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南
【摘要】 目的 分析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 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和听力学相关检查对75例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观察组)和30例正常听力婴幼儿(对照组)的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并对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言语能、应人能发育商(DQ)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言语能、应人能DQ值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均不及正常婴幼儿;干预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的听觉和语言康复越有益处。
【关键词】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早期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014
在临床上轻度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筛查较为困难, 容易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本院为了研究轻度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早期治疗效果, 进行了此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通过听力障碍诊断室确诊为轻度听力障碍的婴幼儿75例作为观察组, 听力正常婴幼儿30例作为对照组。婴幼儿年龄9~38个月, 平均年龄(16.0±8.1)个月, 确诊时间均在1岁前。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评估 对所有婴幼儿进行听力学检查, 包括听力测试、耳镜检查、脑干诱发电位、声阻抗检查、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等, 明确婴幼儿的听力损失类型和听力障碍程度。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仪器使用GSI60耳声发射仪, 刺激条件f2/f1≈1, 对8个频段进行检查, 正常频段数≥5为检测正常;②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使用CHARTR EP检测仪, 采用短声刺激信号, 刺激重复率30次/s, 重复叠加1000次, 分析30 ms。
1. 2. 2 康复治疗 经过诊断, 确诊为32例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佩戴助听器, 并进行康复训练。①听力训练:对患儿进行声场测试, 依据其所能听到的频段进行语音、听力、记忆能力训练;②语言能力训练:根据患儿的DQ值测评结果和普通话语言测评结果制定目标, 对年龄过小的患儿, 可多让其与其他小孩玩耍和交流, 增强其对声音的感知力。对于已经可以说话的患儿, 应通过游戏、交流等多种形式诱导其自主表达;③语音训练:首先进行发音呼吸训练, 接着诱导患儿在呼吸过程中进行声带发声。然后进行音素发声训练。其余未佩戴助听器, 21例辅音异常的患儿进行语音、听觉训练。
1. 3 评估方法 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对所有婴幼儿的语言、听力、认知能力进行评估, 该量表从婴幼儿的言语能、应人能、应物能、动作能四方面 [2]评估婴幼儿的发育状况, 结果以DQ表示, DQ值>78为正常, 72~78为可疑, <72为异常。使用普通话语言测试评估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发育状况, 方式:选取常见的物品图, 由婴幼儿进行描述, 根据儿童普通话因素发育进程量表[3]来进行判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动作能、应物能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言语能、应人能DQ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75例患儿治疗后动作能、应物能DQ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言语能、应人能DQ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对中度、重度听力障碍患儿以及4岁以后轻度听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和治疗进行了研究, 而对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临床特征和康复效果鲜有报道。Bess等学者研究发现学龄前患儿词汇、阅读、语法等能力低于正常孩子, Biscoe通过研究发现学龄儿童中患有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听觉短时间记忆能力和语音辨别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4]。
本次对于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佩戴助听器能帮助患儿对各种声音进行辨别和记忆理解, 促进患儿对听觉概念的理解, 提升听力敏感度, 而其他患儿未佩戴助听器,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 轻度听力障碍患儿初期佩戴助听器可能不利于患儿康复, 应对患儿进行随访1年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后再行安装。
语言康复能够提升患儿对词汇、阅读等的理解记忆能力, 语言表达的训练也能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婴幼儿时期是言语学习最重要的阶段, 佩戴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让婴幼儿最大限度获取外界声音, 从而提高听力和语言能力, 但是助听器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声音强度和特性, 因此在佩戴基础上还需额外的语言康复训练, 帮助患儿学习正确发音和聆听。临床研究发现, 长期康复训练后的听力障碍患儿, 语言发育能力比没有康复训练的患儿要好[5]。
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评测结果显示, 患儿应人能DQ值低于正常婴幼儿。患儿应人能DQ值偏低可能因为:①听力下降使得患儿听觉识别困难, 妨碍其顺利交流;②听觉的损失也会直接导致语言功能的下降, 将直接降低其和他人的言语交流能力。
常规体检很难识别1岁以内儿童的轻微听力障碍, 而当婴幼儿长到3~4岁时才发现, 但是已经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 有研究显示影响听力障碍患儿语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听力障碍的发现时间, 而非听力损害的程度, 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婴幼儿阶段, 若在此阶段语言学习受阻, 严重时可能导致聋哑, 因此, 尽早发现和治疗对婴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改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风华, 傅平, 金星明, 等.轻度听力障碍儿童的发音缺陷及语音治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4):324-326.
[2] 李蕴, 吴皓, 陈向平, 等.听力障碍新生儿随访中听力恢复正常的原因分析.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1, 20(13):585-587.
[3] 黄静, 杨一晖.宁波市1934例新生儿听力障碍情况及特点.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6):884-885.
[4] 朱伟, 杨克林, 余崇仙, 等. 144例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幼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6):576-579.
[5] 赵玉娟, 刘凤茹, 吕艳芬, 等.廊坊地区7945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34):5521-5522.
[收稿日期:2016-03-04]