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话剧创作新视角:地域文化与现代戏剧的融合研究

2024-05-07 13:46王润博
名家名作 2024年5期
关键词:百合话剧兰州

[摘要] 概述了地域文化与现代戏剧融合的背景与意义,并以兰州话剧《百合》为例,详细记叙了如何在剧本创作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角色形象;怎样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何在舞美设计中借鉴地域文化的视觉元素,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氛围等。通过兰州新创排的话剧《百合》具体展示了地域文化与现代戏剧融合在兰州话剧创作中的实践成果,不仅验证了地域文化与现代戏剧融合的有效性,也为兰州话剧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  键  词] 兰州话剧;《百合》;文旅融合;对外传播

兰州,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话剧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表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观众可以通过本地话剧清晰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脉络与历史传承。本文将以兰州话剧创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现代戏剧在兰州话剧中的融合与实践,揭示兰州话剧创作的独特价值和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兰州话剧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兰州话剧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工业发展,从黄河的波涛到百合的香气,这些兰州特有的文化元素都成为话剧创作的宝贵素材。其次,兰州话剧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继承传统表演形式和技巧的基础上,兰州话剧不断创新,尝试将现代戏剧元素融入其中,使兰州话剧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最后,根据调查得知,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兰州的特色农业及相关资源史料的发掘和推广显得滞后。

原创跨界融合作品——《百合》是以笔者在2007年创作的影视文学剧本《百合情缘》为蓝本,于2008年6月10日获得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关于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文艺创作的项目立项。历时13年,期间改编多次,于2021年6月底在甘肃兰州完成话剧剧本终稿。剧本在排演阶段经历了3年打磨,终在2024年度搬上舞台,以期为当代甘肃戏剧文化的发展与创作创新做出一次诗意化的实践探索。

话剧《百合》剧本主题鲜明,涉及人物众多,情节跌宕曲折、离奇、感人。剧本中甘肃的地域元素十分突出,兰州方言的俏皮运用起到了妙趣横生的“笑”果,兰州鼓子的穿插恰當地烘托了情绪和气氛,生动地再现了百年前兰州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生态。全剧情节紧凑,冲突激烈、场面宏大,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既有市井俚语,也有官场争锋;大主题新鲜明晰,小细节精巧别致。

该话剧立足西北文化的核心省会城市——兰州,以光绪末年兰州七里河地区西果园一家百合种植户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兰儿围绕种植百合,让百合走出地域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内容着重描写了主人公在百合生意场上的艰辛和遭遇,同时揭露了当时官府和黑道勾结欺压百姓、腐败和黑暗的一面,弘扬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和人们追求百事好合及对和谐美满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剧本创作是笔者根据史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兰州百合发展脉络而作,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百合系七里河区黄峪沟农民杨万贵(世称杨百合),率先在黄峪沟大面积种植百合,他在 1858年引种,1863年试种成功,获利颇多,于是兰州七里河西果园、青岔等地纷纷引种,百合种植到1883年得以发展。杨万贵颇具商业意识,每年冬至前收购百合,集中在兰州卧桥东侧路南寓所里精挑细选并分类,白土覆盖,外搭草棚阻挡风雪,静待顾客挑选,商人、官员多购,带回家乡赠送亲友,兰州百合名声大震。因当时在七里河西果园种植面积仅355亩,年产量甚少的百合仅供达官贵人、地方官僚、向清政府皇室进贡。据了解,至清代光绪年间,地方官僚用百合向皇室进贡,到1890年百合开始作为蔬菜上市。一般多做小吃,如百合玫瑰羹、百合稀饭、蜜汁百合丸、冰糖百合、干蒸百合等都是人们爱吃的。兰州百合产业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历程,剧本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而创作,透过故事梳理百合在甘肃的发展历史。

