合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并将其命名为实现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EWB);Keyes则对三者进行了结构整合,形成了名为积极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幸福感理论整合的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我国学者陈浩彬,苗元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幸福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如图1。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3个层次在概念上相互独立,在体验上相互分离,但在理论结构上是密切关联的。
主观幸福感层面,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维度与心理幸福感各维度间存在正相关,即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较多的积极情感能够促进心理幸福感的获得和提升;而心理幸福感层面,个人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利他行为又与社会幸福感层面的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认同等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较高的自我发展水平和朝向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与行为能够促进社会幸福感的获得和提升。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由个体主观感受到个体心理机能,再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体现了人类对幸福感感知的阶段式发展态势,也指明了人类幸福感的具体来源和获得路径。[1]
积极设计是积极心理学与设计结合产生的研究方向。该领域研究者们认同积极心理学有关人类幸福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观点,认为设计应该为提升人类幸福感做出贡献。因此,积极设计关注设计对人类幸福、社会繁荣的积极影响,将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实现人生的蓬勃绽放,支持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作为其明确的设计目标。[2]。
现有积极设计框架均是以幸福感内涵解读为理论依据构建的,但由于前期学界对幸福感概念界定没有达成共识,且多种研究取向并存,导致积极设计对幸福感提升这一目标的解读存在片面性,依此建构的设计框架也不甚完善。如Desmet和Pohlmeyer基于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构筑了由快乐、个人意义、美德构成的积极设计框架,认为只有包含这3个层次的设计才能够促进人类的繁荣;[3]Marc Hassenzahl将主观幸福感理解为通过活动满足心理需求的结果,将心理需求作为理解和分类体验的方法,提出了由自主性、技能性、相关性、流行性、刺激性、安全性6类组成的积极体验要素的设计创新与评估体系;[4]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积极设计研究所创始人Pieter Desmet认为设计的下一步目标是主观幸福感,代尔夫特积极设计研究所提出了积极设计5项原则,创造可能性、支持人类繁荣、实现有意义活动、获得丰富体验、承担社会责任。[5]从以上观点论述中可以发现,积极设计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以提升主观幸福感为目标,又将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中个别维度纳入主观幸福感范畴来搭建设计框架,且对设计框架内各层次或要素间的关系的解读也缺乏系统性。
随着幸福感理论研究取向整合成为学界共识,幸福感的内涵更为丰富,涵盖内容更为全面,其理论结构与内在关系也更加明晰,笔者认为,应重新审视积极设计促进“幸福感”提升这一设计目标以及实现人生蓬勃绽放,支持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进一步完善积极设计框架,明晰框架内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积极设计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幸福感理论整合的视角,尝试搭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由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意义、积极的社会关系3个目标维度构成的积极设计框架;运用案头研究法征集“提升幸福感产品”80件,根据推荐者的推荐理由、幸福时刻的描述和产品重点关注维度分析进行产品分类;总结三维度设计特点,明确积极设计框架三维度的设计路径;基于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和幸福感的理论结构各层次内在关系,对积极设计目标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明确三维度相互衔接,逐级带动,持续提升用户幸福感的内在关系;综合以上内容绘制积极设计框架示意图,包含积极设计三维度、三维度设计路径,并以箭头标明三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2。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维度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以个体积极情绪多少和生活总体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笔者选择将“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个人主观层面积极设计的目标维度,将帮助用户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验,提高生活满意度作为积极设计的重点。
1.积极情绪体验维度设计特点
积极情绪与个体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6]而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对自身积极情绪的识别和感受。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心理过程共同构成了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由此可见,积极情绪来源于需求的满足,且其情绪强弱受个体主观感受的影响。
目前,积极设计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这一维度,如Desmet等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13种基本需求,主张以个体基本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创新;Hassenzahl对影响积极体验的要素进行了细分;我国学者吴春茂、田晓梅在Hassenzahl基础上又提出了15种更为详细的积极体验设计策略。
