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4-05-07 08:45卢俊
中国新通信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字资源道德与法治小学

卢俊

摘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数字资源,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果。在浩瀚的网络世界当中,学生可以搜索所需资料,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字信息资源的必要性,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重点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思路,以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引言

“互联网+”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网络平台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内容新颖,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让学生查找资料更方便。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学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该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尤为关键。开展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塑造小学生的人格,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对社会发展形成更为深刻且全面地认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选择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学科学习的兴趣,也是未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入数字信息化资源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形成符合小学生特点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是促进该学科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目标的关键。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字信息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道德方面的认知、法律层面的关注和意识形成都相对比较薄弱,在开展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会感到困惑。而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概念、含义、必要性等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重要教学方式。

(二)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更为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教育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彻底打破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而是可以在课上、课下进行更为及时地沟通与交流,这种方式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也可以第一时间向教师提问,提高了反馈和答疑的时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

网络世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的存在可以更加具有说服力地向学生证明该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这门学科大多采用理论教学方式,但是效果不够明显且学生参与性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阐述和表现较为抽象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整体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并且小学生在相关课程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都将直接影响该学科在未来的发展。

第一,教师教学形式单一、传统且落后。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沿用从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单方面地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只能够记住部分概念,但是在后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越发模糊,不具备任何的应用价值,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会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教室内开展教学活动,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走入社会的機会,导致这门课程的学习只能够停留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层次。

第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许多学校所提供的配套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板书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小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如果教师无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平板等进行授课,必然会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思路

(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满足情境创设的要求,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及时衔接课堂教学内容,获得比较良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学情分析,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同时要求学生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生活态度。之后,教师则需要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发放网络问卷的方式,了解小学生在现阶段隐藏的一些健康问题,如部分学生暴露出睡眠时间较短且入睡时间晚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成长和器官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在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关于晚睡影响健康的实际案例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帮助小学生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深层次地感受生命的珍贵。

(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指导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具备知识应用和迁移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从思维意识层面感受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引入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从生活、自身的经历当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交通和生活”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古代时候的交通工具图片并呈现,让学生掌握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到更多的交通工具类型,体会古人的伟大。又例如,讲解“关心家庭与同伴”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注重从实际案例当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关心别人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体现。同时,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比较热门的人物事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责任、关心、关爱等良好道德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这对于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帮助。

(三)从数字资源角度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解读

数字资源实际上就是网络资源内容。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积极探讨,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要领,形成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坚持个性化教学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一课时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源内容,之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我国探月工程项目、航天项目等影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对祖国、对世界乃至对地球的热爱。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感悟。

(四)注重互联网资源拓展与完善

浩瀚的网络世界有着极其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的资源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呈现内容。在開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短片以及简单的微课视频制作,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微视频可以将静态知识转换为动态影像,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并提高教学效果。在制作微课视频的时候,教师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将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微课视频资源,再将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等融入视频中,最后在视频内布置相关的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在课后也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微课视频是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关键,为后期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五)科学进行评价模式优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单一且落后,容易出现评价不够全面甚至遗漏的情况,不利于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以建立网上评价平台,监控和记录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最终形成评价。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全校的评价网站,在其中设定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四个模块,使得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模式。

(六)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录像视频,让学生自主观看的同时,记录自己感到疑惑的内容,先利用自己的方式在互联网搜索解答,如果未能解决,则需要在后期向教师提问。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

(七)打造虚拟交流活动机会与平台

虚拟交流要求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实际的教学设计环节进行虚拟交际,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等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实际开展该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多渠道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内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琪琦.数字资源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以《网络新世界》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3(05):78-80.

[2]林苑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亚太教育,2023(10):59-61.

[3]王友君.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3(05):82-84.

[4]杨炼荣.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3(13):23-25.

[5]刘皓.“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6):38-39.

[6]彭欢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3):102-104.

猜你喜欢
数字资源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建立中文DOI标识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作用
高校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评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