一、人物与地域特色交织

剧本创造性地将人物与地域特色相融合,作者以“兰儿”命名女主角,时刻将地域与人物相连。卖百合的兰儿性格坚强独立,无论是她从年幼失去母亲独立长大还是从她的人物生长独特路径来说,都可以体现出她的性格特征。充满地域色彩的美食正是当下旅游业最能让观众体验风土人情的方式,在话剧《百合》中,完美地将兰州风味融入其中, 如开头片段兰儿在售卖百合时,舞台上渲染的氛围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招牌与幌子,例如兰州牛肉面、雪瑶绣织的甘肃陇东香包等。

此外,剧本中的兰州方言更是精彩,话剧语言的真实性远远比硬性植入更容易让人接受,通过方言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体验这座城市的人文与风俗。台词字里行间中都体现出兰州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历史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城市韵味。值得一提的是,剧本中有一个穿插人物的出现,那就是药材店老板马谷山。这个人物不是一味地用角色的白话表达推动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汲取知识。当前兰州文旅对融合文化环境的开发需要智库,通过该话剧让观众更有层次、更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底蕴。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话剧《百合》正是通过更细致的方式介绍兰州的人文情怀。例如,在话剧中人物一再渲染着西北人的实诚、热情与敦厚。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达到文化的渲染作用。

二、典型人物深入人心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吸引观众的关键点之一。一部好的话剧一定要有人物的典型性,这种特点能够更加突出话剧的意义,使观众更有记忆点。该剧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立体式建构,作为串联整部话剧的女主角“兰儿”的形象,就生动地蕴含整部话剧所要表达的信息。兰儿自幼丧母,和父亲一起抚养弟弟,在她身上体现出坚韧、懂事、能干的品质。在西北兰州生长最好的百合也映衬着兰儿的形象,具有灵气且坚韧生长着。她温柔地对待身边人、身边事,坚韧独立地生长着补贴家用,同时面对恶势力的侵害也能够毅然决然地站起来面对艰难困苦,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兰儿的形象也是机智聪慧的,无论是巧妙地售卖百合,还是在之后的情节中智斗恶官,都体现了话剧作者的精妙心思所在。

在该剧中,其他角色的刻画也让观众有所回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更能够体现剧本构思的亮点。例如对州判尹从虎人物的刻画,在比自己职位显达的高官面前谄媚、趋炎附势,利用安抚使的好色心主动提出帮助他将兰儿纳为小妾。然而在一众平民百姓面前又是一副截然不同的贪官模样,利用职务之便抢夺财物强权施压,导致当地民不聊生。细节的刻画也更让这个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反派形象的成功建立更衬托出主线人物的性格,加强了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期待和遐想。

三、经典情节环环相扣

优秀的剧本情节总是环环相扣、深入人心的。在此剧中,“百合”这一形象便隐喻有深意。在描述王祖德和兰儿母亲的故事中,作者在第一幕埋下了伏笔,男主角的父亲王祖德对这个地域有不同的感情,陷入沉思的王祖德激发观众想要探究王祖德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为之后和兰儿母亲冬梅的情节埋下伏笔。而兰儿的身份一直作为一个谜团吸引着观众,在该剧第三幕兰儿父亲去世时,未说完的话也揪着观众的心。直到偶遇梅姨,银锁的伏笔最终使母女相认,身世谜团被打开,才让观众拨云见雾发现事情的真相。这一整部剧情的起承转合,观众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

四、创作历程摘要

一部优秀话剧作品需要多方面形式的构成和融合,在当代,观众更青睐知识与地域文化高质量品质输出的作品。在文旅融合视域下,借鉴地域特色,唤起民众民族感可以将文化创造性地、软性地、用更容易被观众所共情的方式与地区宣传结合起来,如何打造一个双赢的剧本,笔者相信剧作《百合》有许多可谈之处。