尽管设计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发用户的积极情绪,但仍需注意的是人类对愉悦情境习惯和适应的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积极或消极的外在影响会让幸福水平骤然上升或下降,但没多久幸福感水平就又会回到与之前接近的状态,Brikman和Campbell(1971)发明了“享乐主义踏板车”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这一现象提醒我们,通过改善产品外观、体验情境、功能创新、提升服务质量等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本能层面需求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策略只能使用户主观幸福感获得暂时提升,随着对以往愉悦体验的习以为常,人们对积极情绪的识别敏感度和感受力会不断减弱,甚至无感。要避免出现“享乐主义踏板车”现象,一方面要适时进行产品(服务)的迭代优化,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设计维度,关注用户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满足。
2.该维度提升幸福感的设计路径
课题组对征集样本进行分类,将在功能上满足用户需求,使生活更舒适便捷的手机、按摩仪、空调、旅游等常规产品(服务)和微信、网络游戏等为用户增添更多生活情趣和丰富情绪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纳入以该维度为主的产品大类。
通过产品推荐者的推荐理由和对幸福时刻的描述可以发现,用户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生理、心理、生活需要等基本层面,对幸福感的描述词汇多为舒适、放松、宁静、快乐、新奇、乐趣、激动等。从积极情绪体验层面对样本产品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产品一般通过感官设计引发用户兴趣,使其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功能设计满足生理、心理、生活等基本需求,提升生活舒适度;通过交互设计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较高的掌控感、畅快感和更多趣味性,从整体上提升用户的心理丰富性[7]以减少用户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满意度,如图3。
对于更高层级的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则需要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和一定条件下的复杂体验才能得以满足,因其实现过程并非总伴随着积极情绪体验,笔者将其归入其他两个目标维度分别进行论述。
(二)积极的个人意义维度
心理幸福感是对个体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满足(Deci&Ryan,1985,2001),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实现。积极设计有满足用户基本心理需求、帮助用户个人成长、实现生活目标,为用户提升环境掌控力、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潜力。因此笔者将“积极的个人意义”作为心理幸福感层面积极设计的维度。
1.积极个人意义维度设计特点
积极个人意义是建立在积极情绪体验维度之上,以满足用户爱与归属、尊重、个人成长等需求为目标的维度。该维度的积极设计是帮助用户实现人生蓬勃绽放的主要途径。
该维度的设计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积极个人意义维度设计目标的实现是个体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同起作用的过程。积极情绪能够扩展用户即时思维——行为范畴,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促进个体成长发展,对积极个人意义的追求和实现有着促进作用(Fredrickson,2013);消极情绪与之相反,会窄化个体瞬间思维——行动范围,使个体精力更集中,从而做出快速而坚定的反应,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积极设计在这一维度的作用是充分发挥两类情绪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设计、体验设计和激励机制设计协助用户通过特定活动获得积极的成果,促进积极个人意义的实现。
积极个人意义的实现需要动用个体特征优势全身心的投入,以达到沉浸式体验的忘我状态(个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体验失真、自我意识丧失)。当用户实现阶段性目标或最终目标,用户自我感觉回归,会获得强烈而持久的极致体验,这种体验被Martin Seligman(2002)称之为长久的欣慰。想要帮助用户获得长久的欣慰,积极设计需要为用户提供获得沉浸式体验的客观条件,如合理规划挑战层级,丰富挑战活动形式,制定明确目标、合理规则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为用户提供即时反馈以及恰当的激励机制设计等。
积极个人意义实现的过程亦是用户自我接受、体验机能自主、获得人格成长、人际关系改善与美德养成的过程。积极设计以活动为媒介,通过价值与意义的正向引导,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个体能力优势、激发积极人格特质,在實现个人目标和意义的同时帮助用户获得人们普遍认同和赞赏的“美德”,为人生的蓬勃绽放助力。将在线任务与现实生活挑战结合的替代现实游戏的先驱Jane McGonigal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游戏可以通过整合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交挑战,提升幸福感的结论,如她发明的多人在线游戏“SuperBetter”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心理弹性,使其即使在面对困难和障碍也能够保持毅力。[8]
2.该维度提升幸福感的设计路径
在对征集样本进行的分类中,注重该维度设计的产品多为移动端应用程序,如:百词斩(学习类App)、番茄时钟(自我管理类App)、得到(知识服务类App)等个人成长类产品和LOFTER(兴趣原创类轻博客)、全民K歌(兴趣类社交活动平台)等个人兴趣发展类产品。
通过产品推荐者的推荐理由和对幸福时刻的描述可以发现,用户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个人成长、兴趣特长发展与社交层面,对幸福感的描述多为专注、充实、激励、自豪等。从积极个人意义层面对样本产品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产品一般都在整合了积极情绪体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意义引导、沉浸式体验打造、社交体验设计和激励与反馈机制设计来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如图4。
(三)积极的社会关系维度
社会幸福感是个人在所在社区和社会网络中处于最佳机能状态时的积极感受,关注的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质量,以及个体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笔者将社会幸福感层面的设计目标整合为“积极的社会关系”。
1.积极社会关系维度设计特点
积极社会关系建立在前两个维度之上,以满足用户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需求为目标的维度。积极社会关系的构建是积极设计支持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维度的积极设计是以个人能力优势、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美德共同发挥作用为前提的。能力优势是个体做出社会贡献的能力基础,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美德是利他与公益行為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动力,因此,该维度的积极设计首先要为用户提供开放、管理规范的平台;其次围绕兴趣、志向、意义、价值观等建立社群;再次必须做好与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人意义两维度相呼应的激励与反馈机制设计,使用户获得源源不断的内驱力,来保障设计目标的实现。
