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 程雁
作者简介:何志成,2021级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的诊治。
通信作者:程雁,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生儿和儿童危重症的诊治。E-mail:Chengyan1971@163.com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与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7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败血症发病时间分为EOS组83例(发病时间为出生72 h内)与LOS组94例(发病时间为出生72 h后)。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围产相关因素(有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实验室指标,临床特征、住院天数、血培养转阴时间及转归情况。结果 EOS组胎龄≥ 32周、出生体质量≥ 2 500 g患兒占比均高于LOS组(均P<0.05);两组分娩方式、围产期因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S组反应差、腹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胆汁淤积患儿占比均高于EOS组,EOS组黄疸患儿占比高于LOS组(均P<0.05);EOS组住院天数和血培养转阴时间均短于LOS组(均P<0.05);LOS组治愈好转率为95.74%(90/94),高于EOS组的93.95%(78/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S多发生于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患儿中,反应差、腹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和胆汁淤积在LOS中更为常见,黄疸在EOS中较常见;LOS组住院时间更长,血培养转阴时间更长。因此,临床上应注意区分EOS与LOS,根据不同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治愈率,避免不良结局。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 ; 早发型 ; 晚发型 ; 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72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4.06.006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6.020
败血症是不同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分为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neonatalsepsis,EOS)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neonatalsepsis,LOS),其中EOS指新生儿出生72 h内发生败血症,而LOS指新生儿出生后72 h后发生败血症。EOS多与母体获得的病原菌有关,LOS多数与婴儿的护理环境相关,因此这两类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有一定差异[1]。目前的研究显示,这两种新生儿败血症可能在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其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2]。基于此,本文通过对
17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EOS与LOS的临床特征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7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败血症发病时间分为EOS组83例与LOS组94例。纳入标准:⑴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3]中的诊断标准;⑵经血培养证实;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⑴合并遗传代谢疾病或重要器官发育畸形;⑵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炎病毒感染;⑶外院治疗后转入或采血前已使用抗生素;⑷血培养阳性但无明显临床感染症状,疑似标本污染或细菌定植。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要求。
1.2 研究方法 通过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儿相关资料,包括⑴新生儿一般资料: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等;⑵围产相关因素:妊娠期疾病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有无胎膜早破、有无羊水污染等);⑶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反应差、黄疸、腹胀、呕吐、呼吸困难、呼吸暂停、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胆汁淤积、新生儿肠道坏死(neonatal sepsis encephalopathy,NEC)等;⑷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查:入院后抽取患儿清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使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取5 mL外周血,使用抗阻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使用单通道电阻抗技术测量血小板计数(PLT);每天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型号:VITEK 2-compact)进行血培养,血培养转阴为未检测出病原菌或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阴性,死亡或自动出院为死亡或出院前最后一次血培养是否转阴为准;⑸住院天数;⑹临床转归:对于EOS多选择广谱抗菌药物,或选择苄卡西林加头孢进行治疗,对于LOS通常选择万古霉素加头孢进行治疗[3]。治疗2周后由医师进行评估,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好转(病情有所改善,不需要再继续治疗)、死亡/自动出院(自动出院为患儿没有得到治愈自动要求出院) [3]。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围产相关因素及实验室指标。⑵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及血培养转阴时间。⑷比较两组患儿的转归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W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以( x ±s)表示,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t 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通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 P75)]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围产相关因素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EOS组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患儿占比高于L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分娩方式、围产期因素、各项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LOS组反应差、腹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胆汁淤积患儿占比均高于EOS组,黄疸患儿占比低于E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发热、呕吐、脑损伤、CNS感染、肺炎、NEC患儿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及血培养转阴时间比较 EOS组住院天数和血培养转阴时间均短于L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转归情况比较 177例患儿中,EOS组治愈43例、好转35,死亡或自动出院5人;LOS组治愈
55例、好转35例,死亡或自动出院4人。LOS组治愈好转率为95.74%(90/94)高于EOS组的93.95%(78/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3, P>0.05)。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情发展极快,且EOS与LOS在高危因素、致病菌乃至治疗方面都有差别,因此临床需早期识别、诊断并评估病情,有利于对患儿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改善患儿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EOS组胎龄≥ 32周、出生体质量
≥ 2 500 g患儿占比高于LOS组,这表明LOS组多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孕周<32周的早产儿由于全身器官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力较为低下,更易致使各种病菌入侵,出生后多数会进行留院观察,对其可能进行侵入性操作和治疗,如频繁抽血、插管、机械通气、导管/探针插入、长期肠外营养和外科干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等,最终导致LOS发生的风险增大[4]。
血细菌培养被认为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耗时较长,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假阳性率[5]。
hs-CRP、WBC、PCT均为临床常见的诊断感染的实验室指标,患儿在严重感染状态下的血小板激活,包括其与内皮相互作用增强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患儿PLT下降。乔岩岩[6]的研究结果显示,LOS组WBC水平低于EOS组,CRP和PLT水平高于EOS组,PLT对EOS的诊断更具有提示意义。本研究中,血清
hs-CRP、WBC、PCT、PLT在两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乔岩岩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因本次纳入样本量较少、这几项指标灵敏度低等原因有关,后续将进一步进行验证。
本研究还发现,LOS组反应差、腹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胆汁淤积的患儿占比均高于EOS组,EOS组黄疸患儿占比高于LOS组,因LOS胎儿出生月份小,体质量低,因此肝脏、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缓于EOS组,LOS组出现反应差、腹胀、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胆汁淤积概率高于EOS组[7]。黄疸在EOS中较常见,分析原因,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发育不全,对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而EOS组患儿因出生后72 h内患有败血症,存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概率要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EOS组住院天数、血培养转阴时间少于LOS组,说明在临床治疗上LOS组的病情程度复杂,花费时间
较长。
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EOS组治愈好转率低于LOS组,死亡或自动出院率高于LOS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朱晶文等[9]和林兴森[10]的无差异结论相符,这表明LOS和EOS经规范治疗后,预后无明显差异,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血培养结果和非特异性指标,早鉴别、早治疗,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率。
综上,临床上应注意区分EOS与LOS,根据不同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治愈率,避免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吴芳芳, 余瑛, 宋华芳. 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高危因素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 35(12): 2300-2303.
施忆玫, 施灵敏.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 31(5): 559-56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12): 897-899.
李文琳, 羊玲, 钟丽花, 等. 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兒败血症病原菌及临床特征[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2, 32(7): 1091-
1095.
林垦, 刘鹏, 杨锋, 等.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诊断价值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7): 701-704.
乔岩岩, 李燕, 李明超, 等. 151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 20(5): 74-
79.
林珺. 2019年—2022年新生儿败血症回顾性分析[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23.
邓益斌, 何娜, 王惠敏, 等.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比较[J]. 儿科药学杂志, 2021, 27(8): 33-35.
朱晶文, 张雪峰. 早发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CD].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 10(2): 126-131.
林兴森. 新生儿败血症124例临床分析[J/CD].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1, 9(3): 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