原创文学剧本《百合》是主创与话剧制作团队进行多次体验生活、实地考察、尊重历史资料、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众审美理念的精神需求,构思并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剧目。该剧以兰州百合走出甘肃为核心,从故事层面将主人公及家人的命运牢牢地拴在兰州百合种植与走出甘肃省外的历程之中,从文化内涵层面将中华民族与西北人民的坚毅、自信精神以及冷静自省意识与自信心理展现出来,从精神层面将主要人物的智慧、奉献聚焦在对百合种植事业的忠诚、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之中。

总体而言,话剧《百合》是一部弘扬甘肃特色文化、展现甘肃精神的文艺作品。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孕育出黄河儿女矢志不渝的精神,而兰州百合更是甘肃农业的重要象征,是自古以来在黄河岸边生活的兰州儿女繁衍生息、开拓发展的写照,更是甘肃人文精神的提炼。兰州百合不仅是百年沧桑历史的最好见证,也是百年前甘肃对外开放、接纳多元素文化交融合作的生动实践。

五、创作心得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兰州百合史料中提炼出不可或缺的史诗戏剧元素,从而构成一部演出两小时让观众赏心悦目、难以忘怀的融合戏剧,剧作者采撷了有关兰州百合种植与走出本省的“历史真实”资料,遵循“艺术真实”的文艺创作原则,笔者将这个戏剧题材用话剧的形式讲述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兰州打开城门、敞开胸怀、吸纳先进生产力、奋力建造“百年风雨不摇”的兰州百合种植业的历史进程。

100多年前,甘肃兰州的特产百合种植与传承凝聚了以上元素,通过这部原创融合作品能够达到宣传甘肃兰州文化、地域、特产与精神的效果和目的。种植百合的历史真实事件本就充满传奇色彩,阅读历史资料就已令人感慨万千,兰州百合所承载的几乎是一部近代以来的兰州城市史,有关兰州百合的每一组历史画面似乎都可以演绎为一部艺术作品。

家国情怀是笔者的创作思路与渊源。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身居国际舞台中心,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国家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之所在。但在自身澎湃的奋斗激情之外,家庭责任和自我价值实现成为当代青年不得不提早面对的困境。一面是垂垂老去的父母;一面是遥不可及的“远方”,怀抱奋斗之理想,还未得以大展拳脚,却提早步入了“上老下小”的“中年危机”。作为当代剧作者决定排演《百合》,既不是要“复古”,也不是为了“挑战”,而是因为我们在《百合》这部舞台剧中的每个人物身上都看到了自身的影子,看到了那已经可以超越时代、超越时间空间,大家所共同面对的困境。主创团队期待通过这部原创跨界融合的话剧《百合》,带给观众一点勇气的火種和坚韧向前的毅力。

对剧作团队来说,也始终在探索中思考、创作中摸索。据团队调研,为提高兰州百合知名度,甘肃省委省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多次搭建高层次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兰州百合的文化价值、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深度挖掘宣传兰州百合农事文化、民俗民风、自然景观、农产品特色小镇等优质资源。该影视剧作在此大背景下结合人物故事创作话剧,不仅对外宣传了甘肃兰州的特产百合,同时对提升和构建甘肃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对域外传播与宣传甘肃(兰州)对外形象、推动甘肃区域经济、品牌特产均有积极的作用,也为甘肃省委外宣、兰州市委外宣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提高兰州百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海峰.从话剧《兰州味道》看地方话剧中的文化符号[J].文化月刊,2023(9):58-59.

[2]李丹.原创方言话剧《兰州老街》语言特点探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0(3):39-42.

[3]唐海宏.抗战时期甘肃话剧运动考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5):30-38.

作者简介:

王润博,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纪录片。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度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文化遗产数字重建与多模态呈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号:YB2021-1-136);2022年度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讲好兰州故事的文艺创作整合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立项号:22-B5j8)。

猜你喜欢
百合话剧兰州
话剧《坦先生》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兰州琐记
风吹百合香
话剧《二月》海报
清心消暑话百合
百合依依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富贵像风吹过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