2.该维度提升幸福感的设计路径
在样本分类中,注重该维度设计的产品(服务)有知乎(问答社区和原创内容平台)、哔哩哔哩(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等以内容产出为主的产品。通过产品推荐者的推荐理由和对幸福时刻的描述可以发现,用户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个人价值的社会实现层面,对幸福感的描述多为充实、激励、自豪、成就感等。
从积极社会关系层面对样本产品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此类产品通常以活动为中心,为用户搭建定位明确,能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力的平台,提供其自我实现和超越的机会,这是积极设计发挥作用的基础。其次,以活动为媒介,围绕“关系”构建社群,制定管理规范,这是促进积极社会关系形成的保障。再次是社群输出与反馈、激励机制构建,这是社群与用户社会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社群输出是用户产出优质内容的沉淀和社会价值体现,而反馈与激励机制设计则是强化用户积极自我认知,增强用户的社会价值感、获得感、成就感的保障,是推动积极社会关系实现的驱动力。最后,通过社交体验设计增强用户间连结,形成良好社群氛围,是形成积极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助力。
此类产品在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人意义两个维度基础上,能够为用户提供社会价值实现的平台,不仅能催生海量的优质原创内容,还可以形成高质量的用户社群和良好的社群生态,为用户做出社会贡献,获得社会认同创造条件,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如图5。
(四)三维度间的关系
积极设计框架的三个目标维度分别代表了人们对幸福感追求的3个主要方面,也呈现出人们由低到高的需求层次。
首先,积极情绪体验层面主要满足人们在基础层面对愉悦的需求。积极情绪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帮助用户扩展即时思维——行为范畴,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促进个人成长及个人意义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积极情绪体验维度应是其他两个维度的基础,在该维度用户通过积极设计所获得的积极情绪与体验能够为其他两维度目标实现提供内在动力。
其次,积极个人意义的实现,如人格的成长、明确的生活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德等,既是用户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又能为用户积极社会关系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再次,积极社会关系的实现意味着用户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现,因此该维度是连结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纽带,是积极设计促进人生蓬勃绽放,支持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整体来看,3个目标维度自身都有着独立的价值,无论积极设计在哪个维度发挥了积极作用,都会促进用户整体幸福感的提升,但通过设计使3个维度目标相互衔接,逐级带动,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用户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如图6。
论文在明确了积极设计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实现人生的蓬勃绽放,支持人类社会的繁荣的设计目标基础上,以幸福感理论整合的视角,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搭建了由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意义、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维度构成的积极设计框架。课题组又采用案头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样本产品(服务)的设计方法研究,厘清了各维度积极设计路径。最后,依据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幸福感各层次内在关系,对积极设计框架3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促进积极个人价值的实现,积极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是积极社会关系实现的基础,而积极个人价值和积极社会关系的实现又能够极大的激发个体积极情绪。积极设计不管在哪个层次发挥了作用,都会提升用户的整体幸福感,但只有当三者处于互相促进,形成螺旋上升的状态,用户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幸福感,进而实现人生的蓬勃绽放和人类社会持久的繁荣。该框架涵盖了幸福感追求的不同层次,形成维度涵盖较全面,内在关系较清晰的设计框架,为课题组继续深入探索积极设计路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2YSD01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2020SJA2423)
参考文献
[1]陈浩彬,苗元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04):46-52.
[2]POHLMEYER A E. Positive Design:New 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Design[C].DUXU/HCII,2013.
[3]DESMET P M A,POHLMEYER A E. Positive Design: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3,7(3):5–19.
[4]HASSENZAHL M,ECKOLDT K,DIEFENBACH S,et al. Designing Moments of Meaning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Design and Happ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3,7(3):21–31.
[5]李沛,吳春茂.可能性驱动的积极体验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20,41(22):89-94.
[6]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05):810-815.
[7]王亚静,任孝鹏,张力.心理丰富性:一种新的幸福感形式[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10):631-640.
[8]Pohlmeyer A.E. Positive Design:New 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Design.[C]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8014):540–547 .
[9]刘智琦,徐娟芳,邓雯帜.可持续视角下消极情绪的积极设计作用[J].设计,2023,36(9):88-90.
[10]段延君,曹恩国.基于积极体验的无人商店设计研究[J].设计,2023,3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