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4-05-07 05:28李文君
中国新通信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李文君

摘要:随着全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行业的人才缺口进一步扩大。为了助推行业的发展,各大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建筑工程专业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并将近年来有助于建筑工程领域规范化发展的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学科纳入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同时,也需要教育行业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新时代的“互联网+”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课堂,运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素材,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推动整个建筑工程领域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建筑工程;人才培养;高校教学;互联网;课程思政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中,以云课堂、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更具教学吸引力的形式呈现,使得建筑专业的日常教学更具画面感、更容易理解,兼顾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训能力的提升。而建筑工程领域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品质,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进程和民生安全。如何结合课程安排和时代要求,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开展思政教学工作,是当代高校需要攻克的教研难题。如果能将高校教学中的“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深入推进建筑类院系的思政教育改革,必将使得各大高校的办学资质和教学水平迈向全新的高度。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定位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建筑领域的专业化要求,重塑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以政策为准绳、以理论为指引,以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己任,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要求高校注重新时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充分融合,引入现代化、智慧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展虚拟成像、抗震测算、项目信息管理和智能施工等方面的辅助工作。并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新材料、新工艺、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的知识教学,结合招投标、造价估算和合同管理等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宏观、精细化的知识体系,掌握好项目的各处细节,确保整个项目工程得以顺利开展。

(二)课程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建筑工程专业要全面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先进的全过程工程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结合与建筑工程相关的BIM、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可视化教学展示的辅助下,帮助学生巩固自身专业知识,理解抽象的力学、工程学概念,并根据数字化案例演示提高学生们的跨学科知识技能,从而适应建筑领域的多元化发展市场需求。并融入职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在协作沟通、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思想认知和自我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适应能力。

(三)课程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

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界限,充分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及思政融合,结合当今社会对建筑工程人才的需要,设计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通过加强课程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应用实践能力。

信息化与工程管理相结合:课程设计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让计算环节更加精准,让成像和模拟教学更加直观可视,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二、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

(一)知识层面

在开展知识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结合建筑工程行业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和未来发展方向宏观了解行业,然后按照各大企业经营事业部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岗位要求来细分教学内容,从招投标、签合同和工程理赔这三个大方向去梳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其背后的设定逻辑。同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流程制度和策略技巧,提高学生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全面掌握信息发布查询、标书合同文件编制和资质审查等各环节中的每一处细节要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项目的招投标和合作细节。当索赔问题出现时,要求学生具备成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能结合合同声明、行业案例以及现实情况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能力层面

要充分把握课程实训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操作中以高标准的模拟演练规范学生们的行为流程,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具有前瞻性的宏观视野。同时,结合模拟演练的案例,使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整理资料素材,确保招标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结合行业案例和新闻报道的社会公共事件,树立端正的价值观念,形成对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在工作过程中杜绝一切有违法律、道德和社会公约的行为。要结合普法案例,找出现阶段招投标項目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通过引导和规范学生认知、培养学生以最优方案处理问题,杜绝一切可能触碰行业红黄线的行为出现。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准备工作环节的注意事项,了解不规范操作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和岗位技能要求,向学生明确需要遵守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模范案例的介绍和企业操作规范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具体如下:①招标环节:明确项目招标方式、结合实际需求发布招标信息、细化招标文件的编制、具备资格预审的相关能力;②投标环节:广泛收集招投标信息、结合招标要求策划具备竞争优势的投标方案、编制投标施工的组织设计、具备投标报价的相关能力;③评标环节:具备相关的评标规则,组织企业开标和评标活动、结合各单位资质进行排序、选定中标人,签发中标通知书等能力;④合同环节:具备合同谈判及合同签订等相关能力。

(三)素养层面

为了确保达成学生思想引领、凝练思政育人的课程元素,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提炼与学生思想认知层面相关的认知体系。应坚持内容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制定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明确从事建筑工程领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②鼓励新时代学生规范意识、勇于担当、实事求是、严谨求真;③培养爱国精神,坚定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牢固树立法治观念;⑤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备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充分结合,经过全方位的改革重构,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兼顾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技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及国家和行业法规法条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案例和情景演练等多个环节,帮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和工作环节提高思想觉悟和职业敏感度,形成端正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职业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模式和独立的思考,审视并内化所学知识,结合行业案例和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并积极引入业内最新研究成果、持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讲究常学常新、教学相长。要求高校全面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业理念,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化技术,创新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如结合翻转课堂和微课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回归教学本位,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以提高其课堂参与感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依托全网丰富的平台和教学资源,形成全行业健康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推动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课堂体验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三)强化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同样需要强化教学实践。首先,需要各大高校积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战略合作,让学生结合项目实训有机会亲身体验并参与到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结合建筑工程的项目内容,加强学生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带领下,深刻理解实际工作场景,内观在工作过程中容易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此外,还要组织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工程管理的实践活动和项目竞赛,如参加工程招投标模拟比赛和合同管理案例分析等活动,结合活动的命题和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并带着实践所得,积极参加业内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等活动,帮助同学们不断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高校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推动者,更是助力学生未来发展的舵手和引路人。为了确保高校的课程思政得以有序开展,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关注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业内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活动,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推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来解决教学和实践等各个环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只有当教师队伍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深耕钻研,才能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道德典范,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感染并影响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关怀和关注学生,主动靠近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倾听并理解学生的困惑和成长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境,建立自信和行业宏观发展理念。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需要高校和教师们注重对学生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生的操行表现、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不再执着于应试结果,关注自身在思想、行为、学识等多个维度的进步表现,在成长中激发兴趣,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强大的自信。并结合多样、灵活的考核形式,兼顾笔试理论和口试实操,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确保教学评价公正、公平,带着欣赏和鼓励引导学生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结合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提升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观点,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深入探析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融入策略,紧扣育人方向,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充分融合,助力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以人才促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工程领域的健康发展。坚持以提升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丰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和完善制度为抓手,实现“互联网+”时代“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高水准思政融入。要求全校教职人员以专业的教学讲解作为课程思政突破口,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使得我国高校在建筑工程专业、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方向和全方位思政育人领域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赓.《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融合"三观"教育实践的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10):4.

[2]文阳."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38-39.

[3] 袁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170-171.

[4] 代晶,王彬."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4):4.

[5] 伏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难点与突破路径研究——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例[J].对外经贸,2022(12):5.

[6] 邓小蕾、张西平、明杏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线上线下教学方法融合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0(29):175-176.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